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与诗的《燎原说画》自习笔记
- 章节名:摇滚与诗的《燎原说画》自习笔记
在《燎原说画:近看西方现当代艺术》里,黄燎原这样强调: 如果让我列出20世纪我最痴迷的艺术流派,我会选择野兽派,表现主义,达达-超现实主义,蝮蛇团体,波普艺术和新表现主义。(没有任何省略)。 好了,已经有人开始发问: 什么派?什么主义?什么艺术?这些都是什么什么呀? 那些躶体的骷髅的又都是什么什么什么呀? 那些博物馆里的画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 那些死去的和活着的艺术家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当下,相对于更多大众来说西方现当代艺术依然是小众的,奢侈的,高门槛的。是遥远的,陌生的,跟我们没关系的。其实它潜藏在暗处,由古至今不断发出声音,提出意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多余的话外音:有人说艺术是用来提升逼格的,这个概念如果不曾在你心里萌芽,大可以无视,反正就不需要有,也无需提升什么所谓的格调。谁说艺术是用来干这个的啦?) 生活里的绝望与痛苦无处不在。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城市里每天拥挤的交通,沦陷后马路上的车和人们,像极了工厂传送带上的人肉罐头。人肉罐头里的面孔总让你想起爱德华·蒙克的画和恩索尔的面具们。
《卡尔·约翰街的黄昏》爱德华·蒙克 1892读《燎原说画》是个庞大的工程,每一个艺术家,每一张画,每一流派的背后都是一本书,一张长长的书单,电影列表和厚厚的历史。这无异于给自己开了一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课程。不用担心,黄燎原(老黄)说:(后面正文都使用老黄) “我不写史,写生活,写给有爱的人。”
1.初识黄燎原是因为他的《烂生活》出版。 2.《爱之路》是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从我爸书架上拿的。他大学时买的,我中学时把它翻出来,还挺喜欢。有一次我和黄燎原偶然聊起来,他告诉我那是他叔叔黄伟经翻译的。 3.说到这又想起有一次跟老黄聊天,聊太宰治。他说太宰治那个颓废、无望劲儿,很像他们当时(80年代)的一种状态。那个年代,只能文艺着,没有其它出路,你只有沉浸在文学中才是幸福的。 老黄对艺术的研究与多数人路径不同,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收藏(艺术品、极限明信片,首日封,烟标)和画廊实践、阅读、道听途说,加之经年累月的世界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画廊之旅。他如虔诚的教徒朝圣一般为热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去旅行朝拜。哪里是他们曾经生活创作过的地方,就去哪里,云游四海皆是爱。让人羡慕。 在这本小书里,都是他爱的人儿,所以他的描述与诉说,每一句每一言都是激情澎湃,掏心掏肺,吐沫横飞,接地气儿,极具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无聊。
比如他热爱的达达主义,是在他初中阅读西方文学时知道的: “达达的各种怪诞传奇让当时精神荒芜一贫如洗的我,看到了一丝渺茫的希望——让你的双脚同时站在物质和精神的两个边缘点,你的目光将无与伦比的辽阔。” 达达有魔力,让老黄激动疯狂。他给达达写情书,语句如畅快的大雨点子,倾盆泻下: “达达主义的破坏力和建设力都是20世纪其他任何一个流派一场运动所无法企及的。它是人类思想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从它开始,绝望不再是一个绝望的词儿,绝处逢生给人类带来无穷的新的可能性。 达达是反文化的文化,达达是反艺术的艺术,达达是无意义的意义,达达是有意义的无意义,达达是从无到有,达达是从无到无。达达是颠覆的颠覆,达达是颠覆的颠覆的颠覆,达达是必然的偶然,达达是偶然的必然,达达是天然的偶然,达达是偶然的偶然,达达是反对反对,达达是打倒打倒。 达达喜欢引用法国思想家、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sie Pascal ,1623-1662)的话:“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老黄的真诚在于他愿意和读者站在一起,分享一切。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愿意与人民站在一起。”(多余的话外音:他是个好老师,不知道现在的老师还愿不愿意真诚地和学生们站在一起?)
《1889基督进入布鲁塞尔》 詹姆斯·恩索尔 1888老黄融入了日常我们熟悉的摇滚与生活经验来阐述,他是个跨界的人儿。比如令他着迷的詹姆斯·恩索尔。他说: “看詹姆斯•恩索尔的作品会想起窦唯的《高级动物》:“矛盾 虚伪 贪婪 欺骗 幻想 疑惑 简单 善变 好强 无奈 孤独 脆弱 忍让 气愤 复杂 讨厌 嫉妒 阴险 争夺 埋怨 自私 无聊 变态 冒险 好色 善良 博爱 诡辩 能说 空虚 真诚 金钱 哦 我的天 高级动物 地狱 天堂 皆在人间 伟大 渺小 中庸 可怜 欢乐 痛苦 战争 平安 辉煌 黯淡 得意 伤感 怀恨 报复 专横 责难 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除了提到窦唯之外,他还举了另一个栗子: “在恩索尔博物馆看到了一张用恩索尔的画做封面和内页插图的鲍勃•迪伦单曲唱片《Desolation Row》(实际应该说是一首鲍勃迪伦的单曲附在恩索尔的画册上)” “一张画,一首歌,格格不入又相得益彰,这是谁的主意?太有才了! 恩索尔的奇迹还发生在你越来越接近他时,你越靠近他,近距离用目光触碰他,他就灿烂爆发像一个爆炸的星球。耀眼!耀心灵!” 有意思的是,当读完这么些个热爱和赞美之词后,你并不急于肯定或认同老黄的观点,而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和一点点疑惑开始自己的探索之旅。老黄用他的热情让你认识了达达……表现主义,此后,就是你和它们之间,自己的事情了。 老黄提供了一些去拥抱它们的好方式,走出家门自己去看。他去费城艺术博物馆看马塞尔·杜尚,去比利时西部滨海小城奥斯坦德(Oostende)参观恩索尔博物馆(他的故居)。
图片分享黄燎原微博,老黄去恩索尔博物馆旅行拍摄 第二张画总让我想起二手玫瑰乐队演出的种种妆读他的旅行也挺有趣。他可不愿意做博物馆的解说员,特正经。没趣不好玩,估计也没人愿意听。他像个流浪者讲自己的故事,用大家喜欢的方式说,吸引你想去那看看,体验一把,不是嘚瑟的那种旅行,而是深入艺术的旅行,去之前必须做足功课。他去恩索尔的故乡,中雨细雨大雨浸湿了的滨海小城,你能想象那景象是多么符合他歪歪斜斜背军挎包的模样。城中心的赌场,在海边随意哪个馆子很便宜地大餐海虹,还很便宜。这些重要也不重要的衬托之下,是他迫不及待地去恩索尔博物馆(他的故居)的心情。 “恩索尔的诞生地,阴暗,狭隘,神秘、荒凉,还有各种骷髅面具和海生物遗骸。楼梯带感,有希区柯克的效果,每一个房间都浓墨重彩,那些貌似鲜艳其实幽灵般晃动的颜色,加重了房屋的鬼气。”
老黄在书里提供了更多实用性的旅行路线,可以为感兴趣的读者所任意选择和组合。离开恩索尔的故居,还可以去比利时西部另一个滨海小城科克赛德德尔沃美术馆。欧洲其他的国家里,他去过并推荐的还有奥地利最有名的当代艺术画廊柯林沁格画廊,在维也纳;苏黎世美术馆看多塞冈蒂尼的作品;与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生活和创作息息相关的德国北部小镇沃尔斯特德…… 老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并非毫无逻辑。 刚才我们提到他的旅行,在书中的表现形式与正文区分开来,用【插播】标题来开头。 比如他吐槽八卦艺术家,他就以【八卦】开头,告诉你我就是在八卦。 如果他讲到拍卖行的一些情况,近些年来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市场走向,就以【市场】开头。 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就直接用【参考】开头,也不拘泥格式按照常理做个右上角标注,改个字号放到文章下面集体解释,而是马上用同等字号以括弧的形式直接分享给读者引文出处作者及作品。 此外还有【闲言碎语】【号外】【题外话】【温馨小贴士】等多个方向来展开介绍。 老黄这种分享方式看上去千头万绪,其实细琢磨也挺有一套方法论的,对读者很有帮助。我更愿意将老黄看做是把你领进门的老师,说涨知识认识几张画都浅了,他让你自己主动深入去触摸那些艺术家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历史)。 黄燎原说: “表现主义对我的巨大影响是,从此我再也看不惯日常光滑之物,再也见不得平平展展的自然风物,再也瞧不起玲珑剔透的把玩儿物件,再也瞧不上早先油光粉面的自己。” 看了这句话后,我去翻了许多表现主义的书和纪录片。才发现,提到表现主义,绕不开詹姆斯•恩索尔、爱德华•蒙克,奥斯卡•柯克西卡等等,还有桥社,那些生活于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青年艺术家们。
《呐喊》 爱德华·蒙克 1893《呐喊》 太阳落山了 天空变成了血红色 我感到了一阵悲凉 我倚在栏杆上 极度疲倦 我仿佛听到来自大自然无限空旷的呐喊声 呐喊的艺术显然是抗议的艺术,一门呐喊的艺术,表现困惑的艺术。 维也纳的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不为自己作画,他说表现主义不是活在象牙塔里。这意味着他的作品和其他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一样,应该向什么人诉说。 柯克西卡说:“现代社会需要逃避,我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想逃避,我愿意呆在那,有时我快乐,有时我沮丧,因此这就是我的画。” 桥社年轻的画家经常实践木刻,以其尖锐的槽口表现出画家的想法。桥社的作品让人预感到未来并以同样的方式发现即将爆发战争的迹象。爱德华·蒙克看着这些板画写到,“上帝保佑我们。”然而巨大的灾难降临在我们头上,最终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他们宣告了什么?他们最终宣告了历史上最灰暗的悲惨:希特勒主义。 ——引于纪录片《当代艺术之旅》 看这部纪录片前我总觉得美术是用来装饰的,艺术家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恰恰相反,我被告知:“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件事是不被艺术家知道和想象的。一些人感到了世间的阴暗,许多人发现失去了作为个体的权利。表现主义与历史的关系,由痛苦引起的呐喊,痛苦的意识到处都是,事情进行不了,世界崩溃,人们什么都不再了解,等等。 然后所有这些事情的答案就是试图闭上眼睛说:“哦!最终也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的了。”这就好比是吃了镇静剂。有一部分文学和艺术就是阿司匹林,我们(人们)吃了阿司匹林药片,这样就看不到所发生的事情。而有一部分文学和艺术,坚持丢掉阿司匹林,坚持要让人们感到他们所处的痛苦。 梵高画画,想拯救痛苦当中的人们,可是提供不了更多的帮助,也只是把他们画出来而已。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画笔,没有这个声音,会更加绝望。他的存在就是一个希望的火种,一种似有似无的力量,像老黄的名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种感受在什么时候还有?听二手玫瑰乐队演唱的时候,读现实题材小说的时候,还有去壮大起来的音乐节现场。在一席听演讲的时候。《燎原说画》就像是融入了摇滚精神与诗歌气质的魔盒,我是出于好奇心打开的,却像接纳摇滚一样去接纳当代艺术,再也不无视它。是的,艺术、摇滚乐都不当饭吃,再实在一点,说清楚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好处是,避免成为随波逐流的“病人”,靠鸡汤与阿司匹林度去过生活。于是在好多个周末的午后,我把时间消耗在当代艺术上。 另起头绪说点其它 这本书做得实用、漂亮、精致、统一。编辑、用纸、排版、色调……每一处细节都站立着。
蒂斯极限明信片《土耳其房间》·沃霍极限明信片爱德华·蒙克极限明信片值得一提的是,书里展示了黄燎原收藏的30张极限明信片,好看,别致之余,它的排版设计也凸显出了细节巧妙。不同于其它画作的居中展示,而就是让它像真正的明信片被插进书里一样,紧紧挨着书籍内侧随意排放。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它的确被这样夹在书里。 分享到此,去上自习。 心痒难耐,艺术之旅,还是需要做很多功课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