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
- 章节名:全书
欣赏诗歌,不能先固定一个死板的标准,我的老师顾羡季先生就说过,凡要依靠别的东西为凭借,而不从自己的感受来批评,那就像盲人靠明杖一般。应当放下明杖,自己睁开眼睛看看。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换言之,如果只从外表形象来看我,从我的声音来追求我,那就是走上了邪道,不能见到最高最真实的境界。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既得格物,又是物格。“格物”二字语出《大学》,据朱子解,“格物”就是彻底追求事物的道理。莺飞草长,花落水流,都是仔细观察。 就像徐志摩说的,“春天来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关心天上的云影,关心石上的苔痕……”可见诗人对物的观察这样细腻, 凡事应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苏东坡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学创作亦如是。有什么情意,就用恰好的形式来予以表现,人为的造作一多,往往破坏了诗词天然的美。 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忧愁是不需明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 一些肤浅的人有三分好就到处要表现十分好;但有的有十分好的人则非常含蓄,不到必要时不轻易表现,总是深藏不露,很有修养。 有时诗人一句话出人意外而入人意中,有时我们都没有想到要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诗人一用似乎出人意外,但我们一想果然如此,入人意中。这是诗里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不能出人意外,只能入人意中就没什么希奇,太俗气了,你我都会。如果只能出人意外,而不能入人意中又太生硬了。 引自 全书
8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