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阅读及其他
- 章节名:补充阅读及其他
- 2014-03-31 06:47:42
补充 阅读: 《吴国桢传》——吴国桢手稿,黄卓群口述,刘永昌整理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蒋经国传》——江南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 《The Perking Letter》——Seymour Topping 人物: 彭梦辑 李宗仁 齐如山 傅泾波 司徒雷登 马之骕 陶百川 叶剑英 方方 陶铸 瞿宣颖 感想: 开篇邵建的《1954年,“书信”冲突中的胡适与吴国桢》就有点小颠覆,因为在前几期邵建写的胡适与鲁迅等的文章中的胡适,感觉是比鲁迅更理性,而不是更具煽动性的那种人,可没想到“人无完人”吧,不知道这个词用的准不准确。总归在与吴国桢的论战中,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让他如此行事,还写下了《台湾是多么自由》这类让自己蒙尘的文字。 读《司徒雷登校长与傅泾波》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美驻华大使骆家辉离开中国的节点。对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有印象,是来自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先生》的文章,如果不是阅读了这期的《温故》,进而去查看他的一些生平介绍和人物评论,你会以为司徒他就是毛的文章中的那种人,而根据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写的文章你会发现那篇极近挖苦嘲笑之能事的文字显得那么小家子气。不出我所料,关于骆家辉的离去,也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名曰《别了,骆氏家辉》(http://news.21cn.com/domestic/jinriredian/zhnb/2014/0228/10/26570655_all.shtml#p1),懒得说什么了,德性! 关于袁小伦的《利剑缘何难出鞘》,写叶剑英在主政华南时候搞土改和三反的事情,现在常听到的“老虎和苍蝇都要打”的言论不晓得是不是来源于那个时候。如此需要按数量完成任务的运动式的打虎行动不知几时能休?什么时候才能开启真正的法治,而不是阵又一阵的所谓“整风”。 《“学代会”的闹剧》一文,现在读来仍颇具意义,因为类似这样的现象在现今的中国依然随时在上演。最近的或许就是前几年的“唱红打黑”。说唱红打黑各种好的,治疗精神病,医好瞎子,各种荒唐报道层出不穷。随着boss的下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真替那些笔杆子感到害臊,写这种报道难道自己不恶心。很多事情,当时觉得热火朝天,过后看来不过是一种笑话。好比最近正在大搞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典型。那天某上级领导在台上念讲稿的时候说到一句“我们要以整风的形式……”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下意识的觉得恶心。有一天,我们的领导自己也不厌其烦了,说了一句经典名言“我们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罢了,不吐槽了。 本期《温故》中最让我触动的文章是《沈昌文的学徒生活》,继续讲沈昌文在当学徒的时候求学的故事。和他的那些无所事事的师兄弟们比起来,沈昌文则是抓紧一切的机会学习,学各种将来能够安身立命的真本事,而这些本事后来真的成就了他。“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沈昌文学习,目的性强,只学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而且借助老板的人脉和自己的任劳任怨,逐渐的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虽然在他人看来不太平坦,但好在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应该源于他对自己相当清醒的认识,以及家人从小的教育吧。这一点上,我很感谢老爸老妈他们从小到大的念叨,但是我还没有沈昌文那样的自觉性和坚持,方向性也差很多,向他学习! 接下来的三篇都是讲述亲情的故事,有婆婆、外婆和外祖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杜欣欣写婆婆和老公小时候的故事,老公小时候总在家里等待出外干活的婆婆回来的故事。因为这让我想到了我和LZ小时候的事情,感受是一样的。因为家里栽种的一小片无花果树,爸妈和奶奶那几年里的夏天总是非常忙碌。于是就剩下我和妹妹相依为伴,常常在哥哥家门外的石凳上玩耍,等待他们摘无花果卖完回家。那段岁月很难忘,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时不时的说起来。说到老一辈的事情,我有时候很想听妈妈讲述外婆那一辈的故事,可是又不知怎么回事的很害怕听到那些心酸的故事,心里挺矛盾的。 《心,是人生最大的战场》和《鲁迅话说“假如活着会如何”》中的观点基本了解了,具体见摘抄部分,不多言。 最后,想说的是本册的一篇奇文——《像爱情一样轰然降临》(颜长江),不知是没见过世面还是打了鸡血,作者一上来就高潮了,简直就是神经病,看的我那个欢乐啊。希望《温故》以后还是别收录这种文章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