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页
- 页码:第19页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 他放下碗筷,感到肚子隐隐地不舒服。他吃的太多太快了;他那消化高粱面馍的胃口,经不住这种意外的宠爱。” 引自第19页 平凡的世界,分三部,第一本,我的评价就是,穷哭了。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熬过了文化大革命,但是,改革过程,国家带领人民在摸索,必然付出代价,少平在学校吃不饱,且吃的不好,但是,为了学习,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他明知自己不能为家里赚工分,甚至还要拖累家里为他出钱上学,他依旧克服着身心的煎熬,在学校学习。各地各种运动,比如农业学大寨等等,学生们只有半天课,大家的重心显然不在课业,但即便是这样,他依旧咬牙在学校学习。家里的大哥,少安,小学结束就回家务农,帮他爹老汉孙玉厚,撑起这个家,穷到什么程度呢,吃是稀的,穿是补的,住是破的。少安婚后和媳妇感情很好,却为什么吵了架呢?竟然是媳妇心疼他干活辛苦,给他盛饭时挑稠的,少安心疼年老的奶奶双亲和年幼的妹妹而不愿自己吃好的。多么让人心疼的一次吵架呀。少平每次回家是和金波一辆自行车,在家待到天黑,去金波家闲置的窑洞住,有时还在金波家吃点好吃的,这里不得不说,那时的人民,真的是很质朴,又能有多少多余的吃喝呢,就是可怜孩子吧,那时的人们,都好善良。当少安要结婚,愁坏了老汉孙玉厚,家里连孔新窑洞箍不起,新衣服做不起一身,还是大队帮忙解决的窑洞,金波父亲借了200元钱,这才将就着娶了个省钱的媳妇。值得一提的是,穷是大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金波家,因为父亲在外开车,有工资领,所以家里有钱,不是粮票之类的票,而是钱,和出去见世面买东西的机会。再说村里的田福堂,旧了不要的鞋有好几双,而少安二爸,唯一的鞋子都快破碎了。再说田福堂在县上当官的弟弟,大干部,住着让孙少平觉得大开眼界的豪华窑洞,还有奢侈的家具,等等等等。贫富差距之大,也是让人很难接受的,虽然贫富差距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大部分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我有些能理解仇富心理了。因为无力改变自己的穷苦现状的同时,看不下去富人的“奢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