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的笔记-已无法回望
- 章节名:已无法回望
- 2014-02-24 19:35:23
首先必须承认这确是一部良心之作,作者笔下的山川河流携带着历史文化特有的风流,无论是古城旧景,还是沙漠戈壁,处处都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细的考证与资料的引用更是加深了行文的说服力,读过的人想必都难免对那些被毁灭与被遗忘的风景扼腕叹息,然后忍不住痛骂几句。但是,没错,此处有但是。我并不太完全接受作者一些观点和语言,尤其是连续不断的反问与略显重复的对体制的质疑,让我感觉和那些山河古城一般,也喘不过气来。诸如“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有一些却永远无法补救,遗产正在无可挽回地变成遗憾” 这一众的评论,我并不否认老先生说的是事实,只是总觉得文明的进化与发展不会总是百分百的没有遗憾的,这种遗憾实际上在每一次的朝代变迁里都在上演——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当利益不涉及时自身时,大家都会选择站在国家站在民族大义的道德制高点上来发起批判,然而一旦具体到自己,难免不被私利牵绊,有人说那这还不简单,两手一摊,体制问题呗……道理人人都懂,只不过具体实践,也要人,要时间来做唉。诸如此类的书当然是多多益善,可是引人深思之后的事情,若只有抱怨与叹息,那也就只是一声叹息了吧。因为早前加入了本地的保护老建筑志愿小组,虽然只干搜集资料的小事,但也算是体会到开展工作权衡各方利益的艰难,听多了各种言论,现在也只想好好做点小事而已。毕竟隔靴搔痒,终难成变。士大夫情怀之外,愿世人兼有实干家之才。2014-02-17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瞭望的空间。 自序 书成之时墨未浓 ——《后望书》再版序 2014-02-17 由是我想,“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浮躁的喧嚣和繁华的不安中,如果一个人不懂历史,不懂中国文化思想的价值和理念,不再守望坚守,那么滑落是很自然的 2014-02-17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并未对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和谬误进行过反思和总结,从未有人对此检讨,承担责任——对一些已被实践证明失败的决策和工程,都没有进行梳理、剖析和总结,以致变得含混洇漶,是非莫辨,以致最后成了湮灭消散的逝事——仿佛我们的城市从来就是高楼林立,千城一面;仿佛中国的河流,从来都是断流干涸,或污黑发臭。 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 2014-02-17 危墙耸青山,塞垣限大河,菰蒲零乱秋声咽,人间兴亡有几度。 2014-02-17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2014-02-17 那位县委副书记说,他有多次机会升迁,但实在不愿离开古潼关,他一生的心愿就是想修复潼关古城。破坏一座古城只要几年,修复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也可能根本没人重视,修不起来。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像“马超刺曹”的槐树,砍伐后只留下一个树桩,像一个历史的句号。 永远消失的唐中都 2014-02-18 时光也许真能抹去一切——一滴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但水中的闪烁毕竟不是太阳的全貌。 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 2014-02-18 单一的线性的思维,使人容易忽略低层的权利与科学基础的真实。 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 2014-02-18 至于城市,是不是要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保存历史形成的美丽的历史风格?——半个世纪后,仍然没有破题。 文化的根:胡同与四合院 2014-02-18 一些历史建筑如何沦落为不堪的大杂院,沦落为一处处危房,如今又成为开发商、当权者眼中觊觎之物?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往往在户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的土地已被“规划”了。其用途多数绝不是什么公共利益,而是开发商要在这块土地上盖大楼去赚更多的钱。这些人挥舞着“旧城改造”的旗帜,提出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让人搬走,一旦原来的主人不同意,立即“强制”执行。中国并不缺少相关的法律,而是缺少实施法律的公正的环境,缺少对破坏者的监督,缺少维护居民最基本权利的意识——许多破坏和拆迁的实质,就是对原住民、对私有财产的无偿侵占。 失败的规划与规划的失败 2014-02-18 不会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科学态度、生活状态和知识水准决定一个人的视野,而最能体现的便是城市规划。 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 2014-02-18 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一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城市化的提速与负载 2014-02-18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是由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推动,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生的。动因和背景的趋同,打破了地理与区域的限制,不说强势文化——强势与文化无关。真正强势的是经济,特别是对“贫穷惯了”的古老中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际也是最直接的别无选择的抉择? 奉节,已无法回望 2014-02-18 历史不能重演,文化无法再造,转瞬湮没的古城也不可重建——而能再造的只有那些所谓的“辉煌”。
1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