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页 七十一~八十回
天然皂
读过 蒋勋说红楼梦(第八辑)
- 章节名:七十一~八十回
- 页码:第7页
p007 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 的时候,写到红楼梦时,用了一个了不起的句子“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p022 贾母待人接物精心周到,从应酬南安王妃‘北静王妃到照顾喜鸾跟四儿这种穷小孩,再到体恤帮她管家的王熙凤,读者能从中看到一种温暖。 这个温暖你可以认为是笼络人心,但从真正人性上讲,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一个人活到八十岁,已阅尽人间的生死爱恨,恩怨情仇,她明白自己能够担待多少生命。 只有大地或大树才具备这种能耐,所以我觉得贾母是红楼梦里的大地之母......她能让每一个生命不分贵贱高低地在她这棵大树上筑巢,接受庇护。 p062 我想曹雪芹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只面对书,不面对人。 有时候我跟读美术的学生也说到,不用那么早关心自己将来会不会成为画家,而是关心一点自己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作为一个人不完整,做任何行业,那个行业都将是不完整的。 红楼梦始终坚持的是对人的完整性的呵护。 P098 一个文化最后之所以会既没有创意,也没有创新人才,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笨笨的倒好...这其中有一份贵妇人的压抑,她对所有长得漂亮的女性都极其排斥, 有时候很偶然地看到一个足够自信的女性,对自己的丈夫说”你看那个女生长得有多漂亮‘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是异类,因为那个赞美里充满了自信、自然,没有道德评判的介入。可惜的是,很多时候美都是跟道德纠缠在一起的。 P105 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想要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这是最了不起的一句话,一个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有担当的人,才十四岁的探春就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认识,红楼梦里最能做好政务官的角色就是探春 P125 因为最好的生命传递,其实并不是权利和财富,而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个社会之所以能维持它的安定和繁华,是因为有文化教养的积淀。而这种教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P144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 此处一方面显现出贾母的生活情趣和品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想用各种方法把这种欢乐延续下去,把明月,花香,笛声等所有生命中的美好留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长好,月长园,人长久。 P146 我想这个园子作为一个美学的大学,一定比任何大学都要好,在这里才能真正懂得什么叫做美。遗憾的是,今天的主流文化教育里,恰好缺了这个东西。 人的培养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感觉,就是赏桂花,看月光,听笛声,从嗅觉,听觉,视觉上来全方位地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听着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消,都肃然危坐,默相赏听。” 见识不是知识,读很多书只是知识,见识意味着有很深厚的生命体验,懂得如何享受生命 我们今天最大的遗憾是知识和见识完全被割裂,没有见识的,不融入生命的知识和学问变得非常枯燥无味。 P156 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月光写的极好,说一个在楼上想念丈夫的女子,看着那个月光,跟在千里之外的划船的丈夫说沟通,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愿意是那月光,同时照着你和我 这其实是一种联觉和扩大,这种扩大能抑制伤感,也能感受到宇宙的空阔。 P159 湘云已经算是读书很多的女孩子了,可是黛玉还笑她孤陋寡闻,有没有发现只有这样的知识追求才有真快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可真够无聊的,而在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是两个人的快乐,如此棋逢对手,强强相遇,生命的兴奋才会出来 P227 只有黛玉珍惜这份天真。 前面讲过,黛玉跟宝玉在大观园里有一个共同的秘密---花冢,曾在那里举行过仪式,一起葬过花。 如果我在初中时,曾跟某个同学在校园的角落里埋葬过春天的杜鹃,我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是我的终身伴侣,朋友或者情人。 所以黛玉的赞美完全是超乎现实的歌颂。 P230 青春的执着绝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而在乎自我燃烧得是不是足够炽热。 P243 夏金桂的悲剧在于她看不到生命的任何美好,所以我的同情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 当你看到一个人自大的时候,不见得是讨厌,更多的是同情,因为他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任何美好,这大概是最悲惨的一种生命状态。 夏金桂从小就娇生惯养,自视甚高,没有机会去欣赏周围的美; 而欣赏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是构成一个生命美好的最基本的条件。 庄子所谓的“天地有大美”就是指无所不在的美,只有在最污秽,最卑微的世界里都能看到美的生命,才是最富裕,最宽广的。作者歌颂了香菱这个一生漂泊流离的女孩子内心的宏阔,她欣赏黛玉,欣赏宝钗,欣赏晴雯,欣赏每一个人,夏金桂嫁进来,她也同样欣赏夏金桂。相反,夏金桂无法欣赏香菱,只能把对方踩在她的脚下,极尽折磨之能事,无法承认对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知道这是最大的自我封闭的开始,也是夏金桂的悲剧和痛苦。如果有一天你要面对一个极其趾高气扬的生命,最该给予的就是同情,因为她受的苦逼一般人要深;如果是一个宽和的人,一定懂得包容和谦逊。 在现实世界里,你最讨厌自大的,颐指气使的,总是压迫别人的人,可是文学里对他们往往给予很大的同情。 P253 金桂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一声。 注意着三个形容都是表明某种自大,人一旦掉在这样的表情里,其实已经很不快乐了,这种不快乐是因为他对别人的存在很不屑,这个情绪很难控制。我想可能是本性,更重要的还是教养,文化教养里最该学习的是对每个存在的生命的敬重。这个敬重包括对天地之间最卑微的存在 我想,民间是具备这种智慧的,民间常说的不要小看那小小的草,如果早点起来,你会看到没棵小草上都有露水,意思是天地都在滋润这么卑微的生命。 李商隐的诗里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其实讲的就是宇宙之间的那种宽广。 一个五岁就被拐卖,受尽虐待和折磨;另一个娇生惯养。可是真正能看到美的是香菱,而不是夏金桂。最后香菱特别告诉金桂说:所有的生命一旦得了风露,它会有一股清香,令人心神爽快。可见美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能不能感受到那个美,使它变得越来越丰富,是人的一种福气 引自 七十一~八十回
4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