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 章节名:阅读笔记
【第四章 大一统的气势——秦汉陶瓷】
最早出现的成熟瓷器是青瓷,它是从原始青瓷发展演进而来的。完成这一演进过程是在东汉晚期。 成熟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已成为我国陶瓷史学者的共识。 引自 阅读笔记 参考民国吴辛版《中国陶瓷史》观点:“吾国高火度之真正瓷器,即于此时烧造成功。盖吾国以前所言之瓷器,火度尚低,质亦脆弱,实只能为较高火度坚致之陶器,故汉代虽称发明瓷器,然只能谓为瓷器之端兆,至于真正瓷器之成功,实应以唐代为鼻祖也 。”(P29) “瓷”字考证: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没有收“瓷”(亦作“(上兹下瓦)”字,而直到西晋吕忱撰《字林》,以补《说文解字》之未备,才收有“瓷”字(原书已佚,清任大椿有《字林考逸》)。 目前,一般引证最早出现“瓷”字的文献资料时西晋潘岳的《笙赋》:“倾缥瓷以酌酃”唐张铣注:“倾碧瓷之器以酌酒也。”他认为“缥瓷”就是青瓷,这是对的。其实早在西汉邹阳的《酒赋》中已说:“醪醴既成,绿瓷既启。”邹阳所说的“绿瓷”,应指当时的原始青瓷。这时成熟的瓷器尚未出现,而人们已把高质量的原始青瓷与一般粗糙的制品区分开来了。这从邹阳笔下的这种“绿瓷”是作为一种宴客的高级酒具而可想见。 我国两部大型权威辞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瓷”字释文,均以邹阳《酒赋》为汉代书证,作为“瓷”字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 引自 阅读笔记 【第五章 成熟沉静之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谈及宜兴制瓷业:
江苏宜兴的鼎蜀镇与南山一带,早在东汉时已形成一个制陶中心,烧制釉陶和灰陶等。在此基础上,又吸取邻省浙江吴兴和上虞、绍兴的早期越窑的先进技术,于是开始烧制瓷器,因建窑于南山,故称“南山窑”,又因地近均山村,亦称“均山窑”。从发现的瓷窑遗址看,其烧制时代在东吴后期到西晋。 均山窑青瓷的胎质较松,烧成温度约在1200℃左右,故吸水率高,玻化程度差。釉色豆绿而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及底。常见器物有碗、盏、钵、洗、壶、罐和泡菜坛等。造型大多矮胖丰满,装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人字纹。其造型和装饰受到越窑的影响较明显,风格相近似,故有的学者把它归入越窑系统。但其整体质量不如越窑。 引自 阅读笔记 【第六章 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唐代陶瓷在造型上的总体特点是圆浑饱满,器宇轩昂,显得十分大气。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品首列“雄浑”,有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借以形容唐代陶瓷的造型风格,庶几似之。唐代陶瓷的器型,无论大小,都端庄而有气魄,单纯而见变化。即使一些小型的壶、罐、盂、洗之类,也显得饱满而有张力,小器而见大度,丝毫无纤巧之感。其美学风范,使人联想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篇和颜真卿浑厚雄健的书法,体现了强烈的时代风格。 从历史和审美的角度来看,陶瓷作为时代文化思潮的一种物化存在,是可以触摸的历史,给人的感受最具体,也最真实。治陶瓷史者,固应专精,却又不可拘守一隅,而宜旁涉博览,以瓷证史,以史证瓷,庶可求其通而窥其全。 引自 阅读笔记 这一章谈到越窑的“秘色”瓷(其实也就是青瓷),根据建国后考古发现,所谓“秘色”应为“碧”,不知是否得到更多确证。 【第七章 繁音汇奏的华采乐章——宋、辽、夏、金陶瓷】 谈瓷坛魁首之汝窑官器,其以天青为尚,关于天青的解释大概也适用于明代以后的紫砂天青之说:
汝官窑的釉色以天青为尚,天青是“天”的本色,也是“道”的本色。《老子》说:“天得一以清。”所谓“得一”即得“道”。《吕氏春秋》说:“凡彼万形,得一后成。”高诱注:“一,道也。”乾隆题汝窑三足洗的诗说:“寓言得一此中函。”也是感此而发。宋徽宗崇信道教,他之爱赏汝窑器,当与此有关。 引自 阅读笔记 定窑白瓷
定窑白瓷的釉面多见流淌痕,俗称“泪痕”,如美人落泪,更觉凄艳动人,使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外由于釉层薄而匀净,胎壁上细密的修坯痕清晰可见,俗称“竹丝刷纹”。用一个文雅的比喻,则如美人薄衫上的绮罗纹。“泪痕”和“罗纹”是定窑白瓷工艺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鉴定的要领之一。 引自 阅读笔记 钧瓷
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它是因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其纹蜿蜒曲折,形如蚯蚓走泥,故称。金、元钧瓷上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故鉴定家往往用以判断钧瓷的年代。北宋钧瓷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 引自 阅读笔记 吉州窑
吉州窑的黑釉系列产品特色鲜明,卓有成就。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黑釉盏,可与建窑的黑釉盏相颉颃,素有“吉州天目”之称。吉州窑的黑釉盏胎色灰白,浅圈足,盏身斜直,器壁自口沿至底部逐渐加厚,施釉大多及底,无流釉现象。建窑的黑釉盏造型相似,但胎色紫黑,有明显流釉现象。两者有所不同。 引自 阅读笔记 建窑部分谈及饮茶风尚的变化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茶坊、茶肆随处可见,并形成了一套有关饮茶的礼仪,出现了不少茶艺的著作。 宋人的饮茶法是由唐人的煎茶(煮茶)演变为点茶。(……)宋人的斗茶即由点茶而来,成为“点试”。(……)斗茶的风俗起源于五代,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至北宋而盛行南北各地。(……)明代饮茶习惯发生变化,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瀹饮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 引自 阅读笔记 景德镇青白瓷
文献曾记载而查无实据的“柴窑”瓷器,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之誉,倘移以形容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佳器,则可谓惟妙惟肖。 引自 阅读笔记 【第九章 最后的辉煌——明清陶瓷】 这一章内容最多,陶瓷品种和工艺记载也最多。 谈及宜兴紫砂陶和宜钧。其中对紫砂壶的起源,作者认为是北宋,有相关论证。可值得借鉴。 【后记】 作者在后记中叙说的该书写作源起和思路特点,其论说特点的确与我阅读过程所想类同:
我原来的专业兴趣是中国古代文史,(……)在玩陶瓷的过程中,(……)有时从陶瓷而翩然联想文史,有时从文史而豁然返顾陶瓷,二者相互启发和印证,似乎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了更深的体认(……)产生了写一点业余感想的念头。这本小书就是一个尝试。如果说它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从“圈外人”的立场,企图较多地揭示一点中国古陶瓷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眼光上与专业的陶瓷史家也许有点差异。同时对中国陶瓷史上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提出了一点浅见。 基本的史实框架和发展轨迹(……)取资于时贤的著作颇多,尤其是冯先铭先生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以及近几年发表的陶瓷考古资料。 引自 阅读笔记
13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