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页 第十二章 后殖民批评
Y2K-nostalgia (定期刷屏,打扰见谅。)
- 章节名:第十二章 后殖民批评
- 页码:第475页
1、后殖民理论关键词: 1)文化殖民化(cultural colonization):“后殖民”的“后”字是-post,虽然侵占土地已经归还,但殖民者留下的政治教育制度,乃至带有文化贬低意味的价值观依然在发生作用,因此,“后殖民”关注的是殖民文化“遗产”问题; 2)殖民主义意识形态(colonialist ideology):也称作殖民主义话语(discourse),关注语言层面的殖民主义思维,如设置一些二元对立,并以此对被殖民者进行“他者化”; 3)欧洲中心主义“他者化”的两种表现: * 世界四分论——第一世界是英、美、欧;第二世界是加、澳、新西兰、南非的白人(也有人把前苏联包括其中);第三世界是印度、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第四世界是被白人定居者征服的原住民,如美洲和澳洲土著(有理论为,美国非裔人也包括其中); * 东方主义(orientalism)——由萨义德提出,是西方人对东方形象的想象,通常是一种抵毁; 4)殖民主体(colonial subject):顺从殖民统治并接受其文化观念,渴望模仿殖民者的衣着、言谈、行为方式的被殖民者,他们同样有着“双重意识”/“双重视野”,在殖民者文化和土著居民文化之间首鼠两端,被迫迁徙而最终流散,霍米巴巴称之为“无家感”(unhomeliness),例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男配角; 5)模仿攀附(mimicry):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模仿行为; 6)杂合体/混杂性(hybridity):后殖民身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杂合体,它把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融为一体,这种混杂性比“双重意识”更积极,它或许是前殖民地人民的创造力所在; 2、后殖民论争: 1)后殖民批评到底应不应该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的作家作品? * 这里依然存在着“白人殖民主体”,虽然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没有那么鲜明的分界线,但是,他们同样具有“双重意识”; 2)“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不再是侵吞领土,而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力量,在剥削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同时,破坏其商业、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 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经济统治的直接结果,指一种文化去“接收”另一种文化,使弱者变成对强者的模仿,例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和消费主义; 3、后殖民文学批评: 1)基本论题:原住民与殖民者的最早接触;外来欧洲人与当地向导一起在陌生荒野中旅行;他者化;模仿攀附;流放(本国的“局外人”,或殖民宗主国的“外来者”);民族独立后的幻灭;寻找个体文化身份(无家感、双重意识、混杂性);本国政治前途; 2)集中关注移民、政治难民、流民等边缘化的离散经验; 3)海伦 蒂芬(Helen Tiffin)提出了“经典反话语”(canonical counter-discourse),即后殖民作家从英国经典作品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角色,或者某些基本假设,揭示出其中暗藏的(殖民主义)臆断,颠覆该文本,从而达到后殖民的目的,例如牙买加作家简 里斯(Jean Rhys)的《藻海无边》就是对《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西印度裔妻子伯莎梅森的后殖民逆写,再比如库切的《福》则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逆写; 4)内部殖民:通常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区域、群体、个体之间,它是种族歧视、阶级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合一,是多重他者化,这也正是后殖民的基本特征之一。
Y2K-nostalgi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374页 第十章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酷儿批评
1、关于同性恋边缘化的三个关键词: 1)恐同(homophobic):社会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憎恶之情,...
-
第411页 第十一章 非裔美国文学批评
1、种族主义(racism)相关概念 1)种族主义:种族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产生于一个种族对另...
-
第475页 第十二章 后殖民批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