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 历史遗产与资源禀赋 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China
- 章节名:历史遗产与资源禀赋 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China
- 页码:第17页
中国经济:内向型←优秀的与内陆相连的海港较少 →西部大开放:全球经济联系紧密&西部经济滞后 1.1 地形 1)西高东低,西部水资源匮乏,人口密度低;94%人口集中于瑷珲-腾冲线以南(尤其东南地区)。 2)可耕种土地少→劳动密集型农业弥补土地稀缺→粮食获取率高 1.2 气候与水资源 1)受东南季风控制,总体来说为干旱国家>> 水资源短缺 2)黄河水流量小(<长江和珠江)且含沙量大 1.3 行政区域 1)华北地区:工业,农业(30%),平均发展水平于其他区域之上 2)长江中下游: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最高 3)东北:现在失去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作用,经济增长滞后,被边缘化。人口仅9% 4)长江中游地区: 经济发展滞后于沿海,粮食种植多为谷物 5)四川 & 云贵高原 : 经济滞后 6)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亚文化。与香港等经济往来,在1949年后出现暂时的断裂,因此70年代初期,这部分地区贫困潦倒→1978年经济开放,是【重建】这种传统联系 1.4 矿产资源 1)人均产量少,资源分布不规律(南方经济发达,资源储备少) 2)有色金属(nonferrous minerals)和稀土资源(rare earth)丰富 1.5 结论:地区差异 1. 东西差异:沿海省份较内陆省份更有活力→追赶型增长: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区域都在倒退,并且在没有表现出自己实力的情况下进入改革时代 2. 南北差异:东北振兴计划 **地区发展规划不会使中国已经发生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传统内向,到外向、全球化)发生根本改变 **沿海向内陆传播非常合理 ***内陆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 西部发展受制于:水资源和土地供给→如何突破瑷珲-腾冲一线←贫困集中,社会环境经济问题集中
猪大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7页 历史遗产与资源禀赋 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China
-
第33页 第二章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 The Chinese Economy Before 1949
观点一:经济的持续性 Rawski,Brandt,Myers: 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就有过成功→中国传统经济...
-
第55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8年):大力推进工业化与政治的不稳定性
1.背离传统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农本经济,直接政府管控 2.摒弃适合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发展资本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