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 章节名: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 页码:第1页
我退休前曾对他们许过愿.我说:"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我大半辈子只在抱歉,觉得自己对家务事潦草塞责,没有尽心尽力.他们两个都笑说:"算了吧!"阿圆不客气说,"妈妈的刀工就不行,见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烦等火候."钟书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吗?"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牛津学制每年共三个学期,每学期八周,然后放假六周.每三个学期之后是长达三个多月的暑假.考试不在学期末而在毕业之前,也就是在入学二至四年之后.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碰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家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钟书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钟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先辈语:"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没出息";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钟书与世无争,还不免遭人忌恨,我很忧虑.钟书安慰我说:"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随心." 钟书曾到中南海亲耳听到毛主席的讲话,觉得是真心诚意的号召鸣放,并未想到"引蛇出洞".但多年后看到各种记载,听到各种论说,方知是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事,使我们对"政治"悚然畏惧. 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钟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引自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7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