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篇
最醉罪 (db评论变现加qq1666750269)
- 章节名:为人•处世篇
325.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心灵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有种种表现: ◇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的倾听、尊重和理解。 ◇一旦被别人注视而将视线突然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见绌之感。 ◇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多半属于内向性格,不善交际。 ◇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却不将视线集中在谈话者身上,表示对来者和话题不感兴趣。 ◇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 ◇仰视对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视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严。 ◇彼此心存好感的两人说话,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达。 ◇话不投机的人相遇,一般都尽量避免注视对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 ◇伴着微笑而注视对方,是融洽的会意。 ◇随着皱眉而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 ◇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 ◇看完对方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 ◇突然圆眼瞪人,是一种警告或制止。 ◇从头到脚地巡察别人,是一种审视。 336.不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 丈夫李军和妻子红霞随着生活的日渐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后的生活,再也没什么新鲜感了,却常常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吵架了。 随着吵架次数的增加,这好像成了家常便饭了,李军和红霞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他们经历了一个冷漠的阶段。 当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显得关系还不错、很恩爱,而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只是有时候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已。随着彼此间的不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反而呈现出一种微笑,态度上也显得卑屈又亲切。 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驰,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所以,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349.成功需要忍耐与坚持 有人提出“99度加1度”的成功公式,就是说烧水烧到了99度,最后再加1度水就烧开了。这最后的1度最为关键。聪明的人,等他人把水烧到99度,自己再加上这最关键的1度,成果就可以共享,可惜的是,许多人已经把成功之水烧到了99度,却放弃了这最后的1度,然后转到别处再烧99度,等到只差1度了,又放弃了。就这样恶性循环,陷入了失败的“怪圈”,离成功越来越远。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失败,不是我们没有去做,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到底。当然,这个坚持的过程可能很苦,但是,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360.控制好情绪,别成为情绪的俘虏 情绪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陈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父情、天伦压力下,自缚投降。刘邦很智慧,没有为情所蒙蔽,他的理智战胜了情绪,他反以项羽曾和自己结为兄弟之由,认定己父就是项父,如果项羽愿杀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刘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凡举动,令项羽没有想到,以至无策回应,只能潦草收回此招。 这是战胜了自己情绪的例子。生活中,更多是成为情绪俘虏的。 情绪误人误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常受情绪支配,头脑容易发热。 将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着意念,并且着手实现你的明确目标,这是使你具备情绪控制能力的两个基本要件,这两个基本要件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其中一个要件获得进展时,另一要件也会有所进展。 361.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也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斯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炮打庆功楼,无不如此。 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363.留下空子,故意让人钻 在交际活动中,单凭言语难以说服对方,采用交际情境表义,有时给对方多一些思考、体验,常可产生言语不能达到的效应。 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地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 这个推广土豆种植的主意获得成功,就得益于给人故意留下空子让人钻。直言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空子,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372.装作不知,补救话中的错漏、失误 进行即兴演讲,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演讲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竟说出一句错话,而且马上就意识到了。怎么办呢?倘若遇上这种失误,演讲者不妨装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调整语意、改换语气等续接方式予以补救。只要反应敏捷,应变及时,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迹的纠错效果。 有一位公司经理在开业庆典上发表即兴演讲,他这样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统一的整体,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铁的纪律,每一个职员都必须自觉遵守。上班迟到、早退、闲聊、乱逛、办事推诿、拖沓、消极、懈怠,都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我们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许有人拆公司的台,我们能够这样做吗? 这位经理的反应力和应变力是很强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把本来想说的“我们决不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句话中“决不”二字漏掉之后,佯装不知,马上循着语言表达的逻辑思路,续补了一句揭示其后果的话,同时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增强了演讲的启发性和警示力。这样的续接补救,真可谓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381.找对目标,用对力气 东汉初期,张蓝聚众叛乱,他兵分两路进攻,没多久西城、临淄两城相继失陷。 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部将耿某前往追剿,耿某经过一番研判,发现西城虽然比较小,但是城池比较坚固;临淄虽然比较大,防备形势却较松散,应该不难攻取。 尽管耿某内心决定先攻临淄,却故意当众做成决策,表示五天之后,将先打西城。 张蓝听到消息后,马上战战兢兢地加强西城的防备。 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午夜时分,耿某紧急命令全军提早吃早餐,天还没亮,大军出动,不过不是前进西城,而是直奔临淄。当全军还在纳闷将军有没有搞错的时候,已经将临淄攻下,而且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坐镇西城的张蓝听到临淄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便马上弃城而逃。没两下子,耿某已经夺回两座城市。 事后,耿某说:“以当时形势来看,假设我们先攻西城,面对坚强守备,如果久攻不下的话,我军伤亡必然增多,即使后来占领了该城,恐怕也已元气大伤!” 众人听了之后,无不击掌叫好,大大佩服耿某的聪明才智。 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先击弱再取强。这种战术运用,其实就是掌握人性弱点的心理战。 此外,这种先后顺序的抉择,一方面可以扰乱对手的“心理城池”,另一方面则在提防一开战己方即耗损过多,拖累士气,崩坏自己的防线,导致不可测的后果。 年轻人在遇到问题时,在轮廓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切不可便一股热血充上脑门,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埋头蛮干,或是一阵乱枪打鸟。 应该找对目标,用对力气,损耗小,累积多,内在的思维有条有理,外在的攻防节奏有序。 391.说对方想听的,交谈才能很好地继续 投其所好可以培养成一种与人交往的习惯。无论何时,在会见任何陌生人之前,事先准备对方的详细材料,比如对方的孩子上哪所学校,成绩如何;他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长,或者曾经获得过什么奖项;他太太上班的公司、厨艺等。总之,和陌生人首次交谈,最能从内心深处感动他的人和事,莫过于他的家庭。所以,我们要拨动的就是他心里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弦。 393.与恶人相争,软硬兼施 面对蛮不讲理的恶人,一味的退让,他会更嚣张,因此你要抓住其弱点,强硬压他;而当他服软时,你要抓住时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很多人都是“软的欺,硬的怕”,对待他们要软硬兼施。如果能用硬压住对方嚣张气焰,用软取得同情,予人面子,便会让对方有顺水推舟的心理。 近代革命家黄兴一生历经了千难万险,但每次在危难之中都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口才,化险为夷,安然脱险。一次,黄兴回长沙发动群众,约定某晚起义。不幸机密泄露,湖南巡抚下令捕捉黄兴,隐匿者同罪。黄兴无处藏身,正在万分焦急之时,忽见一出租花轿仪仗的商店。黄兴面见店主,直接承认自己是黄兴,请他掩护自己。 店主怕惹是生非,怎么也不答应。黄兴无奈,便大喝一声:“今天巡抚下令关闭城门搜捕我,势必抓到我。我如果被捕,一定把你说成我的同党。要想免祸的话,就用花轿抬着我,配上仪仗和鼓手,送我出城,只要我脱了险,加倍付工钱。”话一出口,店主只好乖乖地照办了。 生活中,有时候就是需要变一种脸色,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对待商店老板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有效的办法是:软硬兼施。关于先硬还是先软,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唱戏要得法,红脸白脸,都要会唱,效果自然最好。 394.“遇物加钱”讨人欢心 人们普遍的购物心理是,自己能够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是精打细算的精明人,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者,但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购物能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 所以,当一个人购买了一件物品后,要是自己花了100元,而别人却认为只需50元时,他往往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相反,当一个人花了50元买了一样东西后,别人却认为需要100元时,这个人往往就会有一种兴奋感,感觉自己很会买东西。正是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用武之地。 同事小张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同事小李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能够买得下来。但同事小李在猜测价格时故意说:“这套西服不错呀,至少得花四五百元吧?”同事小张听后非常高兴,笑着说:“你没想到吧,我花二百元就买下来了!” 同事小李说话方式是很有技巧性的。他在明明知道同事小张大概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从而令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会使对方高兴。 “遇物加钱”这个方法很能讨对方欢心,操作起来又很简单,你只要对对方购买的东西的价格高估就可以了。 395.“逢人减岁”讨人喜欢 由于人们都普遍存在怕老心理,于是“逢人减岁”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讨人喜欢的“市场”。这种技巧的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但是,“逢人减岁”不能减得太多,比如,一位40多岁的女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20多岁,一个60多岁的女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45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 当然,你要特别注意的是,“逢人减岁”这种技巧通常只适用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假如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你用“逢人添岁”的技巧效果会较好,因为他们往往有一种渴望长大的心理。 总之,“逢人减岁”说白了就是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当然,你的出发点是光明正大的,你的这种“投其所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对方还是对社会,都是没有害处的;这种说话的技巧往往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 403.懂得“钓”出机遇和时势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奸臣当道,天下大乱。姜子牙因不满纣王暴政,毅然辞官离开商都朝歌,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周文王姬昌的管辖范围,周文王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四处寻访智谋之士。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我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钩王与侯。” 姜子牙异于常人的做法最终惊动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他对垂钓老人的言行举止苦思冥想许久,终于恍然大悟了。 周文王亲自去请姜子牙。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对姜子牙“钓”的机遇和时势的最好写照。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时势,在不同的地点、地位、位置,也会有不同的时势。对于人来说,时势就如同肥沃的土地和阳光水分一样。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才干,就要选择或把握时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