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故事梗概
- 章节名:故事梗概
- 页码:第222页
此书可以看作是李斯的传记,不过作者对个别情节进行了演绎,虽未必符合史实,倒也能自圆其说。尤其是关于成蟜谋反那一部分的扩展,史料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全凭想象,描述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着实让人佩服!书中旁征博引,作者学贯中西,让我高山仰止,大开眼界!下面简短介绍一下本书。 1、李斯原是上蔡一个看守粮仓的公务员,由于对仓鼠和厕鼠的思考,让他发出感慨: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就是说: 鼠在所居,人固择地。 大丈夫于人世间,有两个问题必须问问自己,活着时怎样站着?死去时怎样躺着? 2、为了名垂青史,他辞职去向荀卿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知识宝藏--韩非!李斯学问精进,在分别时,他对卑贱和贫困有如下论述: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其言也悲,其情也痛,其耻也深,其志也烈。韩非也作歌云: 子欲西入秦,吾将东归韩,子勿为秦相,吾不为韩将,子攻兮吾守,兄弟两相伤。千般相见好,莫逢在沙场。二人洒泪分别,李斯西入咸阳。 3、 人,一生要走很多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也许就只在于他们多走对了一两步路,多说对了一两句话,多交对了一两个人而已。 在郑国的帮助下,李斯见到了吕不韦,当上了舍人。李斯也是游说高手: 说人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必先知所说之心,尔后方以吾说当之。他说要做吕不韦的内线,替他在王宫打探消息,吕推荐他做了郎官。李斯冒死晋见嬴政,取得了他的信任,就任长史。 关于李斯冒死晋见嬴政前的心理活动,作者介绍了一招技巧--时间逼定。 时间逼定的技巧,不仅可以用来怂恿别人,更可以拿来激励自己。司汤达的《红与黑》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我年少时曾给我以巨大震撼: 十八岁的于连给自己 定下了一个目标:在晚上十点的钟声响起时,他一定握到德•莱纳夫人的手,并且留下。要成为德•莱纳夫人的情人,这是他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关卡。德•莱纳夫人是市长的妻子,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仅身份勉强算得上高贵,而且格外珍惜自己贞洁的名誉。于连却只不过是在德•莱纳夫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的一个穷小子罢 了。但是于连还是强迫自己接受了这样高难度的任务。他要征服德•莱纳夫人的精神和肉体,更要借此来锤炼自己的灵魂,使其变得更加坚强。 当天晚上的花园里,德•莱纳夫人坐在于连旁边,在德•莱纳夫人的另一边,坐着她的一位朋友,德尔维夫人。 交代完大致的背景, 让我们来直接品味司汤达精彩绝伦的原文。 “ 于连一心想着他要做的事,竟找不出话说。谈话无精打采,了无生气。于连心想:“难道我会像第一次决斗那样发抖和可怜吗?”他看不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太多的猜疑。 这种焦虑真是要命啊,简直无论遭遇什么危险都要好受些。他多少次希望德•莱纳夫人有什么事,不能不回到房里去,离开 花园!于连极力克制自己,说话的声音完全变了;德•莱纳夫人的声音也发颤了,然而于连竟浑然不觉。责任向胆怯发起的战斗太令人痛苦了,除了他自己,什么也引不起他的注意。 古堡的钟已经敲过九点三刻,他还是不敢有所动作。于连对自己的怯懦 感到愤怒,心想:“十点的钟声响过,我就要做我一整天里想在晚上做的事,否则我就回到房间里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 于连太激动了,几乎不能自已。终于,他头顶上的钟敲了十点,这等待和焦灼的时刻总算过去了。钟声,要命的钟声,一记记在他的脑中回荡,使得他心惊肉跳。 就在最后一记钟声余音未了之际,他伸出手,一把握住德•莱纳夫人的手,但是她立刻抽了回去。于连此时不知如何是好,重又把那只手握住。虽然他已昏了头,仍不禁吃了一惊,他握住的那只手冰也似的凉;他使劲地握着,手也战战地抖;德•莱纳夫人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想把手抽回,但那只手还是留下了。 于连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没了,不是他爱德•莱纳夫人,而是一次可怕的折磨终于到头了。” 关于李斯冒死晋见嬴政前的心理活动,作者介绍了一招技巧--时间逼定。 时间逼定的技巧,不仅可以用来怂恿别人,更可以拿来激励自己。司汤达的《红与黑》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节,在我年少时曾给我以巨大震撼: 十八岁的于连给自己 定下了一个目标:在晚上十点的钟声响起时,他一定握到德•莱纳夫人的手,并且留下。要成为德•莱纳夫人的情人,这是他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关卡。德•莱纳夫人是市长的妻子,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仅身份勉强算得上高贵,而且格外珍惜自己贞洁的名誉。于连却只不过是在德•莱纳夫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的一个穷小子罢 了。但是于连还是强迫自己接受了这样高难度的任务。他要征服德•莱纳夫人的精神和肉体,更要借此来锤炼自己的灵魂,使其变得更加坚强。 当天晚上的花园里,德•莱纳夫人坐在于连旁边,在德•莱纳夫人的另一边,坐着她的一位朋友,德尔维夫人。 交代完大致的背景, 让我们来直接品味司汤达精彩绝伦的原文。 “ 于连一心想着他要做的事,竟找不出话说。谈话无精打采,了无生气。于连心想:“难道我会像第一次决斗那样发抖和可怜吗?”他看不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太多的猜疑。 这种焦虑真是要命啊,简直无论遭遇什么危险都要好受些。他多少次希望德•莱纳夫人有什么事,不能不回到房里去,离开 花园!于连极力克制自己,说话的声音完全变了;德•莱纳夫人的声音也发颤了,然而于连竟浑然不觉。责任向胆怯发起的战斗太令人痛苦了,除了他自己,什么也引不起他的注意。 古堡的钟已经敲过九点三刻,他还是不敢有所动作。于连对自己的怯懦 感到愤怒,心想:“十点的钟声响过,我就要做我一整天里想在晚上做的事,否则我就回到房间里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 于连太激动了,几乎不能自已。终于,他头顶上的钟敲了十点,这等待和焦灼的时刻总算过去了。钟声,要命的钟声,一记记在他的脑中回荡,使得他心惊肉跳。 就在最后一记钟声余音未了之际,他伸出手,一把握住德•莱纳夫人的手,但是她立刻抽了回去。于连此时不知如何是好,重又把那只手握住。虽然他已昏了头,仍不禁吃了一惊,他握住的那只手冰也似的凉;他使劲地握着,手也战战地抖;德•莱纳夫人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想把手抽回,但那只手还是留下了。 于连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没了,不是他爱德•莱纳夫人,而是一次可怕的折磨终于到头了。” 4、李斯做长史风生水起,(主要是暗杀收买工作,类似于特务),嬴政也要倚助他来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在他表态之前的心理活动是: 世人皆知:狡兔死,良狗烹;高 鸟尽,良弓藏;而另有一类高明的猎人,却狡兔未死而先烹良狗;高鸟未尽而先藏良弓。以为危险既去,则兔不狡逃,鸟不飞高,趁其无备,举手而可擒也。所以,李斯害怕,嬴政如果还不想开始和嫪毐和吕不韦正面冲突,而只是想麻痹两人,使两人不防备自己,则他在嬴政面前强间两人,正好被嬴政抓个典型。 5:对于和嫪毐的旧交,李斯认为: 感动是懦夫的标志,感动是弱者的专利。真正内心强大之人,能包容一切情绪,却又能不为任何一种情绪所左右。所以他最后还是干掉了“单纯”的嫪毐。 6、成蟜叛乱失败自杀后,宗室在华阳太后处开会。其中有一段关于沉默的描写,非常精妙! 世间的沉默,和深邃的黑 ,也有着斑斓的色彩。 既有“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的虚空弃绝,又有“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的名士做派,有“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的神秘倾向,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家精义,有“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佛门偈陀,又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处世智慧等等。 7、嫪毐远在嬴政行冠礼之日发动叛乱,在典礼上,嬴政展示了传国玉玺,开启了此宝的传奇之旅。 传国玉玺的倒手经过概要如下: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始制。——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06年十月,汉高祖刘邦率军入咸阳,得始皇帝玺。号曰传国玺。——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逼孝元太后取玺,太后怒,以玺投地,其角小缺。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全。——公元23年 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公元191年,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于宫中井内,得传国玺,后为袁术所夺。 袁术死,归曹操。——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称帝,建立魏国,于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冉 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后被东晋趁危诈得。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隋。——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萧后与遗腹子政道 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公元630年,唐朝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 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也有说法认为,此后出现的传国玺已非真品。)——一百六十年之后,公元1096年,即宋哲宗绍圣三年,传国玺为咸阳县民段义掘地得之,归与宋朝。——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再次失踪。——一百六十八年之后,公元1294年, 蒙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京城大都,传国玺忽现出现,被人拿着沿街叫卖(此故事太过荒诞)。御史中丞崔彧命人购得,传国玺归入蒙元。——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传国玺第三次失踪,也是最后一次失踪。朱元璋曾遣徐达深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结果空手而返。— —此后,明清两代多有献玉玺者,然而皆为赝品。真正的传国玺已不知所踪。 8:此时,李斯已身为廷尉,受命主审嫪毐一案。吕不韦因受牵连,被罢相,遣归封国。宗室势大,又因郑国事件,发起了逐客运动。李斯全家也被驱逐,此处介绍了他的妻子: 她本就是忠贞本分的女人,嫌弃乃至离开丈夫的念头,在她身上绝无可能产生,正如誓言中许诺的那样,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兹意译如下: 我愿与君相依守, 无惧祸福贫富, 无惧疾病健康, 只惧爱君不能足。 既为君妇, 此身可死, 此心不绝! 李斯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力挽狂澜,挽救了外客的命运,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9、嬴政偶然读到韩非的著作,一见倾心,发动战争,逼韩国交出韩非。无奈韩非一心为韩国谋划,得罪了秦国大臣,最后被诬陷入狱。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的帝王之术,让帝王心理的阴暗面暴露无遗,嬴政怎能容他存在?!所以杀了韩非,却把《韩非子》定位秦国的施政方略。 10、此后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天下!李斯也当上了丞相,达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此处需要澄清一个误会,嬴政并没有焚书坑儒,而是“焚诗书,坑术士”,至于为何会讹传成今天这样,而无人更正,完全是那些儒生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错就错,愿诸君详察!扶苏劝谏嬴政,却被外放监军,嬴政对他说: 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常相思,便是常相见。嬴政在巡视途中病倒,死在了沙丘,赵高为了保命,篡改遗詔,也把李斯拉下了水。可叹李斯一生忠贞为国,却晩节不保。他的一生,打败了蔡泽、嫪毐,茅焦、吕不韦,甚至韩非也死在他手里,最后他却败给了阉宦赵高。 他不是被赵高击败,而是竟被赵高击溃了。他曾经的勇气,飘散在风中雨里,取而代之的,是日薄西山的深沉暮气。 蒙受了赵高的侮辱和 欺凌,李斯自然并不甘心就此服输,可一想到赵高那鱼死网破的无赖战术,他便没法不怯弱,没法不退缩。当然,关于这点,李斯是拒绝承认的。借口总是天底下最容易找到的东西,李斯同样也找到了替自己开脱的借口:我这是忍辱负重,为了帝国的前途和稳定。这不是没有勇气,相反,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勇气,正如后世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李斯丧失了反击的机会,最终被赵高以腰斩处死,临刑前,他说出了自己最后一句台词: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死亡是一杆秤,用以衡量那些逝去的光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现在李斯脑海的,居然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年轻时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时候,他总是和两个儿子一起, 牵着一只黄狗,出上蔡东门,在野外追逐狡兔。那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将在家乡上蔡终老一生,作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倘若就那样平凡地了却一生,难道就真的比他现在所过的一生要不幸许多吗?这个问题,李斯无法回答。 李斯最终离开了上蔡,走上了一条流血的仕途,达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成为了天下第二人——帝 国的丞相。然而那又如何,今天他的结局,正应验着杜甫的那一句诗: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如果让李斯重新选择一次,他会不会仍然选择从故乡出走?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 李斯死后三天,赵高代替李斯,进位为丞相, 杀死了二世皇帝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位为秦王,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十四个月后,项羽抵达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六十二个月之后,项羽垓下兵败,自刎而死。六十四个月之后,刘邦称帝,天下再次统一。 然而,这些都已和李斯无关。 是的,他曾经缔造了不朽而又速朽的秦帝国,而在他身后,中国的历史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未能逃脱他和嬴政制定的格局。可是现在,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他也不想再去关心,他将永远沉睡于幽冥的地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