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 声学2
- 章节名:声学2
- 页码:第37页
(六) 在歌剧或声乐作品中,倘若乐队声部音量过强,也常易因隐蔽效应的产生,使人声 不同程度地被“掩盖”在 “音墙”之后,并导致其唱词变得令人几乎无法理解。声学实验表 明 [S+S],若要使唱词清晰地呈现,人声的力度至少应比乐队的总力度强10分贝以上(力度 水平约高一级)。此外,乐队中音量最强的乐器也应与人声在音区上保持足够的距离。通常, 带有噪音性质的乐队音响,特别是打击乐的滚奏或是弦乐强力度的震音对人声(尤其是唱词 中的辅音)具有较强的覆盖作用。 当然,隐蔽效应并不永远仅具有消极的作用。有时,它也可以被用以达到某种特定的“配 器效果”。例如,在某些当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常希望不同的乐器声部以“令人难以察觉”的 方式先后悄悄进人(如里盖蒂的《大气》,或《大提琴协奏曲》的开始处,参看例11-59),或力图 造成某种^潜入式的渐强”效果(参看例XV-52及有关的分析)。根据隐蔽效应的原理,我们不 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每个新的声部在进入的那一瞬间,较之正在演奏的声部在力 度水平上低8-13分贝(而且,音区相距也不应很远)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才能得到完满的体 现。下面的图表,可作为图1-10的一个补充,它可使我们学会如何利用隐蔽效应来达到上述 的特殊配器效果:
由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论,倘若作曲家希望通过乐器的增添来达到可以察觉得到的 渐强效果(所谓“人X 的渐强”)时,新投入的声部较之正在演奏的声部在力度水平上至少不可 低 于 6 个分贝。若低于这个限度,由于隐蔽效应的作用。新声部的投入会变得毫无意义。 (三)如果具有一定音高的乐器音响中包含着一些噪音成分(如长笛的起吹噪音、木琴的 敲击噪音、古琴的拨奏、或滑奏时的磨擦噪音等等),则可形成混合性频谱。
共振峰对应一定的共振部位。 EQ像是人造共振峰? 所谓内动态,系指声波振幅达到最大峰值后所进入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真正 的稳态持续只有通过不变的力源— 可持续不断地产生均匀激振力的乐器(如管风琴或电 声乐器)才能达到。管乐器在气压上、弦乐器在弓压上(及揉弦时)产生的细微声压差异都 可引起内动态的相应变化。因而,只能产生某种“近似的稳态”。当乐器运用脉冲式的、断续 的激发力振动发声(如打击乐器的敲击、弦乐的拨奏)时,则可使声波很快便进人衰减阶段。 对作曲家而言,这更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例如,当我们需设计某种具有“爆发力”的 音响,或如里盖蒂在许多作品中所要求的那样,让每个声部均须尽可能柔和,几乎不为人所察 觉地进入,或在电子音乐中进行音响合成时,若缺乏对于特定音响的时间过渡特性的精确知 识 ,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对不同乐器包络状态的理解,一定和他的电子音乐工作经验有关…… 试验表明,当两个同等力度的声音在无颤吟的情况下叠加,它们的响度仅能增加2 - 2 . 5 分贝。在运用颤吟的 情况下则可增至3 分贝。 在管乐器(特别是 木管乐器)上,通过特定的指法及唇位的运用,可使某个(或某几个)分音的振幅远远超过“常 规”水平,而与基音一起突现,构成所谓的“复音”效果(详见第五章第三节),并造成音色上的 强烈畸变。 此外,在音乐演奏实践中,无论是乐队位置的排列,音响反射板(乃至音乐厅)的设计安排, 也都应考虑声波传播的方向特性。 一 般说来,顶板折射,可强化音响的高频成分,使音响更辉 煌 ;两侧墙壁的反射,可强化中频成分,造成充实的空间感,后壁的反射具有强化低频的效果。 (想想学校的大礼堂为什么演管弦乐作品声音那么飘,因为后壁是一块布= =) 根据音响的时间过渡特性,我们可将不同的音响类型按以下方式划分: 第一类:具有鲜明的起振效果,但几乎(或完全)没有经历稳态持续阶段便进入衰减过程 的音响。属于此类者有:几乎所有的打击乐器、钢琴、拨弦乐器以及弦乐器的拨奏。 第二类:具有明显的稳态持续能力,并在延续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力度变化可能性的音响, 这一类的主要代表为:管乐,以及弦乐的拉奏。 当然,上述音响范畴的分类也有一定的相对性。例如:打击乐器通过密集的演奏可给人 以十分近似于稳态持续的印象。反之,管乐(特别是铜管)的短促断奏及弦乐器强力度起振的 拉奏又可使它们接近于第一类音响。人声,则根据需要可形成上述两类中任何一种效果。 根据音响的频谱谐波结构,我们又可将不同音响类型按下列方式划分: 第一类:具有较丰富谐波的音响。而且,其基波振幅很强,谐波分布较均匀,它们的振幅 大体按低频、中频、高频渐次削减。 第二类:谐波虽较丰富,但分布不规则,基波幅度相对较弱的音响(如大管,或低音弦乐器 的最低弦上的发音等)。 第三类:谐波较为贫乏的音响(如长笛、竖琴及钢琴的高音区等)。 但假如一件乐器不但具有更高的声压级,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泛音时, 另一件力度较弱的乐器就很可能因隐蔽效应的作用而被掩盖,而形成强力度音色居绝对优势 的单质音响,失去了音色结合的意义。在下面这个片段中,除低音提琴外的全部弦乐器与三 支长笛的同度齐奏即属这种情况。其中长笛的音色完全被浓郁、强烈的弦乐音色所覆盖,根 本不可能听见自然也无从像瓦西连科在《交响配器法》中所断言的那样“使弦乐器的音响渲 染上凄婉的色调” [S:1+E]。 瓦西连科被黑= = 对于初学配器者来说,最大的难点恐怕莫过于:在音区较为密集的情况下,运用时间过渡 特性相似的若干不同音色的结合时,如何判断它们的音响效果了。 在图1-24中,是由2支簧管及2支长笛构成的四音和弦。通过各乐器自身及4件乐器合 成时的“简化”频谱,我们可看到,双簧管的基音及其振幅最强的共振峰范围与长笛的基音位 置恰好叉开,而未重合。
IEXTREM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0页 声学部分1
虽然,从根本上说来,声音的高度可用客观的尺度(即频率)精确地测量,但是,就人类的 主观听觉感受...
-
第37页 声学2
-
第59页 弦乐器总论1
因而,从连弓连音过渡到分弓连音时,常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加强语气” 的效果,具有强调 力度...
-
第93页 泛音奏法
因而,乐队中实际上最常用的是四度人工泛音 奏法(在有的弦乐器上,有时也可以用大三度或小三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