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约续谈
- 章节名:新旧约续谈
我以为耶稣的意思,是好种子要选好泥土,做播种人要找好去处——人就是种子,勿入路中、浅土、荆棘,枯萎早夭,务必落在沃土中。 中国有沃土吗?种子,泥土,天性,才华,泥土贫瘠,荆棘丛生,再好的种子也没用。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佛提出戒、定、慧。 戒,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人工控制天性;定,乃是过程,不至乱;慧,即天才的觉悟。 出来了,你是好天性,好才华,来找好泥土。 耶稣很明白:言,要说给懂的人听;道,却是对民众讲的。他心里知道,群众听不懂。 引自 新旧约续谈 群众听不懂,故而需多用比喻。此为圣人爱用比喻,智者爱用比喻,释迦爱用比喻之原因。
为什么先知、宗教家、哲学家要用比喻?从西方史诗到中国《诗经》,充满比喻,几乎是靠比喻架构完成的。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 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 引自 新旧约续谈 “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幼阶段”——真实而又残酷。
最美的是数学和音乐,令人着迷,完全没有比喻。绘画就是比喻,绘画和文学都脱不了比喻。我也嗜好比喻,但只能在音乐、数学里找安慰。 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乐。庄周最会漫无边际作比喻,老牌形象思维大师,如果我与庄子会面,他开口大鹏、乌龟之类,我就说:“庄兄,别来这一套,两律背反,就两律背反,权力意志,还是自由意志,大家表态。” 引自 新旧约续谈 数学和音乐用不着比喻,先生或许是受不了文学比喻的低幼,转而向音乐数学中寻求慰籍。 哈哈,你让庄周不说鲲鹏,不说梦蝶,那还是原来的庄周么。
人类总是以误解当做理解,一旦理解,即又转成误解。 艺术家要留一份“神秘感”,保护自己。你自以为君子坦荡荡,结果呢,招鬼上门,引狼入室。 引自 新旧约续谈 所以不要尝试去与艺术家交心,艺术家要真把星辰大海说的清清楚楚,还有谁去看他的作品。
其二,某次五千人听道,饿,耶稣以五个饼、两条鱼,掰开平分,都得到,还有余。 以宗教意义论,奇迹;以艺术观点看,没有比这个比喻更显示艺术的伟大功能。艺术以最少的材料,表呈最多的涵量。一本书,一幅画,一首乐曲,可以满足感动千千万万人,一代代流传。博物馆是人类的食篮,永远吃不完,是最佳比喻。 引自 新旧约续谈 所以耶稣是在这里做了一个极具艺术感的比喻。
史家,文学家,著作第一。著作有了,才演讲。中国不是著作等身,是身在等著作。成也好,败也好,我们的阵地在书斋。 引自 新旧约续谈 著作等身者,著作皆为己出;身在等著作中,著作皆为先贤所传。自己只需一部拙著为这书斋添砖加瓦即可。因而,西方著作,有废有立;东方经典,传承为先。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 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引自 新旧约续谈 即是说,自我应为全部教育的主题;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自我的进步。
耶稣的悲剧,多重涵义,那是超人和凡人间的悲剧:他有门徒,没有朋友。最动人的是耶稣在橄榄山上的绝唱:当他做最后的忧愁的祈祷时,门徒一个个撑不住了,睡倒不醒。他们是凡人,老实人。开始时,耶稣需要信徒、门徒,但在快要赴死的时刻,他需要朋友。那一刻,门徒们、凡人们,怎么可能上升为朋友? 引自 新旧约续谈 两千年后的尼采,可算是个朋友?
在这样复杂的心理状况下,这堂课算是讲完了。耶稣留下的典范是什么呢?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引自 新旧约续谈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