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阅读方法
- 章节名:透析阅读方法
3.1.1 什么才是真正的英文原著 透析法要提升中国人的英语文化水平,核心就是读懂英文原著。读懂原著,能让你睁眼看世界,品味原汁原味的英语。 比较很多书的中英两种版本发现,中文版往往有不少删节,却不一定会告诉你。例如,著名家世小说The Thorn Birds(《荆棘鸟》)中文版删节了好几页女主角Meggie(梅吉)惨遭老公性虐待的描写;哲学入门畅销书Sophie‘s World(《苏菲的世界》)中文版删节了当代经济学家批评某经济学流派的若干段落;专业教材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文引进版阉割掉一个“不符合国情”的章节。 如果删节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还可以理解,但翻译错误就无法原谅了。畅销小说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写道:“Last month a stripper from Oklahoma had promised Langdon the best sex of his life if he would fly down and verify the authenticity of a cruciform that had magically appeared on her bed sheets.”国内发行的中文版翻译为:“还有一次电话是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油漆清除女工打的。她向兰登承诺,如果他肯南下,飞过去鉴定一下魔术般出现在她床单上的十字形,她就会让他品尝到永世难忘的性爱。”译者竟然把stripper翻译为“油漆清除女工”,让未读过英文版的读者一头雾水,让读过原著的人笑掉大牙,无论是词义还是文意,都应该翻译成“脱衣舞娘”啊。那么,究竟什么是英文原著?一天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你就一天在“英语学习”的迷局中打转,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电影Matrix--《黑客帝国》对白: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英文原著主要是指以英语为母语人士的文字著作,也包括了其他语种著作的英译版。大部分英译版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家用现代英语翻译的,例如巨著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的译者是英国人Aylmer Maude,他和原著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有40余年的交情,长期居住在俄罗斯并娶了俄罗斯老婆,对两种语言都非常精通。而且,英译版比较权威和全面,一般不会像中文版那样肆意删节。读英译版可以高效地了解非英语国家的文化,让我们不用再投入大量精力学日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就能获得更广阔的全球化视野。【英语译本,的确作为通行标准。不过做好中文翻译,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中文底子好】 很多人分不清原著与非原著的本质区别,会问:“教材的课文很多选自英文名著,不算原著吗?”或者问:“教育台的英语学习节目播放好莱坞电影片段,算原著吗?”我很明确地回答:都不算数!原著,首先要求是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节选、改编、简写等处理。教材上的都是英文名著的节选,还经过层层改编,被赋予了太多“教育”的意味,不符合原著的基本特征--原汁原味。【未经删改、节选】 英文原著也不包括简写版和中英对照版--这些书是教育专家为中国人专门准备的“拐棍”,老习惯用“拐棍”的人永远学不会独立行走。这些书读得再多,也不能说明你具备阅读原著的能力,干脆从一开始就坚持读原著。畅销小说Hotel(《大饭店》)的英文简写版大量流入国内,我比较了原著和简写版的开头第一段:【我自己很多书也是买对照译本,无奈】 要命的是,简写版省略掉大量地道的表达,甚至直接改变细节。因此,透析法谢绝简写版,例如“牛津书虫”系列和“床头灯”系列。 至于中英对照版,我敢断定,你读着读着就彻底只看中文不看英文了,还不如直接看中文版呢!如果觉得一本原著太难,可以更换简单一些的原著。英文原著中有大量写给小朋友读者的书,内容比简写版还容易,但始终保持了原著的本色。【小才倒是送我几本少年魔幻类原著,我反而觉得格调不足】 我还不太建议你选择已经读过中文版的原著,从而确保你获得纯粹的透析能力。【爱的艺术 一书,我就反复读过中文版本,对照其中一些章节,翻译的确有瑕疵】 3.1.2 从哪里可以获得英文原著 说到英文原著,我们首先会想起传统的纸版出版物,享受书卷气下的人文情怀。 英文原版书比较昂贵,标价是美元、英镑、加元的英文小说兑换成人民币后一本就要几十元钱,若是专业书还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元。外文书店等一些地方可能会有十几元一本的特价原版书,不过多数是出版年代比较久远的老书。 国内外研社、外文社等引进了不少英文原著的再版,多为几十年前甚至一两百年前的“世界文学名著”,价格虽然不贵,但阅读难度对于菜鸟而言有点高,而且阅读趣味可能不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Twilight(“暮光之城”系列)等超级畅销书。【中国社科当时就出版过 西学基础丛书,我买了其中神学系列,却一直没有看。这套书,后来绝版,因为版权纠纷】 网购原著也是一个经济的选择,一位女学生告诉我淘宝上有一个专门卖英文原著的“麦田香香书店”,上面各种主流的名著、畅销书一应俱全。我统计过其商品目录,185本原著统统买下来也就是1200元左右,我还没买过,有网友反映还挺划算的。【我刚刚看到这书店了,的确很红火】 另一个省钱的办法是到图书馆借英文原著。在香港,一个区级的图书馆有一小半是英文书。在内地,区级图书馆你就不要指望有英文原著了,只能去大一点的中心图书馆,例如广州图书馆(外文室)、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区)等。正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1~3个月的借阅期限可能成为你读英文的强大动力。图书馆的专业原著是难得的资源。 2011年5月19日,亚马逊网站销售的电子书总量开始超过纸版书。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电子书就是人类进步的电梯。 电子版比较适合于用智能手机(如iPhone)、平板电脑(如iPad)、专业电子书阅读器(如Kindle)等进行掌上阅读,而不是在PC或者笔记本电脑上读,原因是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要读者调节屁股、脖子、眼睛等的位置来迁就屏幕,长时间阅读的体验不佳。掌上电子产品阅读电子书时可以方便地调节屏幕位置来迁就人,在阅读体验上更接近于纸版书。如果长时间看屏幕后眼睛感到干涩,可能是由于眨眼次数不自觉减少所致,应注意眨眼和休息,必要时滴一下人工泪液之类的眼药水。【的确做笔记也方便,只是还是没有到重点,如何做到不遇到单词就查询?】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追随大众品位是最可靠的选书方法。你也可以参考维基百科上的“史上最畅销书”——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best-selling_books,排第一的竟然是阅读难度极高的《双城记》! 【下面开始讲重点了!!!】 如果你使用的是触摸屏设备,像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建议使用方便选词的阅读软件,轻轻一点就能选中完整的一个英文单词,很方便后续的查词操作(前述的阅读软件都能满足这个要求)。 选定原著之后,需从一而终,一读到底,浅尝辄止是读书的大忌。如果要换书,请在10页内做出决定。每本英文原著只读1次,切忌读完又读,除非你要研究它,这个世界信息爆炸,绝大多数信息你只接触一次,所以要习惯永不回头。 3.1.3 英文原著的技术瓶颈:生词太多 谁都知道读原著好,但读懂英文原著并非易事,存在着巨大的技术瓶颈——生词太多! 我有一本二手的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小说正文前4页的很多单词旁边都工整地加注了中文意思。可以想象,它的前任主人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每个生词都不放过,但是从第5页开始,书页就干净了,明显他(她)坚持不下去,或者觉得这种读法实在太没意思了。 每词必究的精读是中国学生上英语课学课文的习惯,认真进行的确可以把一些短篇文章掌握得比较透彻,但读长篇原著也这么干就太不人道了。固守精读的老师也无法突破生词多的瓶颈,只好告诉学生:“别想着一步登天,先把你的课文学好,以后自然会读原著…【我把节选本的书籍注解完毕,就劳累了大约三个月。且几乎没有再整体重新读过了,奶爸也不推荐重读,除非基于研究目的。】 我曾经接触过很多英语老师,他们往往是英语专业的科班学生,上大学时尽管有读原著、写读后感的作业,但科班的学生们大多应付了事,真正读过原著的人竟然少得可怜。【英语老师本人都不读原著】 我的英语老师比较高瞻远瞩,在中学初二年级时就尝试培养学生读原著。她给了我一本外国少儿读物Coral Island(《珊瑚岛》),是关于几个孩子的历险故事,算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在开始读第一页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生词很多。当时我用一本《英汉小词典》一个接一个地查单词。这是一件苦差事:按照字母顺序,在数百页当中找出单词所在的一页,然后又要从十几个并列的词条里挑出要查的生词。 【快要到核心了!!】 我还记得当时花了半个小时才读了半页,实在受不了只好休息,次日再战,总算把第1页看完了。书中的几个孩子还没开始历险,我已仿佛身经百劫。最后我坚持读了4页,就把书还给了老师。【那位 交际花 的回忆录,我到时 用反应比较慢的老 版本kindle看,只看到她刚被诱骗离开家乡,就已经累到不行了。看中文译本倒是非常快】 这样虽然很勤奋,但却是人性的贪婪在学习中的表现。英语的单词太多,语言知识更是无穷无尽,想一下子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靠精读天天和英语“浴血拼杀”,结果只能半途而废。其实即使有大量生词,也是能把书读下去的。对一本英文原著而言,“读下去”比“学生词”的意义大得多。只有“读下去”,你才能获得英文原著的种种好处,读不下去,一切都等于零。 【完整读下去!!】 3.1.4 生词量:看首万词不重复词数 第一本英文原著的选取是透析成败的关键,需要多花心思。在原著的选择上,我们首先要看生词多不多,以及句子难不难。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本书第一个一万单词不重复的词汇数,便可评价你读进去的时候感觉到生词的多少。我用软件“全能词典”对100本名著、畅销书的英文电子版进行统计。 我们发现,《谁动了我的奶酪?》、“纳尼亚传奇”系列、英译版《小王子》、《老人与海》等是词汇比较少的,比较适合从未接触过原著的人士。而经典文学名著《呼啸山庄》、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等悬疑系列的词汇量最为庞大,个人词汇量在1万以下的人士不宜作为自己第一本原著,建议读10本之后再行挑战。 同一个作者写的系列作品往往会有词汇量逐渐上升的趋势,例如英国作家C.S.路易斯的7本儿童小说“纳尼亚传奇”,以及J.K.罗琳的7本“哈利•波特”(见下面词汇量走势比较图)。你可以从第一本开始一直读下去,就更容易适应。 【按照位阶 来选读作品,不要怕别人笑话自己起步低,其实 小王子貌似用字简单,但是却把很多道理讲透, 一个作家能够有这样的笔力,不是寻常功夫。倒是值得用 英文再仔细读一读。然后逐步上进】 需要注意的是,一本书的词汇量多少不是阅读难度的决定性因素。《圣经》的首万词不重复词数仅为1111个,似乎是最简洁之书,但它的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对没有该宗教信仰的人士来说,未免有些枯燥。Dan Brown(丹•布朗)的悬疑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用词极多,首万词不重复词数高达2782个,但内容扣人心弦,同样是讲耶稣,有人可能觉得《达•芬奇密码》比《圣经》好看100倍(当然,也有大量基督徒抗议此书) 我请教了北大数学系的同学,才知道这是小学奥数题,但他讲了解法,我还是不懂。有时,原著读不下去不是你的英语不好,而是你的数学不好…… 3.1.5 蓝思值:句子复杂程度的科学测算。 【单词不是理解文本唯一问题,还有语法问题。 】 按照蓝思值推荐,首选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Twilight--这些书对中国读者而言生词可能偏多。建议词汇量很小的读者先参考首万词不重复词数,然后再看看蓝思值,两者都低说明的确比较容易阅读。恰巧,我读的第一本英文原著Daughter of Deceit(《欺骗的女儿》)只有570L,难度刚好是我读过的书里头有蓝思数据中最低的,生词量也很少--这是天大的幸运,让我从一本相当容易读的原著开始了“透析大业”。综合考虑,推荐最容易的书变成《小王子》英文版,其次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文艺青年的大爱)。 【欺骗的女儿 搜索过了,居然是琼瑶风格作品】 蓝思没有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廊桥遗梦》)、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莱夫人的情人》)、The Godfather(《教父》)之类“成人读物”的数据,看来蓝思是为小朋友设计的。但古代著名“黄书”The Decameron(《十日谈》)英文版居然有蓝思值,而且难度高达1500L!可能是蓝思机构认为The Decameron太难了,不会有小朋友看的--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翻译成英文版后句子不太难,特此推荐有心学坏的孩子拜读。 3.1.6 兴趣选书:“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如果一本书的中文版或者同类的中文书对你来说是无趣乏味的,你怎么能把英文版读进去呢?因此在选原著的时候,除了考虑客观的难度数据,还要看个人兴趣。 Rock是一条东北大汉,用透析法读Little Women(《小妇人》)读了六七十页,被March家的四位小姐折腾得没脾气:净是女儿家的生活琐事,像姐姐陪邻居小朋友聊天解闷啦,妹妹弄坏了姐姐的书啦……他对这些情节根本提不起精神。然而,Little Women却是女生爱读的书,有个女生读完以后深受感动,还给自己改了女主角的英文名Jo。【的确需要耐心来读】 男孩血气方刚,可以看The Godfather(《教父》)、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猎杀红色十月》);女孩多愁善感,不妨读Twilight(“暮光之城”系列)、Gone With the Wind(《飘》);“果粉”岂能错过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传》);“哈迷”必修全套7本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侦探迷少不了Sherlock Holmes(《福尔摩斯》)和“侦探小说女王”Agatha Christie(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作…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喜欢读一本书,什么生词多、语法难、篇幅厚都不成问题,你都能如饥似渴地“追”下去。我在透析的第一年就开读生词难度偏高、厚达530页的The Three Musketeers(《三个火枪手》英译版),是外研社的“经典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的一本。记得那是在暑假回家的火车上,本来在颠簸旅途中我一向是不看书的,更没精神读很厚的文学作品。没想到无聊中翻了几页,就被“三个火枪手”和D‘Artagnan(达达尼昂)的江湖传奇强烈地吸引住了,一下子读了接近100页,彻底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从京城回到了广州。原来,作者大仲马是法国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他的The Three Musketeers曾深深启发了金庸,后者继往开来写了14部武侠经典【我最早读的中文译本名著 也是 三个火枪手。但是我眼下词汇量肯定不足。】 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中红极一时的F4就可能是以The Three Musketeers中的四大高手为原型的:道明寺是Athos(阿多斯),花泽类是Aramis(阿拉密斯),西门是Porthos(波尔多斯),美作是D’Artagnan(达达尼昂)。F4的粉丝们若不信,欢迎读完此书后再来拍砖。 我最欣赏的英语名句是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如果能够成功读懂原著,我们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你甚至可以读所谓的“黄书”,例如著名情色小说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性学名著”Tropic of Cancer(《北回归线》)。有人说,《北回归线》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的“神作”,请自行判断。今天,这些“神作”早已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在国内书店公开发售,其实也不算太“黄”。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精彩的英文原著,能强烈吸引你阅读--我读Lady Chatterley’s Lover的时候,就创造了一天读130页的纪录。 当年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获悉,英国文学中有一本讲女孩被地主诱奸的小说,叫什么“苔丝”的。此后我一直念念不忘,掌握透析法后,我借来了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的首万词不重复词数高达2537个,但我以“一路向西”的劲头读进去。没想到,大作家Thomas Hardy(托马斯•哈代)乃资深农民,喜欢写平常人家的生活,还有大段白描自然风景之癖好,几乎把我闷吐了。更要命的是,美女Tess在chapter 11(十一章)末段被××的情节写得过于自然、含蓄,以至于读过了都没发现,一翻页已是下一章“Maiden No More”(处女不再)了,读了几页发现好像有了孩子,害得我赶紧回头重读了好几页,才知道树林里的那几段就是……太坑爹了! 另据一位资深英语教师透露,其个人词汇量是20000多个(一个在英语教研领域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江湖的功力)。据国外统计资料,美国高中生词汇量一般是20000个左右,成人在25000个左右(包括不少俚语和方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词汇量据说达到60000个。这些数据与testyourvocab.com基本相符。 作为非英语母语人士,我于2011年8月在testyourvocab.com自测词汇量为16700个,相当于11岁的老外小孩,或者相当于在英语国家生活了八九年的非英语母语人士--我从未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过,最近10年只是在中国读了大约100本英文原著。一位用透析法读了41本英文原著的中国网友词汇量达到10500个,另一位用透析法读了51本英文原著的中国网友词汇量达到11700个,说明读原著对扩大词汇量的作用相当强大。在某种程度上,读原著可以取代出国留学--如果你出国仅仅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的话。【我与美国高中在读生的英语水平差距都很大,得努力】 3000~4000个的词汇量水平确实有些惨不忍睹,基本上已退步到高中的英语水平。不过不必担心,这已经可以读一些入门级的英文原著了,而捡起原著会让你的词汇量迅速飙升--其实老外的词汇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我目前约等于六千的词汇量,只能说可以起步参加透析阅读。】 根据我10年来的推广经验,发现高中生入手英文原著已经很顺利,而初中生会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加强指导,精心挑选趣味性强的书,加上个人的努力,也是可能成功的。我就成功培养过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读“哈利•波特”系列,在初中毕业前读完1~4部,直接造就她通过中考从一所普通初中考上了一所省级一流高中。 【下面开始着重讲 阅读原著时候查单词频率,因为查询频繁,影响阅读效率】 2页指的是页码页,非纸页,所以2页刚好是书本摊开的两面。较大的16开纸版书每1页查1个生词。电子书每1屏查1个生词,但不可连续2屏都查词,而且每次接着继续读的第一屏也不查词。你也可根据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屏幕大小自定词的数量,但总的原则是不可查太多,特别是不能每个生词都查。 析时,遇到生词认为需要查词典便可使用查词机会,而不是先挑出生词来查,也不是读完再回头找生词查。在电子词典上看懂生词解释后便可回到原著,不要试图停下来记忆单词。在每2页、每1屏中,无论碰到多少个生词,10个好,20个亦好,有且只需查1个(除非你找不到生词了)。这些措施都能尽可能减少查生词操作对阅读的干扰。 你不禁要问:“多查几个不行吗?”“2页才查1个太少了吧?”…… 没商量!你想多查生词吗?可以,但你必须有阅读量的支持。例如,你若想迅速扩充词汇量,每天掌握50个生词,你就必须读够100页。 千万别以为“每2页查1个生词”太少了,如果你只读一两页,就像在学校上英语课那样,查1个还是查10个,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现在你每天要读几十页,或者电子版的几个百分点,日后你要读成千上万页、几百本书,就很有必要控制查词量,每2页查1个和每2页查2个的差别都是巨大的。多查生词,就会厌烦,进而有半途而废的风险,这正是无数人读不懂原著,长年停留在英语蒙昧状态的致命原因:你觉得几个生词重要,还是几百本原著重要?【太多人下意识把自己当作翻译家。每个字都下力气,反而不可能去翻译。 】 英文单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词义都一下记住,只要找到能够解释原著语境中的具体义项就足够了。例如The Moonstone(《月亮宝石》)第136页有个“due south”,查due,电子词典给出下列一箩筐解释: 【这就是大问题。可能的词汇含义太多,查询也累】 adv.(罗盘指针)正(南、北等) n.(1)应得物;应得权益;应有的承认(2)[~s]应付款;税;会费。 显然“正(南)”是对口的解释,你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解释都塞到大脑里,只要把原著的句子读通了,查词目的就达到了。 3.2.3 在生词丛中抓住原著的大意 读懂书本的内容大意,是透析法的前提,否则读了也白读。 严格执行每2页查1个生词,透过没查的生词的确可能影响理解。例如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开篇生词四面开花,令我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在坚持不多查词的基础上,我努力猜生词的大意。很多时候,仅仅知道词性就足够,例如:“Hercule Poirot shook his head and shuddered slightly.”没机会查shudder,但不难看出那是一个动词,大意是大侦探Poirot稍微shudder了一下,大意理解已经很通畅了【仿佛小学生看小说,慢慢猜测,跳着读】 哈利波特一书,in the dead of night. 解释为 “深夜” Harry Potter was a highly unusual boy in many ways. For one thing,he hated the summer holidays more than any other time of year. For another,he really wanted to do his homework,but was forced to do it in secret,in the dead of night. And he also happened to be a wizard. 她有如下理解: “哈利•波特是一个××××男孩在很多路。为了一样东西,他××那个××××更多××××时间××××。为了另外一样,他××要做他的家庭作业,但是××做它在……××,在夜晚的死里……和他也××是一个男巫。” 的确,严格来说,这个初一女孩,没有学习英语固定搭配,所以 只能逐个单词地进行理解。 理解缺损、偏差相当多,但问题不大,她已经基本明白了开场白:不就是一个和她一样要上学,要做作业的孩子吗?只不过他有点特别,是个“男巫”,所以他是会魔法的…… 要知道,这段开场白之中,highly、secret是大学四级词汇,wizard是六级词汇,force是雅思词汇!理解不当不是大不了的事,更不是放弃的理由,大不了还可以换词汇量和蓝思值更低的英文原著。谭同学偏偏按照这种低下的理解水平,磨磨蹭蹭地读完了这本317页的原著。看完后,谭同学虽然有很多细节说不上,但她觉得那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唯有读懂了大意情节,才能觉得有意思。况且,小丫头越读到后面,××越来越少,细节上理解得越来越好。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