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 章节名: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 页码:第36页
第035/036页
杨德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直以来都很强势,即便是个反派,或仅仅是一个路人甲。这或许是因为男性形象几乎从未被杨德昌赋予特权。先不说这样一种颠覆性的理念在中式的男权社会,尤其是在台湾有多大的意义,这一男性形象的弱化也反映了当代台湾社会的政治现状:既要服从古老的传统,又一度屈服于殖民统治,台湾人始终有一种依赖别人才得以立足的无力感。我们不得不赞同香港影评人纪陶的观察,他曾经写道:“杨德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是永远的‘儿子’,即使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些“永远的儿子”没有能力为自己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更无力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个人定位,从而获得幸福感。 引自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第056/057页(关于《光阴的故事》中的《指望》片段)
这部30分钟的短片之所以说是杨德昌的重要作品,是因为它摆脱了单线程叙述结构。不满足于只通过一条线索记录人们对社会的评论,杨德昌开创性地引入了奇妙而富有表现力的第二条叙述线索,并将这第二条线索重点放在人物的感情变化上——小芬和幼时玩伴的友情,那仍旧是联系着小芬和孩童时代对未来世界单纯美好的憧憬的纽带。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杨德昌之后拍摄年轻女孩的手法几乎全盘延续了《指望》中拍摄小芬的扮演者——年轻的石安妮时的套路,尤其是《海滩的一天》中女主角的学生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杨静怡饰演的小明和《一一》中李凯莉饰演的婷婷,拍摄手法的相似性一目了然。 引自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第060/061页 (关于《海滩的一天》)
《海滩的一天》是杨德昌的第一部正式长片,却已经表现出了导演不凡的野心,即使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野心放在表面上。这部电影尝试了同时运用三种不同的手法,并且原则上希望这三种手法各自独立。《海滩的一天》灵感源于杨德昌一对好友夫妇的离婚,既是一部类似于肥皂剧的表现小资阶级生活的情节剧,又是一部当时台湾社会的写真,更直接从欧洲电影、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但这部电影虽然重点在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却又同时披着一层时代“浮世绘”的外衣:近3小时的长度如一场连绵不绝的洪水,而且导演选择了最能代表当时的台湾的演员阵容。 引自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第072/073页(关于《青梅竹马》)
现代化城市毫无疑问是电影的主角之一,从侧面印证了《青梅竹马》的英文名“Taipei Story(台北故事)”的选择——既然电影试图反映整个现代台湾社会的命运,那么显然,台北作为省会,把全台湾的命运浓缩到了极致。台北在影片中被赋予了中心地位,一方面是因为杨德昌深爱这座城市(如果你有幸被杨德昌亲自带领游览台北,那你一定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击诽谤自己的人“(台湾媒体的)许多人都给我贴上了‘大陆人’的标签,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背叛了台湾‘外人’。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台北人,我一直热爱台北,我想把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收纳进电影里,虽然我也知道仅仅用一个故事就包容下整个台北有多么困难。” 引自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第090/091页(关于《恐怖分子》)
《恐怖分子》中的世界更加复杂,涉及的维度更加广泛,却正是现代台北——这座在杨德昌充满爱的镜头下被多角度拍摄的城市——以至现今世界真实状态的最好写照。当今世界里,图像和叙事都在以自己的手段解构着人们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是幻觉,解释已毫无用处,自身的认知和对其他人的认知都成了幻像;如此的世界只有两条出路:或是走入死胡同,或是走向彻底的毁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医生李立中,他渴望成功的事业和安定有序的家庭生活,却为了晋升不惜诋毁别人。同样,警察老顾被医生的故事所骗,摄影师被淑安的照片迷住,淑安接的嫖客也自以为有魅力可以让淑安爱上自己。观众始终不知道,自己看到的究竟是郁芬小说中的情节还是真实发生在电影中的时间——一切皆有可能。 引自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82人阅读
coi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6页 跃动的镜头 近观杨德昌
-
第97页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第96/97页 台湾,在国共内战国民党溃败后逃至岛上“建立”,其政治和社会结构都封闭于岛内,...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