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革新
- 章节名:革新
- 页码:第117页
为什么欧洲绘画,总要求把一切形象事无巨细地画出来呢?日本版画里,北斋和歌膺都可以把任务画的横云遮月,写意挥洒啊! 重新回顾历史:如果仅仅以”画得如眼睛所见“琟标准,西方绘画经历过一段漫长历史。早年的埃及人,壁画相当程式化,人物大小常依身份地位而定,法老就是比仆人高,不问青红皂白,但地位直观,于是一目了然;中世纪文盲多,所以宗教绘画的首要宗旨并非逼真,而在意”让大多数不识字的教民,也看得懂,受教育“;文艺复兴前后,焦点透视法盛行,欧洲人开始崇尚”画得一如眼睛所见“,有透视,有明暗,事无巨细,越工越好。荷兰黄金时代的卡尔夫,维美儿们,对物体材质的细节可以细至毫发,如照镜子。 但早在15世纪,艺术家已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如果真的事无巨细把眼前所见素描下来,很容易生硬呆板、毫无生气。伟大如达·芬奇,才使用了”渐隐法“——也就是处理《蒙娜丽莎》眼角与嘴角的技法——才算对画儿点石成金。然而,对这一代印象派画家而言,他们太依赖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发现阳光和露天下,那些细微的眼角阴影根本不存在。他们要画户外,要急速,于是不得不把轮廓画模糊。如是,对那些贴近了看、挑剔细节的观众来说,这些画统统未完成。 如是,印象派是用更快的速度,以求更确实的完成”眼前所见之印象“。 引自 革新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