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 页码:第1页
判若云泥 ========== 一个人,如果他是因为无知,因为愚蠢,而不懂事,那还有可能通过教育来改变他,提升他。但如果他是因为利益所系,则他表现得那么的执迷不悟,其实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恰恰是因为他太懂!只是为了他的利益,他不可能向真理低头,反而只会竭力地阻挠真理。对于这种人,向他们说教传道只会是白费功夫! ========== 英国的著名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学经济学,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 没有适当而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基石,那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因为决定竞争胜负的根本不是价格,而是其它巧取豪夺、权力分配等的非价格准则。 ========== 仇富心理的产生,可能真的是因为富人以损人的方式来获得财富,被仇恨是活该的;但也完全可能只是被别有用心之辈煽动起来,掩饰他们意欲借助法律来公然抢劫他人财富为己有而已。 ==========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从那时发展到今天,经济学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classical)经济学时期和新古典(neo-classical)经济学时期。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处于新古典时期。古典时期的著名的经济学家除了开山鼻祖斯密之外,还有李嘉图、穆勒等,包括马克思也属于这一时期。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则标志着经济学从古典时期进入新古典时期,他也凭此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仅次于斯密。《经济学原理》被视为历史上第一部经济学教科书。今天你们看到的经济学教材,其架构就是来自于《经济学原理》,所以你们看古典时期的经济学经典(如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会觉得跟现在的教材出入很大,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跟现在的教材颇为相似了。 ========== “如果要给民主下一个定义,那最可靠的就是投票!刚才有同学说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一人一票进行选举就是最民主的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投票真的能达到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吗?你们要是那样想,那就太天真了!” “投票制度之下一定会产生利益团体或压力团体。所谓利益团体,是指一小撮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抱成一团,在投票之中采取共同行动的团体。为什么他们要抱成一团?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不抱成一团,投票的时候你投你的,他投他的,力量分散,甚至会互相抵消。但如果大家抱成一团,团体里有一个领导人,他一声令下,所有人都投同样的票,这力量就大了。但为什么要一小撮人?因为人太多了,不同人有不同的利益,就不容易整合出一个共同的利益,也就难以抱团,难以团结(按:这其实是因为存在着交易费用。人越多,协调不同人的利益的交易费用就越高)。正因为是一小撮人,他们必须抱团才能有强大的力量;也正因为是一小撮人,所以他们容易抱成一团!” “一旦有了利益团体,作为政治家,他会怎么选择?政治家的目的是要得到足够多的选票当选,达到这个目标的成本最小的方法绝对不是一张一张选票去拉——如果他那样做,他就太蠢了!——而是去拉那些利益团体的票!因为你只要搞定了那个利益团体的领导人,他一声令下,该团体里的人都把票投给你,这不是省事多了吗?” “你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某个国家的合资格选民有100万人,其中30万人往左边投票,另外40万人往右边投票,于是实际上起作用的只有10万张选票。但政治家会去逐一地拉那10万张选票吗?当然不!他去拉利益团体的票。再假设这个国家每个利益团体平均来说有1万人,也就是这政治家只要搞定一个利益团体的领导人,他就已经得到1万张选票了。于是,理论上他只需搞定11个人——11个利益团体的领导人,他就得到了11万张选票,已经足够压倒前述的10万张能起作用的选票!也就是说,11万人的选择,压倒了这国家其余89万人!现在,我问你们:谁还敢跟我说,投票能达成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民主本来想达到的结果的?你们错了!民主投票在有利益团体存在的情况之下,将会是少数欺负多数!是的,你们是大多数,但你们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大多数,所以你们是斗不过有组织的少数派的!” (按:有人可能会问:70万人是没有组织起来的大多数,11万人是参加了利益团体的少数,那还有19万人去了哪里?首先,选举的投票率永远不会是100%,这19万人可以看成是没有参与投票,但这时的投票率已经是81%,是非常高的投票率,足以代表民意了。其次,即使100%的投票率,没有组织起来的大多数各自为战地投票,这就相当于是“窝里斗”的内哄一样,力量是互相抵销的,很多时候依然是斗不过有组织的利益团体。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有这个可能性,也不是说一定会是斗不过。但你们看一下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就会明白这种斗不过的情况不是有可能发生,而是几乎就是必然结果!) “但政治家怎么去搞定那些利益团体的领导人呢?大家要注意,我不是在说贿选,不是在说黑金政治、买卖选票——那本身是违反了投票制度的游戏规则的——,我说的是完全合法、光明正大、众所周知的lobby!lobby这个英语单词本来是指走廊,后来却引申为利益团体去游说国会议员在议会里提出、并通过对他们有利的法案。这是因为那些利益团体的领导人常常就是站在议员开会的房间外面的走廊里,等着他们开完会出来就凑上前去跟他们说话,表达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团体的领导人要国会议员给他们在议会里提出、并通过于他们有利的法案,他们拿来跟国会议员交换的就是他们手头的政治资源。他们有什么政治资源啊?那就是选票!如果一个国会议员答应帮他们在议会里通过这些有利于他们的法案,他们就在下一次的投票时让自己团体的成员统一地投那议员的票,帮助他成功连任。所以,国会议员根本不需要理会真正的大众的利益是什么,他只需要满足这些利益团体的利益,他就能获得权力。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民主投票的制度里,根本不重要!” “然而,我要更进一步指出的是,少数派你也别得意!你以为通过损害大多数的利益就能得到好处吗?让我告诉你们吧,民主投票制度的可怕并不仅仅是让少数人欺负了多数人,更可怕的其实是,最终来说它会让所有人受害!大家看看刚才的例子,政治家要拉够11个利益团体的票才能当选的,这里头有农业的、纺织业的、钢铁业的……总共是11个行业的利益团体。好了,这政治家拉够了选票,他成功当选了,然后他就要兑现他对那些利益团体的承诺了。于是,他在议会里提出、并推动通过了11个法案,每一个法案都是有利于其中一个利益团体的——但那是以损害这个国家其他所有人为代价的!例如,他为农业团体推动通过了农产品贸易保护法案,在农产品领域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允许外国产品进入这个国家与之竞争。于是农产品的价格高了,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收入高了,获益了;可是其他所有消费者都要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农产品,都受损了。然后这个议员又为纺织业团体推动通过了纺织品贸易保护法案,纺织业的生产者获益了,但其他所有消费者购买的衣服、鞋袜什么的都贵了,都受损了。注意了!纺织品的消费者是谁?是包括前面的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在内的,对不对?前面的农产品的消费者又是谁?是包括这里的从事纺织业的生产者在内的,对不对?听明白了没有?我们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者,但我们是所有产品的消费者!如果光是我们所从事的那个产业受到贸易保护而获益,那我们确实是光赚不亏。但政治家不可能只拉我们这一个产业的生产者所抱团组成的利益团体的票——这对他确保当选是不够的!——可是一旦其它产业也受到贸易保护,我们作为其它产品的消费者就受损了!所以这个通过拉利益集团的票而得以当选的政治家,他为了我们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但他也为了其他人而损害我们的利益!在民主投票制度之下,最终没有受益者!” “你们可能说,既然民主投票制度运作起来就会产生利益团体,它成了损害所有人的关键,那能不能不允许利益团体成立呢?这怎么可能?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你怎么可以禁止人们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你怎么可能压制得了人的自私天性去禁止人们组织起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要是说,你告诉他们,这样搞利益团体的最终结果只会是害人害己,这有用吗?如果这社会里只有一个利益团体,他们就是光赚不亏的了。在这样的认识下,所有人都会不顾一切地赶紧成立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再说,否则你不组织起来,人家却组织起来,你就是那个等着被有组织的利益团体宰你的一盘散沙、软弱无力的大多数!(按:这相当于博弈论里所说的‘囚徒困境’。我反对博弈论,但我从不否认人会进行博弈行为,如果只是把博弈论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而不是解释现象的理论,这没什么问题。)” “也就是说,归根到底,问题不是出在利益团体上,而就是出在民主投票制度上!利益团体的产生只是在实行民主投票制度这一局限条件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你们在听这一堂课之前,你们很喜欢民主,但是你们其实对民主一无所知!让我告诉你们民主发展的历史吧!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其内容就是记载当时他所观察到了古希腊各个城邦所使用的政治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归纳与评价。他认为三种政治制度好,三种政治制度坏,其中民主制就位列那三种坏制度之中!事实上,自古以来,在西方的政治思想史里,民主制的名声可谓臭名昭著,备受政治思想家的口诛笔伐。他们一致认为,民主的可怕在于会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然而从前面的分析可见,其实民主更可怕的是会导致“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甚至最终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暴政”!)事实也是,民主干下的坏事史迹斑斑!我只举两件大家比较熟悉的: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苏格拉底,是被雅典人以民主投票通过裁决判了他死刑的!德国的希特勒,是经由德国人的民主投票而上台执政的!这样的民主,你们真的想要吗?” 我停了一下,课室里鸦雀无声。 “民主成为一种好制度的代名词,其实是迟至美国的建立,也就是严格来说,是美式民主才是所谓的好制度。但美式民主是什么?你们懂吗?美式民主的本质是宪政民主,是在宪法的约束之下推行民主投票制度。宪法的约束是什么?那就是俗称的《权利法案》,是指美国宪法中的第一至第十条修正案,其内容主要是禁止国会就某些事项进行立法,也就是说,在这些指定的领域里,禁止进行民主投票!” ========== 需求定律的内容是:其它因素不变时,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 真正使一个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股票的,不是股票的现在价格是高是低,而是现在价格相对于他所预期的未来价格而言是高还是低!高和低是靠比较出来的!我们看到股市上出现所谓的追涨行为,其实不是在追涨,而是不断上涨的行情容易让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所以人们就选择买进。所谓的杀跌行为,也其实不是在杀跌,而是不断下跌的行情容易让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所以人们就会选择卖出。但是,如果股价不断上涨只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那追涨的结果岂不是会导致股价无止境地上涨?如果股价不断下跌只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那杀跌的结果岂不是会导致股价无止境地下跌?现实中哪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啊?现实中出现的情况是,不断上涨的行情不是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上涨的预期的,股价上涨到某一水平总会有人开始觉得“高处不胜寒”,产生“股价该到顶了吧?”的想法,转为卖出股票获利回套。股价越高,越多人的预期会发生逆转,人数过了某个临界点,市场形势就会突然逆转。反之,不断下跌的行情也不是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股价会继续下跌的预期的,股价下跌到某一水平总会有人开始觉得“股价该到底了吧”的想法,转为买入股票进行抄底。股价越低,越多人的预期会发生逆转,同样是人数过了某个临界点,市场形势就会突然逆转。 也就是说,解释股市上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预期。然而,预期这东西是人的心理,像自私、需求量这些心理动机、意图一样,是不能直接拿来解释现象的,否则就会把什么现象都推到那个心理因素上去解释,心理因素却是无法通过观察来验证是对是错的,也就是失去了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证伪性),变成了套套逻辑。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可以观察到的局限条件作为约束,这是处理自私、需求量的方法(后面会讲解,价格就是那个可观察到的局限条件);另一种是把心理因素用属于客观事实的局限条件来取代,预期就是这样处理的。 ==========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导致它的互补品和替代品的需求量、价格随之变动,但这些互补品、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到这种商品的需求量,所以它们就是“中间因素”。 ========== 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不是听它声称要达到的是如何美好的目的,而是要看它实际上有没有达到那个美好的目的! ========== 物品的价格上升,换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你的收入下降!经济学家把人们的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称为真实收入,也就是说,水是1元一支时,你的真实收入是1000支水;水是2元一支时,你的真实收入是500支水。这样,物品价格的变动实际上是改变了人们的真实收入。 ========== 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还有以下的要点是大家需要牢牢记住的。 第一,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为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高收入,所以如果没有别的选择,就不存在放弃了什么,也就没有成本可言了。 第二,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已经付出的成本,已经成为历史的。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说过一句妙语:成了本的,就不是成本。成了本的,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为什么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呢?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一点: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类都不能选择回到过去,重新再选。既然如此,已经付出的成本就是覆水难收,对目前的选择没有影响了。 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如果你不记住这一点就会犯错。例如,你以前以100元买了一只股票,现在股票跌到80元,你应不应该卖出呢?这时不能再去考虑你曾经是以100元买进来的,因为那是历史成本。你要考虑的只是,你预期接下来这股票是会继续往下跌,还是会反弹回升。如果你认为会继续往下跌,例如是会跌到50元,那你的选择的收入与成本会是如下情况: A、卖出:80,50 B、不卖:50,80 显然,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是A,也就是你应该在现在这个还算是高的价位上赶紧抛出。但如果你认为会反弹回升,那现在就算是低位,当然是应该继续持有,静观其变了。显然,在这过程中,以前100元的那个历史成本完全没有意义,对选择毫无影响。成本都是往未来看的,不要还盯着过去看。由此大家又可以从经济学中学到一条人生哲理:不要沉湎于过去——无论那是让你得意的成就还是让你后悔的错误——,而是要展望于未来! ========== 经济规律与物理规律一样是铁一般的冷酷无情,你主观上喜不喜欢它都好,反正你不遵守它,它就狠狠地惩罚你! ========== 所谓“垄断”的市场结构有一个关键的特征,就是生产者是价格制定者,他可以通过增减产量来间接地影响价格,使之下降或上升,跟所谓“自由竞争”(受价)之下的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只能随行就市地被动地接受市场上通行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 ========== 当一个市场已被高度垄断起来,后来者实在是无法进入与之竞争之时,竞争者就会转向另一个竞争方向,即另外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将原来的市场、以及市场内的垄断者彻底地扫地出门! ========== “仙股”(即股价低于1美元,只能用cent——香港人音译为“仙”——来报价的股票) ========== IP电话技术早在1995年已经被研发出来,为什么电信公司迟迟没有采用?以下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当时从中国拨往美国的国际长途电话费是一分钟18.4元,可陈氏兄弟收取的IP电话费最高不过9元!这高达一半有多的差额含义着庞大的垄断租值! ========== 垄断者不愿意采用成本更低的新技术,是想继续赚取高额的垄断租值。但只要并非行政垄断,总有市场外的人见有利可图而采用新技术,把他的直接成本压得比场内的垄断者更低,从而克服门槛的高度进去争夺那庞大的垄断租值。 ========== 反垄断法是政府制定的,行政垄断却是政府搞的,逻辑上,政府怎么可能自己反自己呢?不过好玩的是,最近中国的发改委威胁要对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展开反垄断调查,工信部就迫不急待的跳出来骂报导此事的央视是报导失实,皆因工信部就是那个发放有关行业的牌照的政府部门!中国政府的不同部门左手跟右手打架,倒也有趣。只是这调查现在看起来是要不了了之,两家公司承诺一下提网速、降资费,也就是拿出部分垄断租值来平息一下公愤就算过了关。工信部控制着电信增值服务的牌照发放所形成的进入门槛一天还在,该行业的行政垄断性质一天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也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反垄断。由此可见,指望用政府自己制定的反垄断法来打破自己创设出来的行政垄断,实在是不靠谱! ========== 为什么社会保险制度的收益率会这么低下?直接原因是行政垄断!可想而知,任何一家商业保险公司如果拿出课本416页上的那么一张现值全是负数的表格来给客户看,根本不可能有人愚蠢到会去购买那样巨亏累累的养老金计划。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制度下的养老金计划在市场竞争中是不可能生存得了的。它能生存下来,靠的就是政府强制所有人都去购买!因为这是储蓄型保险,支付保险费在前,年金返还要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所以刚一开始的时候,只要购买的人足够多,社会保险制度可以用其他人支付的保险费作为年金返还给那些才投保没多久就已经开始退休的人。然而,前面已经指出“储蓄型保险”应该是以本人支付的保险费来返还年金,不能像“消费型保险”那样用没发生风险事件的其他人的保险费来补偿,因为储蓄型保险严格来说不是保险,而是储蓄!投保人会在指定的时间退休,要求获得年金返还,这件事毫无风险可言,是确定无疑的!可是这样用一个人的投资(储蓄)帐户里的钱去作为投资(储蓄)收益返还给另一个人,本质上属于“庞氏诈骗”的手法! ========== 由于这消费与生产两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物品与未来的物品有不同的价值,现在物品的价值是现值(Present Value),未来物品的价值是未来值(Future Value),未来值与现值之差就是利息,未来值除以现值再减1就是利(息)率(Interest Rate)。要人们放弃现在的物品去交换未来的物品,就必须向他支付一个价格,一般来说价格是指相对价格,所以这价格就是利率。 ========== 费雪关于收入有一句名言:“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所以收入是个流量,它不是在某个时点的那一刹那间实现的,而是在一段时间里由连续不断地发生的事件所形成的。 ========== 大家可以明白货币的职能是什么了。第一,它是交易媒介,是方便交易进行的。第二,它能贮藏价值。人们把自己持有的物品出售换回钱之后,那物品的价值就暂时地存放在钱上,过一段时间有需要时再用这钱换回相当于他之前出售的物品的价值的别的物品。从这两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出货币的第三点职能:第三,它是价值尺度。在物物交换时,一个面包换两支水的话,我们说一个面包的价值相当于两支水。但一本书又换十个面包,那就是一本书换二十支水。这样书的价值是多少?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十个面包,一个是二十支水,都对!但麻烦啊!这里才三种物品,一种物品的价值就有两种说法了。世上有成千上万物商品,那不把人计晕了吗?但如果所有物品都跟钱交换,也就能都用钱来标示它们的价值。例如一支水是一元,一个面包是两元,一本书是二十元。这跟前面说的它们互相之间物物交换的价值其实是一样的,但方便多了!这样,货币就成了一把尺子,但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尺子是用来量度物品的长度不同,它是用来量度物品的价值的! ========== 传说中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喜欢黄金。于是神灵就给了他一根金手指,任何东西被他这金手指一碰,就会变成黄金。国王当然高兴得不得了,到处用手指去碰他身边的物品,看到它们都变成了黄金,就觉得自己变得非常的富有。这样玩了一阵子之后,他最钟爱的一个女儿进来,他兴高采烈地抱起女儿,结果手指碰到女儿,活生生的女儿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的金人!故事的最后,这国王饿了,想吃饭,可是饭一端上来,他的手指一碰,饭变成了黄金!这国王失去了女儿,还吃不了饭,怀着思念女儿的悲伤,饿死在一屋子的黄金之中! ========== 今天我们经常听说“金融衍生工具”这样的术语,好像是很神秘的东西,是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才有的东西。其实,货币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也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普遍得你根本没想到这是个金融衍生工具!就像空气普遍存在于你的旁边,以致于不是化学家研究过之后你都不晓得它的存在。所谓金融衍生工具,就是其价值是从实物衍生出来的。货币正是如此!它的价值是从它所协助交换的物品那里衍生出来的。 ========== 大部分的皇朝灭亡,基本的套路都先是由于皇帝穷奢极侈或穷兵黩武而使得国家陷于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之中。要解决财政危机,正当的途径本应是节源开流,即减少开支,增加税收。然而,要过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日子的皇帝减少开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增加税收则只是为到了这个时候必然已是贪官污吏大行其道的吏治腐败的官员大开上下其手的方便之门,增加的税收多半是入了私人的口袋,只有少半能补充空虚的国库,继续加税只会是苛捐杂税逼得民不聊生的结果。正当的途径不好走,就会引诱了统治者走制造通货膨胀的歪门邪道,因为通货膨胀这一招刚一开始使用时财政收入很容易就能增加,恶果却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浮现出来,正所谓“饮鸠止渴”是也。再加上古人不懂货币理论,通货膨胀一制造出来往往就不可收拾,会迅速向恶性的超级通货膨胀滑去,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这个时候只要再适逢发生什么水灾、旱灾之类打击农业生产这古代的支柱性产业的天灾,赈灾救济的官员又乘机大发国难财的话,紧跟而来的就是农民起义这人祸了。所以,财政危机、通货膨胀、天灾人祸这三部曲可以说几乎是奏响了每一个皇朝覆灭的丧葬交响乐。 ========== 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就是因为美联储在20年代往经济体里注入了太多货币,造成通胀,使人们作出了错误的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而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在货币价值不稳定的世界里,人们见到的那个货币价格的变动,混杂了两种因素——供求变动与通胀,而人们只应该对供求变动作出反应,但人们无法辨析到底有没有发生通胀、或发生了通胀具体又是多大,于是根据价格作出的反应或多或少都是错的!经济不稳定(经济波动,或所谓的商业周期)的根源其实是这个原因!——是货币所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脱了节,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市场失灵”。而且,脱节得很严重时,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往往会是以股市暴跌、货币危机(币值大幅贬值)、金融危机等为先导。 ========== 中国最后一次经历这样的超级通胀是在解放前国民党滥发金圆券的时候。坦白说,我个人极度怀疑国民党当时那样滥发金圆券,目的已经不是前面提到过的中国古代皇朝的覆灭大多都经历过为了应付财政危机而人为制造通货膨胀的阶段,而根本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目的是从民众手上掠夺黄金(事后统计,价值数亿美元之巨!),为其后逃往台湾发行新的货币支持新的政权而搜刮储备,因为当时国民政府要求民众是以真金白银去兑换金圆券的! 金圆券在1948年8月19日发行,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金圆券发行后,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兑换成金圆券,违者没收。最初,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向外宣称计划发行20亿金圆券,然而到1948年底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超过81亿,1949年4月增至5万亿,到1949年6月更增至130万亿!与之相应的,自然是物价飞升。在1949年5月,一石(折合60公斤)大米的价格是4亿多金圆券!为了满足如此之高的交易金额,金圆券的面值也不断地刷新纪录:最初,最大面值的金圆券是1000元,后来出现1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甚至500万元!但即使如此,如前所述,一石大米的价格都高达4亿多,使用这么夸张的面值的金圆券去进行交易仍需要拿着一大捆、甚至是一麻包袋的钱! 1949年6月,解放军在相继占领了南京、长海之后宣布停止金圆券的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回收金圆券后销毁。可想而知,大量民众的毕生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母亲在我小时候就已经跟我讲过祖母的故事:她一辈子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还不够10万元的金圆券,因此解放时连拿去换回1元人民币都办不到!她只能是一边哭泣流泪,一边把手头上的金圆券投进火炉之中,让它们发挥了作为纸张最后的价值!从此以后,终其一生,她不再相信任何纸币!我的父母孝顺她,送给她钱,她马上花掉!她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 史迹斑斑,其实是血泪斑斑!这些用血与泪写成的历史教训我们:通胀——尤其是超级通胀——是严重地打击人们储蓄的积极性的。然而,正如《利息理论》一讲里所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投资就来自于储蓄,没有储蓄,怎么可能有投资?而没有投资,怎么可能有生产?没有生产,又怎么能满足消费需求,更何来经济增长呢?事实上,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南美、非洲等地方就不如东亚有那么高的储蓄率。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东亚国家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喜欢储蓄,但这种以看不见、因而无法验证的观念作解释,比不上我在这里提出的一个可以验证的解释:南美、非洲等国家的通胀率——常年有两位数字,50%的通胀率都算是低的——普遍比东亚国家高,当然是大大地削弱了人们储蓄的积极性了。 ==========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里长期盛行的是“货币数量论”。费雪和马歇尔先后提出了“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二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这里就只着重介绍费雪方程式:PQ=MV。这等式的左边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的货币价值,可以理解为是货币的需求量,因为P是物价水平(平均每单位物品的价格),而Q是物品的数量,即实体经济中有那么多的物品需要货币去购买(协助交易)。等式的右边反映的是货币的供给量,M是发行到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V是每单位货币的周转次数(货币的流通速度)。 ========== 真正的财富是物品(包括有形的产品与无形的服务),而不是量度这些财富的价值、协助这些财富进行交易的货币! ========== 日本右翼分子在东京鼓动日本人集资购买钓鱼岛。根据科斯定理的第一个版本,说明他们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承认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产权(主权)。 引自第1页
6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