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
- 章节名:小我
无由地"努力要更多"、"无尽地成长",就是一种功能失调和疾病。它和癌细胞增长所显示的功能失调是一样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倍增,却不知道毁坏了自身所属的器官,因而招致自身的毁灭。很多经济学家非常执着于成长的概念,他们甚至无法放下"成长"这个字眼,所以他们称衰退为"负向成长"。 我建议你:经由自我观察,来研究一下你和这个世界中事物的关系,特别是那些你会称之为"我的"的事物,这可以作为一种灵性的修持。比方说,你必须在很警觉和诚实,才能发现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否受限于你所拥有的东西。有没有一些东西会触发你一些微妙的重要感或是优越感?缺乏某些东西,是否会让你觉得逊于他人,因为他们有的比你更多?你是否会不经意地提到你所拥有的事物或是炫耀它们,好增加你在他人眼中的自我价值,或是让你的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当别人的东西比你多,或是你失去了贵重财产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怨恨或愤怒,而且你的自我价值好像有些缩减了? 你可以珍惜并喜爱一些事物,但是一旦你执着于它们,你就知道这是小我在作崇。 弃绝财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将你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小我会试图借由认同于其他的事物,而维持它的生存。比方说,它可能会认同于这样的一个心理形象:我超越了对物质世界所有的兴趣,所以我比其他人更为优越,而且更有灵性。 当你观察到你内在的小我时,你已经要超越它了,不要太认真地看待小我。当你侦察到自己内在的小我行为时,请微笑。 你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试都别试了,这是不可能的,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着自然而然会消失。与此同时,只要觉知到你对事物的执着就可以了。有时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认同),直到你失去了它们,,或是面临失去的威胁。如果那个时候你生气了,或者开始焦虑等等,那就表示你对它们是执着的。 小我认同于拥有,但是它在拥有中获得的满足只是相对肤浅而且短暂的。在它之内深藏着一个不满足感,不完整感,匮乏感。"我所拥有的还不够。"而小我真正的意思是:"我还是匮乏的!" 不安、烦躁、沉闷、焦虑、不满足,都是无法填补的欲求所造成的结果。欲求是结构性的,所以只要这个心理结构存在,无论多少内容都无法提供持久的满足。我们常常可以在青少年当中(他们的小我还在发展阶段)找到没有特定目标的强烈欲求,其中有些人会永远久处在负面和不满足的状态。 这几个念相:"我"、"我的"、"比……更多"、"我要"、"我需要"、"我一定要"、"不够"都是属于小我的结构而不是内容。只要这个小我的结构存在,就没有任何内容可以满足你。无论你有什么或得到了什么,你都不会快乐。你会一直追寻其他的事物--那些许诺可以提供更大满足、让你自我感更完整,同时可以填补你内在的匮乏感的事物。 如果在你之内除了思想之外别无他物,你就根本不会知道你在思考。你会像一个做梦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 很多人对于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是如此的认同--那个不间断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的思想续流,还有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可以形容这些人是被他们的心智占据的。 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内容,当然是被过去所制约的,过去是指:你的教养、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动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复和持续的思想、情绪和反应模式,这些都是你最强烈认同的。这个实体就是小我的本身。 小我最爱这一套了。你不但没有忽视他人的无意识,反而还把它变成他们的身份认同。是谁在这么做的?就是你内在的无意识,也就是小我。有时候,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错误"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个误解,是受到制约的心智为了树敌,为了显示自己是对的或是较为优越的,而投射出来的。有些时候,这种他人的错误可能确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时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会愈加地扩大它。 对他人内在的小我不予反应(nonreaction),是让你超越自身小我,同时化解人类集体小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只有当你能够辨认出他人的行为是出自于小我,亦即出自于人类集体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时,你才可能真正处于"不予反应"的状态。当你明白他人的行为不是冲着你而来时,你原先想要反应的那股冲动就消失了。 觉知和小我无法共存。旧有的心智模式或习惯可能还是会在一段时间内存活并重现,因为它有着几千年以来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动能在背后撑腰,但是它每被辨认出来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 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苦恼或是烦扰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如愿以偿。"这真是太过分了,"他们说,"你竟敢……""我最痛恨这种事了。"他们对苦恼和愤怒上了瘾,就像有些人对用药上瘾一样。经由对周遭事物的激烈反应,他们坚定并且强化了自我感。 当你能够明白人们或多或少都是为心智里的这个相同的疾病所苦的时候,慈悲心就油然而生了。 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是你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把这股力量带到世界上来。这也是为什么想要从小我之中获得解放这件事,不应该作为未来某个时间点应该达成的目标。因为只有临在才能将你从小我之中解放,而你也只能在当下的时刻临在,不能在昨天或是明天。唯有临在可以化解你内在的过去,因而转化你的意识状态。 灵性的领悟就是清楚地看见: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最终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我自己。 那个既是祝福又是诅咒的思想开始接管我们,遮盖了我们与本体、源头和神联结时所产生的简单而深远的喜悦时,虚幻的自我就成形了。无论小我显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背后潜藏的驱动力始终都是:渴望出类拔萃、显得与众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权力、受人关注、索求更多。当然它同时也渴求分离感,也就是说,它需要对抗、需要敌人。 如果他人拥有较多、知道的较多,或能做得较多,小我就感觉备受威胁,因为和他人相较之下的"较少"的感受,会缩减它虚拟的自我感。 小我要不就是一直在索求什么,要不就是如果它认为从对方身上已经得不到什么了,就会处在一个很明显的冷漠状态:它根本不在乎你。因此,在小我关系中最主要的三个状态就是:需索,受挫的需索(愤怒、怨恨、责怪、抱怨)以及漠不关心。 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个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自我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 当感到比某人优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那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有一种很常见的角色就是受害者,在这个角色中,小我寻求的关注就是同情或怜悯,或是他人对"我的"问题的兴趣--"我和我的故事"。视自己为受害者是众多 小我形式中的一个要素,这些小我形式包括了:埋怨他人,受到攻击,遭受侵犯等等。当然,当编造并认同自己是受害者角色的故事时,我是不希望故事终结的。因 此,每个治疗师都知道,小我其实并不想要自己的问题获得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它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人要听我的悲惨故事的话,我可以在脑海 中反复地讲给自己听,然后暗自神伤,我也因此而有了一个身份:一个被生活、他人、命运或是上帝不公平对待的人。它定义了我的自我形象,让我成为"某人", 而这就是小我所要的。 去觉察你所思考的内容。把你的想法和情境分开,情境就是情境,它永远是不偏颇的。情境或事实在那里,而你对它的想法在这里。谨守事实,不要编造故事。比方 说:"我完蛋了!"就是故事。它限制了你,使你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我银行存款只剩五毛钱了!"就是事实。面对事实总会带给你力量。注意去觉察:你所思 所想的,在很大的程度上会产生你所感觉到的情绪。看到你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连带关系,不要让自己变成你的思想和情绪,而是要成为它们背后的那个觉知。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阿玛斯(Ram Dass,译者按:《钻石途径系列》作者)说,"去和你父母住一个星期看看。"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你和父母的关系不但是你最初的原始关系--为其他后来的人际关系设定了基调,它也是一个测试你临在程度的好方法。 受苦是由认同于外相造成的,但是受苦也会减少对外相的认同。受苦大部分都是小我造成的,但受苦最终会导致小我的陨灭。 人类注定是要超越痛苦的,但是小我可不这么想。小我很多错误假设中的一个就是(也是它众多谬思中的一个):"我不应该受苦。"有的时候这个思想还会转移到 与你亲近的人身上:"我的孩子不应该受苦。"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受苦其实有一个崇高的目标:意识的进化提升和小我的灰飞烟灭。 小我说:"我不应该受苦的。"这个思想会让你更加地受苦。它是对事实的扭曲,始终是自我矛盾的。真相就是:你必须对受苦说:"是的!"然后才能去超越它。 如果你忽视了本体(being),你做(doing)再多都不够。小我对本体一无所知,而且深信借由不断地"做",你最终会获得拯救。如果你在小我的掌控 下,你会相信:借由不断地"做更多",你最终会累积足够的"作为",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觉得圆满。但事实不然。你只会在"做"之中迷失了自己。 爱就是在他人之内辨识出你自己的本体。而对方的"排他性"就会因此在纯粹人类的范畴(外相的范畴)中被揭露为幻相。 在任何情况下,做好你需要做的事,但是不要让它成为你所认同的一个角色。如果你的行动都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用来保护、加强或是顺从你角色的身份认同的 话,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力量都会非常地强大。每一个角色都是虚构的自我感,经由它,所有的事都变成是针对个人的,而且还会被心智制造的"渺小我" (little me)和它当时扮演的角色给腐化和扭曲了。 他们也许被视为是VIP(重要人物),但是他们不过都是小我游戏中无意识的参与者 当你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不要只是扮演一个角色或提供一个功能,而要成为一个有意识临在的领域。 为什么小我要扮演角色呢?这是因为一个未受验证过的假设、一个基本的谬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那个思想就是:我是不够的(I am not enough)。接下来就是其他无意识的思想:我需要扮演一个角色,所以我可以得到让我能全然成为自己的东西;我需要得到更多,所以我才能成为更多。但是 你无法成为比你之所是更多,因为在你身体和心理的形相之下,你是与生命本身合一的,与本体合一的。 在外在的形相上,你会而且始终都会次于某些人,或是优于某些人。但在本质上,你不会次于或是优于任何人。真正的自尊和谦卑都是从这份了悟中升起的。在小我的眼中,自尊和谦卑是矛盾的。在真理中,它们是并无二致的。 你可能说,"多么糟糕的一天啊!"但你并不了解,那个寒冷、风和雨或是任何让你有反应的情境本身,并不是糟糕的。它们就是那个样子。真正糟糕的是你的反应,你内在对它们的抗拒,还有因抗拒而产生的情绪。 因此,每当你发现自己内在有负面心态时,如果那一刻你能够了解到:在你之内有一部分是把这些负面事物视为乐趣,并且相信它是有用的,那么你就已经直接地觉察到你的小我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的认同就从小我转到了觉知。这也意味着小我在缩减,而觉知在增长。 你的这些思想,就如同你在睡觉时做的梦一样。换句话说,你不知道你在思考,就如同做梦的人不知道他在做梦一样。 小我说: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某些特定的事,或是其他的事情能发生,或是我可以得到这个,或是成为那个的话,我就能够平静下来。它或许会说:因为过去发 生的一些事情,我永远都无法平静。你可以去倾听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发现它们都可以有一个相同的标题:"为何此刻我无法平静"。小我不知道你唯一可以平静下 来的机会就是此刻。 如何在此刻就能平静下来呢?与当下时刻和平共处。当下时刻就是生命的游戏场,它无法在别处游戏。一旦与当下时刻和平共处之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你可以做什么或是选择去做什么,或是说:生命要经过你做什么。有几个字可以表达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所有成功和快乐的秘密:与生命合一。与生命合一就是与 当下合一。然后你就会明白,其实不是你在活出生命,而是生命经由你活出来。生命是舞者,而你是舞步。 在每一刻都要为自己的内在状态负责。每一刻指的就是当下。问自己:"此刻我的内在是否有任何负面的感受?"然后,保持警觉,关注你的思想和情绪。注意那些较低程度的不快乐,无论它们是以何种我先前提过的形式存在,例如:不满足,神经紧张,"受够了",等等。 在你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负面状态的那一刻,并不表示你失败了,你其实是成功了!在觉察发生之前,你是与内在状态认同的,而这样的认同就是小我。觉知来临之后,你就脱离了与思想、情绪和反应的认同了。 我接触过一些老师、艺术家、护士、医生、科学家、社会工作者、服务生、美发师、企业老板还有销售人员,他们工作时并没有在追寻自我,而是完全顺应当时之所 需,令人敬佩。他们与工作合一,也与当下合一了,也与当时他们服务的人或是任务合而为一。这些人对于其他人的影响,远超过他们提供的功能所带来的影响。 当你提到"我的生命"的时候,生命本身就变成一种概念,并且与你的本质(who you are)分开了。当你提到或是想到"我的生命",而且对自己所言深信不疑(而不是只把它当成一个惯用词汇)的那一刻,你就进入了幻相之中。如果真有所谓" 我的生命"的话,那么我和生命就是两码事了,因此我有可能会失去我的生命,也就是我想象中的宝贵资产。而死亡就会成为一个似是而非的真相,而且是个威胁。 但是我怎么可能与生命分离呢?如果与生命和本体分离,还有什么"我"可以存在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所谓"我的生命",或是我"没有生命"这回 事。我就是生命。我和生命是合一的。不可能不是这样。所以,我怎么可能失去生命?我怎么可能失去我原本就没有的东西呢?我怎么可能失去"我本是"的东西 呢?这是不可能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