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页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 章节名: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 页码:第405页
《宽容》Tolerance 《宽容》一书的序十分精彩,寓意深长,还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我虽然很早就读过它的序,却到现在才有心来读一读其中内容。就像郁达夫的评论中说的那样,房龙的笔触能将枯燥无味的史诗变得耐人寻味,这不仅得益于他的文学功底,还得益于他思想的深邃迷人。虽然我弄不明白为什么房龙认为柏拉图“不宽容”,也不大喜欢他再1940年左右补写的跋(后记)“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显然此时作者的心态早已不同于1925年初版之时)。 但我仍然津津乐道于书中叙议结合的部分,并对该书的体例安排感到好奇,好像书中前半段是从原始人写到中世纪末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而后半段是从伊拉斯谟开始,着重写了某个人或某一类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房龙也明确提出了该书的体例问题,“这本书还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即它的’结构’。一本书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开头和结尾,这本书到是有个开头,但是能有结尾吗?(P191)”因为此时,作者已经向我们揭露了很多不宽容的罪恶,而这些历史的真相对于“怎样做到宽容”这一主题似乎效用不大。 于是作者将写作重点转向了——“大部分为宽容而战的人,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这一观点上,并这样说道,“一点衷言,待价而沽。下面我们必须接着讲历史。(P194)”所以,此时的“历史”是指宽容的人?是这个意思吗?作者从伊拉斯谟写到汤姆·佩恩,是为了告诉我们“怎样做到宽容”,是这个意思吗? 【房龙其人】 于1882年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家庭虽然很富有,但是父亲不关心孩子,彼此分居,所以他从小“逃避在过去之中”,从十岁起就沉溺于史学,以至于后来“了解十七世纪胜过了了解二十世纪”。他受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影响很深,一贯反对愚昧和偏执。自1903年后,他求学美、德,获得博士学位。他没有在书斋里讨生活,他甚至认为:
“凡学问一旦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的肥料抖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 引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屡经漂泊,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这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有一度还曾经专门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的技巧。1913年起他开始写书,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和写十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的插图全出自他的手笔。 ——摘自书后附文 Contents 【房龙笔下的柏拉图】
“有时他们出于寻求完美精神世界的热情,走到了荒唐的极端,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柏拉图确实古代众多理论家中唯一一个出于对完美精神世界的炽爱而鼓吹不宽容的人。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这个年轻的雅典人是苏格拉底的心爱门生,是苏格拉底的文字记载人。 他收集了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或想过的一切,编成对话,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做是《苏格拉底福音书》。 他完成这个工作后,便开始对他老师的理论中得一切晦涩难懂之处进行详尽的解释,撰写了一系列文采横溢的文章。最后他开了许多课,使雅典人公正和正义的主张越过希腊国界,流传四海。 在全部活动中,他所表现的全力以赴的忘我精神简直可以和圣徒保罗媲美。不过,圣徒保罗的一声极为惊险,他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地中海的每个角落,而柏拉图却从未离开过他那舒适花园的座椅,让世界各地的人来拜见他。 他的世家出身和可以使他自理的财产使他能够如此行事。 首先,他是雅典人,从他母亲的血统可以追溯到索伦。其次,他到了法定年龄就继承了一笔足以维持富裕生活的财产。 最后,他具有出众的口才,任何获准聆听他在柏拉图大学授课的人,哪怕只是听过很少几次讲课,都心甘情愿跋山涉水来到爱琴海。 至于其它方面,柏拉图具有许多当时青年人的特点。他当过兵,但对军事毫无兴趣。他参加户外运动,是摔跤和赛跑的能手,却又从未榜上留名。他和当时的青年一样,也把很多时间花在国外旅行上,曾跨越爱琴海,在埃及北部做过短暂停留,重温了他那大名鼎鼎的祖父索伦走过的历程。不过他回国后就没再外出,在雅典郊区赛菲萨斯河畔一座风景宜人花园的阴凉角落里传授他的教义长达五十年之久,“柏拉图学院”也就因此得名。 柏拉图最初是数学家,后来渐渐转向政治,在这个领域里,他为现代政治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类正在持续不断地进化。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的缓慢上升,世界从美好的实体发展到美好的制度,再从美好的制度中产生美好的思想。 他的这一想法写在羊皮纸上倒是很有吸引力,但是当他试图把想法转化成具体原则,为他的理想的共和国提供理论基础时,他追求公正和正义的热情就变得非常强烈,以至于无法容忍其它任何考虑。他主张的共和国一直被那些纸上谈兵的乌托邦建设者们视为人类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这个奇特的共和国组织不论是在过去还是从现在来看,都孕育着许多偏见,那是一些退伍上校门独有的偏见,这些人享受着充裕的个人收入,生活舒适,却喜爱和政界周旋,并极为鄙视下层社会的人,以图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分享一下只有“上流社会”才有的那些特权。 不幸的是,柏拉图的书在西欧中世纪学者中颇受推崇。在这些学者手里,举世闻名的共和国变成了向宽容精神开战的可怕武器。 这些才学渊博的学者故意要忘记,柏拉图得出结论的背景是与他们生活的十二、十三世纪的情况毫不相同的。 譬如,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柏拉图根本不是一个虔诚地人。他对祖先们敬仰的神明深恶痛绝,把它们看成是马其顿的乡下佬,俗不可耐。他曾经为特洛伊战争纪念表中记载的有关神明的丑恶行径而深感耻辱。但随着他走向成年,年复一年地坐在小橡树园里,对家乡各个小公国之间愚蠢的争吵也越来越义愤填膺了。他看到了旧民主理想的彻底失败,逐步相信,对于一般平民来说,宗教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他想象中的共和国就会立即陷入混乱。于是他坚持认为,他的模范社会的立法结构应该制定出限制所有居民行动的明确规定,无论是自由人还是奴隶,都无一例外地必须是对苏格拉底在不久前曾为之英勇奋斗的宽容精神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彻底否定,其实这也是柏拉图理论的本意。 这个世界观转变的原因并不难找。苏格拉底扎根于民众之中,而柏拉图却惧怕生活。他为了逃避丑陋的世界,躲到了自己臆想的王国中。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各自为政的城邦并存的时代,不论是想象中的还是实际存在的,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集权统治的时代已经开始,整个希腊半岛日后很快并为广阔的马其顿帝国,从马里查河一直延伸到印度河畔。” 引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房龙显然是赞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但他将保罗比作柏拉图,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虽然在读这一篇章的时候,我觉得很爽很畅快,但是又对书中这些浮光掠影的评论,感到极不放心,总觉得失去了一种严谨的态度。也许这股爽劲儿来自通俗历史的置喙,而不属于深入浅出的斟酌。) 【激进与中庸】 “尽管他(伊拉斯谟)象敌人讥讽的那样“中庸”,但成功却不亚于(也许高于)那些“激进派”,
“世界上原来只有一个暴君,激进派却带来了两个。” 引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文学之美】
“于是,他象个巨大的海狸,日夜不停地筑造理智和常识的堤坝,惨淡地希望能挡住不断上涨的无知和偏执的洪水。 他当然是失败了。要挡住从日耳曼山峰和阿尔卑斯山上冲来的邪恶意图和仇恨的洪水根本不可能。他死后没几年,他的书也全部被冲走了。 不过,由于他的杰出努力,许许多多沉船的骸骨又冲到了后代人的岸边,称为永远无法制服的乐观主义者们的好材料,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建起长提,切实挡住洪水。 伊拉斯谟于1536年6月与世长辞了。” 引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宽容如同自由】 宽容是不是就是指自由,如果将书中有关宽容的词汇替换为自由,好像也没有改变文意。 P238
“他们(狂热的宗教改革者和坚定的教会支持者)全都死了,也许最好也被人们遗忘。 我们只需要留心一件事。 宽容就如同自由。 只有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 引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