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 章节名: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 页码:第51页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引自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一、大乘思想的酝酿和兴起 1、案达罗王朝和斯里兰卡的大乘思潮 案达罗在娑多婆汉那王朝时期,大乘佛教已经酝酿成熟。 斯里兰卡佛教中的大乘倾向起源于无畏山寺派。 2、大乘佛教在西域的勃兴 巫术化是佛教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 二、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1、犍陀罗和罽宾的佛教概况 犍陀罗佛教艺术,是希腊艺术的支派,在大夏时期就影响了寺塔等佛教建筑和偶像崇拜的发展,使希腊的雕刻美术在佛教领域大放异彩。
2、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 有部的哲学史整个早期佛教的理论总结,因而被认为是小乘的真正理论代表。 佛教哲学源于对人身和人生的观察。 有部把分析“法相”作为自己的哲学入门。法: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自性”;相:事物的相貌,即现象。法相就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是一切认识必须直面的对象。 分析法相,还原它的本之规定,即自性,就成了有部表达自己哲学的主要方法。 “诸法离他性,各自住己性,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阿毗昙心论》 “自性”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此谓之“有”,或叫“自性不空”;“自性”是蕴含着转变为具体事务一切可能的独立实体,现实世界只是它的自性在因缘条件作用下的自我显现。
我的问题: P63, “凡概念必然有相应的实体存在,所以概念也是实在的。” ?? “概念又需用语言表达,同理,言概念表达的说名词也是实在的。”?? ——能以这个逻辑推断??? 引自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阿毗昙心论》认为,“自性”的另一特征是没有“自生”的能力,要转变为具体食物,自性必须凭借“众缘力”。因缘在自性生成具体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 有部丰富了早期佛教的”因缘说“,从单一的”十二因缘说“向多因缘说。 最后,六因四缘、有为四相,加上诸法法体,形成现实世界一切现象的总根源和总动力。 ——有部的这一类观点在中外哲学史上不少见。凡是主张物种不变、理念在先、概念实在和理在事外的哲学派别,一般都属于同一种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有部这些的直接目的是为早期佛教的”业报“学说提供理论说明。”业“和”惑“是决定人及其周围一切现实食物的因缘。三界五道、穷富夭寿就是由于”惑业“不同而感召的法体自性在积聚复合上的差别。所以,为了求得福果,就必须改变”业“的性质,从根本上改变法体自性的复合结构。——这就是宗教修习和道德实践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任务,有部又把”一切法“进行了新的分类。 ”五位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三、天竺佛教和龙树提婆的大乘中观学 1、天竺佛教概况 耆域 2、般若经类及其思想特点 公元前后,大乘思潮已经遍及古印度,并出现许多新的经典。其中有一类叫做“般若经”的典籍讨论问题面广、理论色彩浓,影响最大。 《金刚经》 《小品般若经》——维摩诘 长者 《维摩诘经》——“不二法门“
3、龙树与提婆 龙树是大乘中观派的创世者,在密宗中有极高的声誉。是佛教大乘的权威,号称”千部论主“。鸠摩罗什撰的《龙树菩萨传》是有关他生平的最早记载。 提婆。 4、中观思想的基础结构 最能概括龙树和提婆两人思想纲领的是:《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号称”三论“; 《中论》开首有一个著名的”八不“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 发现概念的矛盾,也别是发现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中观学派的一大贡献。 中观学派看到了认识的相对性。 而集中表现中观学派的这种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是中观学派用来命名自身的“中观”说。《中论》有一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处,“因缘法”的“自性空”和“假名有”是统一的——世间和出世间是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这种关系叫“中道”。
我的感受: 读到这里再度想说,本书主编非教内人士,且编书内容中到处可见我们从小读到大的政治书上的“唯物”观点和用语,按照自己的认为对宗教和哲学的种种观点持批判的态度,并堂而皇之毫无谦逊的冠以种种“帽子”——感性的说实在是觉得有些不太舒服,恐怕是因为从小被恶心够了。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想避开类似观点,不被此类观点所影响。但因学识有限,没办法用其他更多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佛教史中出现的种种哲学观点,感到有些无力。想到,这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条打破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道路,前方困难重重。虽定有险阻,但我愿勇往直前。 引自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中观学派还侧重发展了般若方便的思想,提出了“二谛”的说法——世俗谛、第一义谛。简单的说,“世俗谛”是世人的普通认识,“第一义谛”是般若性空的特殊观点。 四、大乘佛教的一般特征及其与小乘的对立 1、大小乘的称谓 大乘思潮作为早期佛教的异端被分化,当时坚持正统佛教的僧伽不断修订补充和发挥佛教的早期教义,到公园5世纪时形成了与大乘佛教对立的四大派系: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经部、正量部。 大乘的基本特征是力图参与和干预社会的世俗生活,深入众生、普度众生。其适应能力和包容性都极强,它的影响所及之地均会带上当地的民族特点。 面对早期佛教,大乘佛教亦尊称“声闻”或者“缘觉”,合称“二乘”。 2、大乘经典及其基本特点 一般认为最早的达成佛经是讲“般若”的那一类。 大乘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 强化佛的崇拜和构造佛的本生 (2)弘扬菩萨和菩萨行 (3)提倡内外调和与容纳多种信仰 五、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1、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 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时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佛教界,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根据信使的记载,佛教传入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 佛教在内地是作为谶纬方术的一种发端的。 2、佛教向交州(今越南河内)的传播 3、初传期的佛教译著 安世高:首次洗头膏的译介了早期小乘经典;“禅数”;“安般守意”(后称“数息观”) 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
林中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前6世纪——前1世纪)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前6世纪——前1世纪) 一、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佛教产生...
-
第51页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
第97页 第三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上)
第三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上) 一、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佛教的发展 1、印度社会与...
-
第133页 第四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下)
第四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下) 四、佛教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急剧发展 1、魏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