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页 结语
ilsbsblm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 章节名:结语
- 页码:第355页
......但是本书已经言及的基本之处,也就是有关日本人通常认为的所谓“日本的传统”,其实是根植于宋代文化的这一点,却更加确信无疑了。 关于这一点,具有以下两个意义。一是认为日本具有自古以来的独立传统,该传统与中国以及韩国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种观点,从历史上看是谬误的。我们生活在东亚的人们,在强调互相之间的相异之前,应该首先回顾历史,找到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大同小异”,应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另一个意义是,反过来说,现在的日本可以说是宋代历史文化的继承者。换言之,现在的中国并非中国古典文化的唯一正统和独占的继承者。“导言”提及的那个体验,只不过是笔者和一个中国友人的个人意见而已,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但是重要的是,至少在审美意识这一点上,日本人与宋代人是很接近的。当然这并不是谁正确、谁优秀的问题。 宋代文化被日本吸收改良成所谓“日本传统文化”,意味着产生于中国的文化,并不仅限于作为一个政治只领域的中国国内,而是广大东亚地区共同的历史遗产。包括韩国和越南,我们迎来了应该共述广义上的“中国文化”的时期。而这点,同时也牵连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主权国家的来龙去脉进行学问上的探究。 所谓历史研究便是探究“其然”之“其所以然”,而正是这点总是收到政治上的支配和限制。但是一个极为简单明了的事实是,宋王朝的统治版图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并不一致(因为不论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都是以清高宗乾隆开拓的国境线为基本的)。认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宋代的文化远远超出其统治区域,给后世留下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才是我们今日研究宋代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在上述的课题研究中,与笔者共同策定研究框架与研究方向、期望描绘出全新东亚历史图像的一个“志同道合”者,于2009年秋不幸逝去。他的逝去对于日本的宋代史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试图确立的不是被今日之国境严格划分的国别史,而是地区、都市之间直接交往的交流史。在继承他的遗志这个意义上说,笔者也恳切希望中国的有心之人能理解本书。 引自 结语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