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笔记
不虚此行啊 (好奇的小律师)
在读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 章节名:全本笔记
一、霸王出世 项梁对项羽的器重,使项羽在项梁起兵反秦后迅速成为项梁的副将,这就使得项羽有了一个与其他军事天才相比较高的起点。一个人在短暂一生中能够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对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极为重要。项羽正是凭借着项梁的器重重获得了这么一个宝贵的平台。 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情,特别是一生中想要做点大事,起点非常重要。起点就是平台,起点高,机会就多;反之,起点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自古以来,对造反的人实行的都是首恶(世所指名)必办,胁从不问,因为历来都是法不治众。陈母就是要陈婴当个“不问”的胁从,不要当“必办”的首恶。这和刘邦刚刚起兵时的情况一样,萧何、曹参等人在秦朝时都比刘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义造反,他们都不敢当头,害怕成为首恶。只有胆大的刘邦敢于当这个头,不怕“世所指名”。 项梁的过早下世,讲项羽抛向秦末大起义的烽火之中,给了项羽有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二、项羽入关 曹操是在赤壁大战败逃的路上发出这三次“大笑”的。她笑的是刚刚打败他的诸葛亮、周瑜的“愚蠢”-----当然,这只是打引号的“愚蠢”。虽然曹操三次“大笑”分别引出了赵云、张飞、关羽三支人马,但是,曹操能在大败之时保持如此冷静、理智的头脑,实在是令人钦佩。 如果说第一次“大怒”是在历史转折刚刚开始之时,项羽还不及思考刘、项两家的关系,尚有可原谅之处;相遇的第二次“大怒”则显得幼稚无知,不可原谅。刘项两家争夺天下的局面已经明朗,何必还要“大怒”呢?无论你项羽如何对待刘邦,刘邦终归是要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因此,得到曹无伤密报的项羽应当毫不迟疑地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 项羽的这一正确决定是在盛怒之下做出的,是在他个人自尊与虚荣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做出的;而不是建立在对秦王朝灭亡之后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因此,它的基础存有重大缺陷。一旦项羽个人的虚荣与自尊得到了满足,这个决定随时都可能被撤销。 项羽用武力解决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决定,是项羽个人做出来的,他没有和集团核心成员认真讨论这一重大决策。这样由个人专断做出的决定,当然可以再不和集团核心成员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由他一人自主车晓。所以,这个决定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三、鸿门宴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这话并不错,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看清项羽。项羽是因为内心深感忏悔才说出曹无伤为自己开脱的,根本原因不是“粗豪少谋”,而是不知道刘邦在演戏,在有意掩盖自己和项羽主动争天下的真相。也就是说,项羽不知道刘邦是和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 项羽面对樊哙一番说辞竟然无话可答,只是非常尴尬地说了一个字,坐。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 刘邦对是否告别一事心中犹豫不决,所以向部下征求意见。樊哙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这一次他的判断却很好:不辞行。因为,办大事不拘小节,行大礼不顾细节。如今,象屿集团人多气壮,比如砧板与刀;我们只是砧板与刀之间的鱼肉,何必要告辞?刘邦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样安排,明里说是避免大队人马出走的动静太大,印发范曾的追杀;暗里说四员大将无马步行,一旦遇到不测,便只有拼死格斗,组成一道防火墙,方便刘邦自己脱身。当然,此中真意刘邦不便明言,司马迁也不便明写。 范增七十多岁,号称多奇计,实际上他是在为汉王刘邦驱赶百姓。谁说他可以在项羽的军队中成为“亚父”?真应当把远远胜过范增的外黄县令门客的孩子当做项羽的谋士。 四、西楚霸王 对于项梁这场官司来说,司马欣是一个关键人物。秦朝法律苛刻。项梁犯法入狱,凶多吉少。即使有蓸咎的说情信,但是,司马欣可以做这个人情,也可以不做这个人情。项梁最终得以了结官司,当然是司马欣决断的功劳了。 五、生死决战 我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亲身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我从未打过败仗,于是便称霸于天下。 巨鹿,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采取“斩首行动”: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密令我诛杀了他。项羽一生从未玩过政治手腕,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刘邦相比,项羽一生玩这类政治手腕实在是太少了。 “杀庆救赵”对项羽而言:为项羽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知名度,为他下一步发挥名人效应奠定了基础。《史记》记载项羽杀死卿子冠军宋义后的影响是:“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惶恐。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这一仗打赢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进入项羽的军营,“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终于靠自己的实力与战绩获得了天下反秦联军的承认,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刘邦诱降黥布的初衷显然过于幼稚,因为有项羽在世,刘邦绝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平定天下。但是,彭城之战后刘邦逐渐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其统一战线思想的贯彻施行,却是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 项羽一生自诩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都是指每一场具体战役而言。项羽至死都不知道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名帅;只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 魏豹叛汉之后,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魏豹重新归汉,但魏豹不听。郦食其非常善辩,他后来曾经单人独骑说服齐王降汉。但是,郦食其游说魏豹却没有取得成功。 魏豹叛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不能平等待人,“今汉王慢而侮人,骂罹诸侯群臣如奴耳”。其实,刘邦就是这个德行,他骂人成性,魏豹受不了这种屈辱,所以,这次他是真的叛汉归楚了。 此如下围棋,刘邦虽然只是在项羽的后勤补给线上投了一个子,但这个子投得太关键了:他刚好点到了项羽的死穴上。依兵法上讲,这叫攻其必救;依现代军事而言,这叫做后方游击战。刘邦一方面和项羽在正面战场上殊死相争,一方面指使彭越在后勤补给线上进行游击战。彭越这个游击司令还打得非常出色,他采用的正是今人非常熟悉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作战方略。 这是刘邦第二次尝到牵着项羽鼻子走、争取主动的甜头,也尝到了以战略主动赢得战役胜利的甜头。 派说客去说服韩信叛汉,在项羽来说实在是破天荒的举动。游说、策反,从来都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一贯迷信武力,极少使用这种手段。项羽采用这种非常手段,说明项羽已经意识到刘邦的战略包围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 荥阳之战的二十八个月中,项羽在荥阳战场上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他在全局上失败的过程。这样的统帅怎么能算得上“善战”呢?项羽英勇是实,善战是虚;严格来讲,项羽只英勇,并不善战。尤其是不善于战略决战,这是项羽最终败亡的惨痛教训。 六、自毁长城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寒暄新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以为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一个致命伤:失察。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及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刘邦听了陈平的话,给了陈平四万金,让他放手实施反间计,而且不问他的支出状况。陈平利用这些钱,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钟离眜的关系。项羽死后刘邦都不愿宽恕钟离昧,可见钟离昧当年打得刘邦多惨。如此忠诚、善战的部下,项羽不信任、不重用,竟然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疏远钟离昧,自毁长城,多么可悲。 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磨练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泰顺,就会太相信自己。 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世,谁敢给他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韩信曾说项羽吝啬,刻好官印,放在手里左右把玩,棱角都磨平了,还不愿赏给他人。其实,韩信看到的吝啬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是项羽太自负,自负到之认可自己,不认可他人。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里也是认为刘邦不行,他那点本事还能做关中王?只有他自己是英雄,只有他自己行。这种自负使得项羽很难和他人结为同盟。刘邦善于在关键时刻封官许愿,大搞统一战线,拉拢韩信、彭越,为消灭主要对手项羽服务。 六、霸王别姬 汉兵已经攻占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之声。大王的意气已尽,我还活着干嘛? 重用亲信是人类无法克服的一种天性。因为,亲信为人熟悉,熟悉带来信任。但是,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关乎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极! 重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之一。但是,重情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度,超过了这个“度”,重情就会成为用人唯亲的代名词。项羽太重感情,对虞姬,对项氏宗族,对有恩于项氏的人,项羽都表现得太重感情。如此重情,导致了项羽在军事斗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 七、四面楚歌 项羽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但是,人们并没有按照成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去看待项羽,人们仍然称他为英雄,或称他为悲剧英雄,或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名词赞扬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