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1、而经济学这种软科学又是与其他的学科与历史、生物、物理、数字等硬科学相关联,这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相关联的纽带是依靠心理学关联起来。由此可以理解,经济现象就是心理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把某一领域微观经济现象看懂之时,比如说规模经济的效应以应大众对此的反应,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你懂的企业,也能理解护城河;而如果把人性的心理反应的24种反应你都读懂了,找一个可信赖的管理层以及避免一些不诚信企业并不是难事。而常识的判断需要自己能作公正的判断,那就需要不加以任何意识形态,有一颗平和、公正心态去判断,说到底还是在修心。所以投资也是一门唯心哲学。 2、估值,我的基本估值工具是PEG,总体还是大概估计。如果连续三年PEG=1,那么我认为是合理估值,可以纳入关注;如果PEG<0.5,那么我认为已经有一定安全边际,可以考虑更深入地研究和买入。【PEG=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 3、什么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增长?大体上是这些因素:公司所处行业的增长前景;公司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和定价能力;公司所提供产品、服务受用户欢迎的程度。公司的团队、管理和文化,给长期的竞争优势提供的支持。 4、短期来看,好公司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很高的回报,但它的长期生存能力和发展趋势,能最大限度地帮你避免血本无归的风险,而且弥补你在买入时机选择上的可能错误。 5、谨慎,对市场的敬畏永远是最有价值的。 6、我们都在费劲地猜测是谁在操纵市场,但结果可能是我们每个投资者的行为,组合起来最后操纵市场,这也是索罗斯所说的,相信自己的虚妄。 7、“高抛低吸”操作,有一个理论预设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股价会在一个“箱体”内波动,这样如果在高低极限之间买卖,就能赚到“波段”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股价不可能永远在一个箱体内,它总是要突破,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另一方面,我们基本不太可能准确地知道它什么时候突破。这样的话,一旦向上突破,就是踏空;一旦向下突破,就是套牢。这就是高抛低吸的通常命运。 8、守法经营当然是企业的底线,但有很多官司是不能用简单的是非来衡量的,纠纷往往是在新技术应用、业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司也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新兴的企业和爱闯祸的年轻人一样,往往是旧规则的破坏者,处于富有进攻性的青春期,容易成为被告。但它闯的祸和它创造的价值比者,处于富有进攻性的青春期,容易成为被告。但它闯的祸和它创造的价值比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而老的企业感觉自己的市场份额被新兴的模式威胁,只好举起知识产权的大旗来捍卫自己的地盘,可是这种捍卫往往是力不从心,最后也无济于事。 9、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扮演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但它们绝不是危机的祸首和根源。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是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酿成了危机。对未来无限制的乐观导致过度的交易,就像现在中国人相信房价永远不会下跌而拼命买房一样。过度交易导致价格飞速上涨,远远偏离真正的价值。就像人无法建一个塔通到天上去一样,这个游戏迟早无法玩下去,市场自己的修正机制启动,资产价格下跌,于是危机发生了。 如果一定要说清楚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角色和责任的话,那么主要是两种:一是在危机发生前,金融机构利用杠杆放大和活跃了交易,是泡沫的推波助澜者;二是在泡沫破裂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做空工具和交易,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如果一定要追究金融机构的罪的话,显然它们在前一个阶段的罪行更为严重,它们帮着吹大了泡沫;在后一个阶段,它们不但没有罪,简直是有功,因为它们帮着修正了价格。 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有了泡沫,而不是泡沫破灭。只要人性的贪婪、恐惧还在,羊群效应还在,经济的周期性和危机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其实,除了导致交易者破产之外,金融危机的发生,泡沫的破灭,对社会并不是没有好处。在泡沫膨胀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失效的,过多的资源集中在交易上,就像现在中国人玩的炒房游戏一样,这些交易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泡沫破裂,有助于对整个社会扭曲的资源配置进行一次修正,让资金和管理资源回到能够增加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的环节中去。事实也是这样,每次金融危机以后,都会有企业抓住用户需求升级换代的机会,利用科技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成为新一代的伟大企业。 10、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概率,远远小于大公司继续增长的概率。小公司之所以是小公司,往往是它的行业处境、商业模式、管理能力决定的。而大公司之所以能成长为大公司,就因为它们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这就叫,大而不倒。 11、路线之争总是出现在革命有问题的时候。 12、在同质化竞争必死的年代,何以生存?唯创新尔。为什么说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其实,创新不是价值观,是方法论,只有创新能避免惨烈的同质化竞争,才能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从市场和用户那里获得回报,才能生存。 引自第1页
8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