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全书
- 章节名:全书
- 页码:第1页
YY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孙瑞雪 印象小结: 全书读下来对完全没有养育子女经验的我特别有触动,不止因为作者写了孩子的世界,更让大人又真实的体会了一遍自己的幼儿期,其中的各许甜蜜和酸楚只有细细品读。原来大人世界的不完美很多都来自幼儿期被动的忽视和侵扰。 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但成书中难免到处反复,读书时只抓重要观点和所举经典例子即可。 作者实际教育经验丰富,有较深心理学教育学功底。 作者的语气很有传销的煽动力,但对于某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道理”的例子也一概用她的观点加以诠释,未免以偏概全。全书贯彻了作者蒙氏教育的思路,但此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简述蒙氏教育思想的书,对该教育并未有深入了解。读此书后立志开始读蒙氏的教育概论,试图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基础在蒙特梭利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上,对普遍儿童是否完全适用有待进一步了解。 以下笔记采用观点+重点例子的方法摘要 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蒙特梭利:精神胚胎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会按照其预定好的模式发展,成人不需提供内容,只需提供保护+合适的条件。 儿童的智力如何形成? 儿童的内部 感觉 智力 六岁以前儿童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皮亚杰“智力的萌芽” “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产生了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Matching 原则: 1. 注意不要破坏儿童的感觉 2. 在儿童感觉到时及时准确的把抽象的概念教给他。 什么是创造力?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的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自身潜力,形成精神上的独立。 感觉经验能通过“教”得来吗? 不能,儿童是依据内在理性独自发展的 儿童的理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一种自发的内在程序,秩序,是儿童敏感期的中心。一旦事物和他的认知程序不符时,儿童就会很紧张。 实体化:儿童内在精神的冲动实现的过程。 儿童保留清晰明确的印象才能对事物进行区分,进而形成智力。 应该训练孩子“反应快”,还是“自己思考”? 训斥,打骂,强加的条件反射,不容易使孩子看到客观实在的存在,大脑糊涂,对外在事物过分敏感,概念不清。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是仇恨和基于需求,这是扭曲的。 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都应通过自己的大脑,虽然运行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老师或家长如何帮儿童掌握抽象的概念? 儿童反复操作——固定感觉——概念——智力 老师的任务之一: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教学要求: 1 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直觉上。(比如隔离的单独色板等) 2 提供儿童进行对比抽象的教具 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在对环境的自发探索中将行成的概念一般化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蒙特梭利说:儿童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儿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教师的义务:等待儿童自发的觉醒。 1. 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感觉的教材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地程度,这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2. 用爱的方式帮孩子建立有序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组织自己的内部,他会严格区分和归类他大脑里接受的一切东西,而且把它演化为智力。智力的表现为:归纳和演绎。 3. 孩子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什么?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感觉训练,蒙氏教育6岁前主要进行儿童的感觉训练。 蒙特梭利说:智力教育即“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个过程是自我教育,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 巨大的心理潜能——寻找配对事物——大量重复的感觉训练——概念——配对成功——自动重复练习 心智和理性的起源和归宿:感觉 心智发展的目的:使感觉更明晰丰富 感觉训练的要点: 隔离/比较相对物 什么是真正的“父母的爱”? 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 爱的定义: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需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衡量爱的关键:情绪,这是孩子唯一能迅速感知的你的表达。 孩子为什么需要爱? 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 蒙台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切记:让孩子工于心计只为得到你的爱,你的爱应该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赋予。 爱与独立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大多数母亲为什么做不到这点?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我们在拥有孩子之前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没有正常发展,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的对待人生。 蒙特梭利说:“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幸福的婚姻有很多形式:中心就是把爱送给爱人。 人类发展的唯一法则:爱。 教孩子就是奴役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 爱是巨大的宽容和理解,能赋予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由自由走向独立。 何为奴役? 将大人的主见,知识强行“教”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自己。 孩子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的东西,大人经常忽略孩子是在何时如何建立起相关的概念的。 如何理解孩子? 孩子观察到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极好的让孩子学习的机会。 儿童期间的教育 1. 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 2. 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德感相关。(儿童有一种天性,坚定的追求完美,他的审美要求远超过成人) 对孩子的爱要倾注心力,不能是敷衍和戏弄的,否则孩子会很快察觉并厌烦。 还是那句话,给儿童自由和爱,儿童就会自动发展。 自由和纪律 蒙特梭利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人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时的自我控制力称为纪律。” 前提:自由(自由——反复练习自己感兴趣的事——专注——感知规律——纪律) 第一位:人格发展 第二位:智力发展 儿童乐于遵守的规则:纪律 儿童是愿意遵守规则的: 1. 这些规则是在游戏中和其他小朋友自动约定形成的。 2. 和儿童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以及几个儿童教育的例子 儿童要背古诗词吗? 古诗词的核心是意境,儿童不需要掌握这种高深的抽象概念,除了对儿童语言略有促进没其他的特别帮助。 如何布置儿童房间? 应以最高审美为出发点,而非“童心”。 蒙氏教育授课的三个要点:简洁,明白,客观。也就是“每一句话都算数。” 1. 简洁 蒙氏教育三段式教学: 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 “哪个是三角形?”——“这个。” “这是什么?”——“三角形” 2. 明白 不要用概念解释概念,遇到不明白的事物需查书籍给出清晰解释。 3. 客观 将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事物上 蒙氏教育中对童话故事的定位 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来自感官,而不通过语言的传授,那么讲故事的作用只有一个: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是练习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无关。 教师需要: 跟盯到位,使儿童的人格和习惯保持一致 让孩子学会等待 让孩子学会归位 让孩子安静下来:给他自由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去故意破坏一下 教师注意事项:P149-150 儿童的品格:顺从和意志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和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成人。儿童通过工作来建构他的一切。这种能力从6岁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点有争议) “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时儿童乐此不疲的。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和成人抗争了。” “口授过程就是一个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通过生活自立获得身体独立 通过自由的选择获得意志的独立 通过不受打扰的工作获得思想的独立” 儿童所有自发性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尊重,使用意志力就是当他要做什么时他自己选择,这个过程是不断使用意志力的过程。 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顺从 儿童从0-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家长要为他提供帮助。 儿童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儿童达到顺从的前提:儿童是依据他的能力来顺从的 幼儿期是儿童学着依照自己能力遵守规则的关键期,难度太大会带来恶果。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能够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0-3岁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与他的能力有关。除非他接受的指令与他的内心冲动一致。 第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即能力已能满足顺从的需要)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因渴望从优秀的人获得指导和帮助而产生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 儿童优秀品格如何形成?(19章比较泛泛而谈) 如果儿童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蒙特梭利说过:“不道德不是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它的意志,他控制不住自己。” 如何判断人格不健全:总在做自我斗争 健全人格的人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完善自我上,从不做自我斗争。这是心理上没有障碍的人的表现,内驱力会促使他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 怎样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0-6岁正是儿童吸收性心智的发展期,他不接受抽象的只是,只是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其创造力。 环境必须是有自由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环境必须真实。(儿童才会将事物注意特质抽象化从而成功进行联接) 环境必须美好,自由,有生命。(老师能追求自我成长,才能感知自身变化和儿童变化/儿童时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对儿童的意义: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的领域,吃能发展智力,建立自尊和意志。 吃和玩是儿童的两大主要任务。 吃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选择和意志力的形成。 原则:尽量让儿童满足,同时给儿童选择吃的自由。儿童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饮食结构。 孩子的问题汇总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歧变根源是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在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 歧变的表现:心力和活动被强制分开了。 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喜欢编故事,神游,对别人的依赖,游戏,顺从等。 歧变的原因: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密码, 他的活动是明确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任何不符合他心力的要求都是对儿童的扭曲。 蒙特梭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形和符号所吸引。” 蒙氏教育对“过家家”的理解 属于神游的一种,和模仿期无关。所有道具应该是真实的。 “自由”,让孩子做想做的事是解决神游的办法。 “神游”的本质:是一种对痛苦的逃避,是自我的一种无意识防御。 让一个人远离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 神游对成年生活的影响:逃避现实生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能力把现实事物处理好。
harriso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全书
-
第1页 全书
YY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孙瑞雪 印象小结: 全书读下来对完全没有养育子女经验的我特别...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