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页 第二章 文化根源
Y2K-nostalgia (定期刷屏,打扰见谅。)
读过 想象的共同体
- 章节名:第二章 文化根源
- 页码:第20页
P10:死亡、不朽与民族主义
在西欧,18世纪不只标志了民族主义的降生,也见证了宗教式思考模式的衰颓。这个启蒙主义和理性世俗主义的世纪同时也带来了属于它自己特有的、时代的黑暗。迟管宗教信仰逐渐退潮,人的受苦——有一部分乃因信仰而生——却并未随之消失。天堂解体了——所以有什么比命运更没道理的呢?救赎是荒诞不经的:那又为什么非要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不可呢?因而,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通过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没有什么比“民族”这一概念更适合完成这个使命。 民族主义与时间观念 1、从中世纪的”弥赛亚时间“转型为本雅明的“同质的、空洞的时间”。 * 弥赛亚时间:在基督教教义中,弥赛亚是永远即将来临的救赎者,时间的尽头是弥赛亚,因此弥赛亚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弥赛亚时间”就是不区分过去与现在,视之浑然一体,也不需用因果律去理解时间。 * 同质的、空洞的时间:需要用一些材料去填充,例如18世纪兴起的小说和报纸。 P20
在此观念中,同时性是横向的,与时间交错的;标示它的不是预兆与成就,而是由时钟与日历所测量的,时间上的一致(temporal coincidence)。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2、P24 菲律宾小说《社会之癌》的开头是数以百计互不相识的人,在某个特定月份里,在马尼拉的不同地区讨论一场晚宴,这个意象召唤出人们想象的共同体。“认得出房子的人”,就是我们—菲律宾人—读者。随之,小说的内部时间移向了读者日常生活的“外部”时间,于是,书中角色、作者、读者形成了共同体般的坚固存在。 P23:小说与报纸,两种技术手段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最初兴起于18世纪欧洲的想象形式——小说与报纸——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明白何以这个转型对于民族的想象共同体的诞生会是如此重要了。因为这两种形式为“重现”民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手段。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85人阅读
Y2K-nostalgi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页 前言
P2: 事实上,民族属性(nation-ness)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P6...
-
第20页 第二章 文化根源
-
第159页 第十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P159: 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这三者一起深刻地形塑了殖民地政府想象其领地的方式——在其统...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