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公众的心态和认识上的误区
- 章节名:公众的心态和认识上的误区
- 页码:第1页
中国公众对待慈善捐赠的认识正在向现代意识转变中,目前还存在某些习惯性的误区。 一、均贫富的观念 由于当前贫富差距严重,公众往往把富人的公益捐赠视为均贫富的手段,因此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例如简单地以某些“排行榜”公布的富人“身价”与其公开的捐赠数额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据此做出道德判断,施加压力。这是对公益事业功能的误解。 二、多注意捐赠的来源,而少关注善款的去处和效果 这与以上的观念相关联,也与上述许多捐赠者多青睐短期立竿见影的项目的心态互为因果。媒体的偏好更是如此,由此而来的弊病是重表面、不重实质,一些长远的而意义更重大的项目难以得到支持。 三、从纯道德的观点来看待公益事业,把它看作一种类似宗教的“行善” 许多人认为既然是“行善”,那么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是志愿者,应该不领报酬或领取最低生活费。殊不知,既然现代公益事业是一种专业,从业人员也是一种专业人才,或至少是一种职业。否则公益组织只能成为业余人员的义务劳动场所,这是难以为继的。实际上,在很多国家,包括公益基金会在内的各种NGO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在那里的工作人员也应与社会其他机构一样,按能力论报酬。每一个组织都应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经费,否则,公益组织不可能提升管理水平。这点,许多捐赠者和公众都缺乏理解。另一方面,某些公益组织以募得的善款给自己的员工发放不合理的高薪,或与政府官员一样享受高额福利,当然是不足取的。 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慈善理念和慈善事业源远流长,并不一定是基督教传统所专有。民间社团也曾经相当发达。就现代意义的公益事业而言,民国时期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并出现了不少知名的企业家兼慈善家,他们所作所为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扶贫济困而属于“授人以渔”性质(例如办职业教育等),有些还起到推动社会改良的作用。这一传统因社会大变动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中断,重新发展起来距今只有二十年,已经成绩可观,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朝野共识,说明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最大的动力。 最近体制上的阻力也在逐步改进。例如以李连杰的“壹基金”脱离红十字会在深圳直接在民政局注册为突破,现在政府已经出台对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一些民间社团取消双重管理规定。这是一大进步,尽管具体落实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广东省,特别是深圳,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希望在推动中国现代公益事业方面也能大胆突破,起带头作用。
喵呜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关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几个问题
承蒙盛情邀请,本人因日程冲突,不能与会,以此作为书面发言,聊以塞责。 今年三联书店出了拙...
-
第1页 全社会的“捐赠文化”有待形成
一、暴发户心态妨碍形成“捐赠文化” 美国第一代大富豪如卡耐基、洛克菲勒等暴发为巨富之后,...
-
第1页 公众的心态和认识上的误区
-
第1页 对外关系的理论:国际主义?民族主义?
现在我国主流媒体的宣传以及整个社会思潮,似乎民族主义倾向非常强烈。但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