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 章节名:卷之二十一
諸葛亮五出祁山 木門道弩射張郃 諸葛亮六出祁山 空明造木牛流馬 孔明火燒木柵寨 孔明秋夜祭北斗 孔明秋風五丈原 死諸葛走生仲達 武侯遺計斬魏延 魏折長安承露盤 引自 卷之二十一 201.从五出祁山开始,诸葛亮开始装神弄鬼“多智近妖”。 诸葛亮四出祁山因为后主误信谗言召回而半途而废。具体情节如下:苟安运量迟误而被杖责,由此生怨而投魏。司马懿使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篡国。
宦官闻知大惊失色,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还成都,削去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蒋琬出班奏曰:“丞相自出师以来,累效大功,何故宣回?”后主曰:“朕有机密事,不睹面,不可言之。”即遣使持节诏出内。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孔明用减灶之法安全撤回。
孔明大赏三军已毕,回至成都,入见后主,奏曰:“老陈除了岐山,欲取长安,忽承陛下召回,有何大事?”后主曰:“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诏回还,余无他事。”孔明曰:“此非陛下本心,必有乱臣言臣有篡逆之意也。”后主无言以对。孔明曰:“若内有奸邪,臣安能讨贼乎?”后主曰:“皆宦官所言,取丞相回还。今日朕茅塞方开,悔之不及已!”孔明遂唤众宦官问之,方知是苟安也,急令人捕之,已投魏国去了。孔明将妄奏的宦官杀之,余皆废出宫外;又深责蒋琬、费祎曰:“奸臣于天子前害吾,汝等何不谏之?”二人告越:“此言实不知之。”孔明遂拜辞后主,复到汉中……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对比毛本:前面是一样的。有出入的是
又深责蒋琬、费祎等不能觉察奸邪,规谏天子。二人诺诺服罪。 引自 卷之二十一 202.这节毛本删改颇多。 一处文本有误:
教贾诩魏平同引二万步兵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因为贾诩早就死了,不可能和魏平引兵了。毛本这一处做了修正了。 第一处: 张郃中伏而死。
懿悲伤不已,仰天长叹:“张隽乂身死,吾之过也!”乃收兵回洛阳。魏主闻知,大哭不绝,多官再三劝解,方才休息。叡曰:“西蜀未平,良将先没,如之奈何?”群臣泣奏曰:“张郃乃栋梁之材,今日已亡,国家栋梁折矣!”忽谏议大夫辛毗叱之曰:“是何言也!昔建安年间,皆言:‘天下不可无武祖。’及至升遐,传位文皇帝,时又曰:‘不可一日无文皇帝也。’及至文皇帝晏驾,今日陛下龙兴,国中文武如雨,岂少一张郃乎?"多官默然无语。叡曰:”辛谏议之言是也。因此令人去木门道收取张郃尸,厚葬之。“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对比毛本
懿悲伤不已,仰天长叹:“张隽乂身死,吾之过也!”乃收兵回洛阳。魏主闻知张郃死,挥泪叹息,令人收其尸,厚葬之。 引自 卷之二十一 ps:魏国君臣的好话,毛本向来能删就删。辛毗这个人也就一直钉在出卖袁绍害死满门老小的耻辱柱上。其实毛本和嘉靖本思想倾向上最大的差别就是:毛本大力歌颂愚忠,鄙视身事二主的人,嘉靖本并不否定良禽择良木。 第二处: 李严筹备粮草不济,诈称东吴入寇使孔明撤兵岐山。
却说孔明入汉中,欲归成都见后主。早有李严妄奏后主曰:”军士军粮已办不乏,丞相回师,必顺魏也。“后主即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孔明细言军旅之事。孔明大惊曰:“李严发书告急,说东吴陆逊兴兵寇川,因此回师矣。”费祎曰:“李严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必有顺曹之意,天子因此命某来问尔。”孔明大怒,令人访察,乃是李严因军粮不足,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奏天子以粮草丰足遮饰。孔明大怒曰:“匹夫为己之过,废国家大事也!”令人召至,欲斩之。费祎劝曰:“丞相念昔日同受托孤之恩,且恕此罪!若杀之,天下人言丞相不容也。今留之亦难,只可贬为庶民。”孔明从之。费祎即写表章赴成都,入朝来奏后主。近臣接表,展于龙案之上。后主览表曰:礼部尚书臣费祎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表李平既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惰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闲心遂生,闻军临至,西向托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孤忠,勤谏乃止。今篡逆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包含以危大业。可将本人削去官职,徙为庶人以杜内外奸党之路,宜急试行。谨表以闻。 后主览毕,勃然大怒,叱武士将严推去市曹,斩首号令。参军蒋琬奏曰:“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未可斩之,当依表施行可也。”后主从之,遂即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李严辞朝而去。(以下为小字:后李严闻孔明身亡,挂孝出城迎接灵柩,大哭而死。)孔明回到成都,用李严子李丰并刘琰等为长史,积草屯粮,讲文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三年然后出征。两川人民军士,皆敬仰孔明恩德,事之如天地父母。不觉三年,吴魏并无侵犯……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对比毛本
却说孔明入汉中,欲归成都见后主。都护李严妄奏后主曰:”臣已办备军粮,行将运赴丞相军前,不知丞相何故忽然班师。“后主闻奏,即命尚书费祎入汉中见孔明,问班师之故。祎至汉中,宣后主之意。孔明大惊曰:“李严发书告急,说东吴陆逊兴兵寇川,因此回师。”费祎曰:“李严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天子因此命某来问尔。”孔明大怒,令人访察:乃是李严因军粮不足,怕丞相见罪,故发书取回,却又奏天子,遮饰己过。孔明大怒曰:“匹夫为己之过,废国家大事也!”令人召至,欲斩之。费祎劝曰:“丞相念昔日同受托孤之恩,姑且宽恕。”孔明从之。费祎即具表启奏后主。后主览表,勃然大怒,叱武士推李严出斩之。参军蒋琬奏曰:“李严乃先帝托孤之臣,乞望恩宽恕。”后主从之,遂即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 引自 卷之二十一 虽然费祎到后,孔明都是“大惊”“大怒”,但惊怒的原因大不相同。嘉靖本中惊怒李严因为遮饰已过让他退兵还是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触到了孔明最敏感的忌讳——离间后主和他的关系质疑他专权有大不敬之心。对李严的处理意见,费祎和孔明已经商量好了,值得玩味的是后主的反应——可以对比201,甚至可以对比汉献帝和曹操。你相信刘禅是个白痴吗?在整部小说里,识人是三国君主最大的优点,甚至可以说是刘备唯一的突出的优点,他在托孤前看了一遍群臣留下孔明嘱托后事,都没忘了提醒孔明马谡不可大用,何况选继位者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按照毛本的改法可是适得其反——为了粉丞相黑了刘备。 毛本中,诸葛亮惊怒李严的仅仅是他遮饰己过了,严肃处理就是因为军纪严明。所谓宽恕,又哪里宽恕了?后主就是一个记得相父永远是对的、只会听话不会分辨的小孩子——现在好好的是因为周围围了一群好人,以后不好了就是因为周围围了一圈小人。 虽然都是三年之后出征,但是三年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存恤民力养兵屯粮是一方面,对嘉靖本中的诸葛亮来说,好好待在后主身边排除对自己不信任的干扰才是最重要的。 203.关兴病亡。谯周司马懿都说起了天象。魏帝和阿斗都是明白人,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只有诸葛亮自己坚持。毛本中很好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嘉靖本中的诸葛亮在想什么就不好说了——通观全书,尤其是后面就会发现,诸葛亮绝对不是一只单纯的小白兔。 和毛本相比,有些细小的差别,比如,魏帝送司马出城嘱咐司马坚壁固守,毛本就是各种“从其请”,出城给司马这样一道坚壁固守的手诏——或许是为了和后文司马借口天子有命压制终将坚守不出的情节相照应吧。 还有郭淮见司马懿
今蜀兵见在祁山,又来水口,倘蜀兵跨渭登原,结连北山,阻绝陇道,摇荡民夷,非国家之利也。 引自 卷之二十一 毛本作
今蜀兵见在祁山,倘跨渭登原,接连北山,阻绝陇道,大可虞也。 引自 卷之二十一 毛本去掉了“摇荡民夷”。也许在毛本中,“人心思汉”是默认属性,不需要强调。 毛本重要删节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孔明、杨仪和魏延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1.大战失利,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万余,心中忧闷。嘉靖本
长史杨仪告曰:“魏延口出怨言,说丞相看他如粪土,时常欺慢,故令渭水厮杀,心中怀怨,方有此失。”孔明叱曰:“吾自有主意,汝休出谗言也!”仪惶恐而退。 引自 卷之二十一 2.费祎从成都来见诸葛,诸葛令他去东吴下书。原文如下:
再看毛本
,对比孙权(红线)、费祎(黄线)、孔明(绿线)对话。 也就是说嘉靖本中孔明、孙权等人看来魏延和杨仪都不是什么好人,毛本中删去了杨仪,只有魏延是坏人。 3.205节孔明火燒木柵寨,
别忘了记功劳的人是杨仪。对二人不和,孔明装作不知道。杨仪和魏延结怨的故事中,请不要忘了诸葛亮。这是火烧上方谷之后的情节。
看过之后在回过头再看火烧上方谷前的安排,会有恍然大悟的发现,诸葛亮为什么特别的和负责塞住谷口放火的马岱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吾素知汝忠义,故委此大任,切勿有失。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再看他怎么和马岱说的
可将葫芦谷(即上方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但见人马塞满道路,便将地雷干柴一起放起火来,乃是汝之功也。若见与魏兵交战者,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此乃引魏兵入谷之号也。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再看他交待魏延
汝引五百兵去魏寨搦司马懿交锋……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夜则望七盏灯处而走,便如于山谷内,吾自有捉司马懿之计。 引自 卷之二十一 以下是毛本保留,但是做了改动的情节。 诸葛亮临终前把生平绝学传给姜维,然后让杨仪等人如此如此使将星不坠,说死后魏延必反,让杨仪到时拆开锦囊。魏延梦到头上生二角,行军赵直没有据实解梦,但将实情告诉了费祎。费祎通知魏延诸葛亮身死,一切事务尽托杨仪,杨仪下令退兵。魏延大怒,表示不服,要留下和魏国作战立功。费祎稳住魏延脚底抹油,和杨仪姜维后撤。直接把魏延丢下。 然后魏延和杨仪相继上表后主说对方要造反,后主也搞不明白谁是谁非。这时候成都众臣均表示对魏延没有好感,没一个人为魏延说话。于是
文武及近侍官只保杨仪,不报魏延。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后主就问了魏延反了怎么办——蒋琬说丞相一定有计不用操心。 这时候被丢在外面的魏延也很郁闷,和马岱商量投魏国怎么样,马岱建议取川。杨仪姜维和魏延马岱对阵,杨仪拆锦囊,让魏延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很听话,话音未落就被马岱砍了脑袋。毛本根本没有提杨仪回到成都灭了魏延三族。再说诸葛亮死后,蒋琬为丞相,费祎同理丞相事,姜维封侯与升为车骑将军吴懿督汉中,各有封赏,只有杨仪不见委用,口出怨言
昔日丞相新亡之时,我若将全师投魏,不致如此受寂寞也! 近臣闻知,奏与后主,后主急召蒋琬等商议。费祎出班奏曰:“向者,杨仪于丞相前累谮魏延,因此逼反,人皆知之。”后主大怒,即将杨仪下狱勘问,招成,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曾立功劳,未可斩之,当废为庶民。”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中嘉郡为民。仪羞惭至甚,自刎而死。 引自 卷之二十一 大约是为了照顾正面人物的形象,毛本删改,杨仪和诸葛亮之间是互相信任的,只有魏延不是无辜的。在嘉靖本中,诸葛亮从长沙魏延和黄忠一起投降刘备的时候就对魏延有成见,从不用子午谷奇谋魏延口出怨言开始就有杀心,一直隐忍。如果再结合南征孟获的种种表现,你会发现诸葛亮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擅长达成自己的目的却不落任何痕迹。诸葛亮和曹操、司马懿用人中狠的一面、专权的一面都是相似的——毛本尽可能的删得很干净。 210.曹叡追求长生享乐已经疯了。 此为毛本删节:曹叡设油鼎阻谏。
文武官僚并无一人敢言,皆至司马懿府中细言其事。懿曰:“魏室已尽矣。切莫谏也。多官回此各散。” 引自 卷之二十一 毛本曹叡先杀宫人再废后只见其昏庸无情,而嘉靖本中曹叡立即废后赐死再杀宫人唯见精明绝情。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