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 章节名: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 页码:第93页
1.有条件的爱——
有些父母为了轻而易举地达到教训孩子的目的,会明确或含蓄地以抛弃来威胁孩子。 ……这些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经历过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步入成年时,内心深处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受保护的。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危险恐怖的,他们也无法为了将来更大的满足和安全而放弃眼前的满足和安全,因为对他们来说,未来是很可疑的。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2.不负责任的爱——
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 ……宁肯自己受罪受累、吃苦牺牲,也不能“亏待”了孩子。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这种溺爱种长大的孩子,既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严重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吃不得苦头,承担不了责任,只想别人满足自己,而自己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 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予,而是明知审慎的给予和不予。 ……爱意味着引领。“明知审慎”意味着我们需要判断,判断则不仅仅依靠直觉,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定。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3.依赖性的爱——
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 ……“当您需要另外一个人才能生存时,您就成了那个人身上的寄生虫。你们的关系中没有选择和自由,它基于一种必需性,而不是基于爱。爱是行使自由的选择。 我对依赖的定义是:如果不能确认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就无法感受自己的完整性或者正常地生活 被动型依赖性来源于爱的缺乏。被动依赖型人格所经受的空虚感来源于儿时父母没有满足他们对温情、关爱和照料的需求。……他们内心带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觉得“我拥有的还不够多”,感到人生无常、世态炎凉,而且觉得自己不够可爱、没有价值。所以怪不得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时时处处争取爱和关注,找到了爱就拼命死死地抓住它,做出非爱的、操纵性的、玩弄花招、不择手段的行为,导致他们朝思暮想要保持的关系走向毁灭。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4.无法满足的爱——
总之,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父母永远没有好脸色,孩子的努力永远不够。父母的期望像一只黑洞,无论孩子怎样奋斗,都无法满足。 被动型依赖性人格缺乏自律……最总要的是,他们缺乏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他们被动地把别人——甚至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当作幸福和满足的源泉,因此当他们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是别人的错。如此以往,他们总是无休止地愤怒,因为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或者“使得”他们幸福,所以他们总是觉得别人让他们失望了。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5.牺牲者讨债的爱——
生育子女是父母自由的选择,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而放弃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选择,这里谈不上子女耽误了父母的生命。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6.要求回报的爱——
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作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于是孩子也必须按照他们指定的道路走下去,不能偏离“正轨”一步(这又回到了第一种非爱行为)。 ……任何有真爱的人都理解爱的愉悦。当我们真诚地爱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乐于去爱。我们生孩子,是因为我们想生孩子;我们做充满爱心的父母,是因为我们要做充满爱心的父母。的确,爱会导致自我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对自我的延伸,而不是牺牲……爱扩展而不是缩小自我,爱满足而不是掠夺自我。从实质上来讲,爱与非爱都是自私的。区分爱与非爱,并不在于它自私与否,而是看它行动的目标。真爱的目标永远在于心灵的成长,非爱的目标则总是其他的东西。 引自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92人阅读
牛若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页 初探训育
“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美国心理学家、《和孩子建立疆界》的作者克劳德与唐森博士说。...
-
第14页 驱除父母内心的阴影—我的孩子没有缺点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
-
第93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
-
第101页 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真爱行为
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是自律的奠基石。它是父...
-
第126页 中篇 和孩子划清界限—和父母划清界限
从5~10个月,婴儿经历一个“孵化”或曰“区分“过程,完成从“妈妈和我是一体”到“妈妈和我...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