第11页
- 页码:第11页
历史观点
只要假定有同一性这样的东西存在,则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规范性发展、每一段个案史,或传记中的每一件事都会变得更为清楚。而且,它当然也有助于我们详细地记下每一事项,仔细分析它是什么性质,为什么以及如何变得清楚的。 引自第11页
但是,我们一旦采取了历史观点,就会产生一种可能性,即我作为一大堆格言提出的问题确实与一种高度依赖于稳定的中产阶级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形成密切相关。 引自第11页 埃里克森对自己所在的反思,体现了与历史观点的一致性,这一条放在这里了。
自此以后,不断发生的民族战争、政治革命和道德叛乱,动摇了人类一切同一性的传统基础。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对积极同一性和消极同一性的关系根本看法的见证人,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历史观点并把注意力转向今天的黑人作家。因为,如果过去几代人的希望都落了空,又无法获得当代社会的有效资源去克服“紧密的大多数人”加之于少数人的消极意象,我们又会怎么样呢?所以,一切有创造性的个人似乎都必须接纳消极同一性作为恢复的底线。我们因而在美国黑人作家中发现了诸如“听不见”、“看不到”、“无名望”、“不路面”等几乎仪式化了得断言。 引自第11页 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当下的社会也是面临着很深的同一性混乱问题。而年轻人则体现了当下的这个冲突。 想到了申何勇老师在讲座上提到的原型问题。
认真负责的黑人作家吗仍在不断顽强地写下去,因为写的东西即便承认是虚无缥缈的小说,也能对类似集体性恢复的东西作出某些贡献。我们将看到,这是被剥削者当中的一种普遍倾向。作为一个最动人的有关印度民族解放的自传体文献也写上了“消极的”标题《一个无名的印度人自传》,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事。年轻人身上缺乏文学上的反思倾向,这种深藏心中的消极同一性如果不表现为无常的暴力行为,则只能再次为好战性所吸收。这也是不足为怪的。 引自第11页 尤其是受到当下热捧的小说等等文艺作品,如果唤起了一部分人群的无意识的东西,书写,也是一种无意识层面的创伤恢复,而受众的跟随,也是一个情绪的唤起、部分释放的过程吧。 感觉消极同一性的表现,是个很重要的部分。无常的暴力行为,和好战性,当下也都有体现。
6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