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译者序言
- 章节名:译者序言
- 页码:第8页
……他并不是发现过去所作的实测和调查,资料分析和逻辑的阐述有什么缺失或错误的地方,但他发现那些成果,只能表达“地方”的“客观的地理知识”部分,而不是“地方性质”的全部。山麓原的地形学景观是少变的,但对在其上居住的印第安原住民、移入定居的白种人或黑种人、过路的大货车司机或旅游者、地形学家或人文地理学家言,明显地就有不相同的“意义”,无可否定的,这些不同的意义,都是依附着这一独特的“山麓原”而产生的“地理特性”,也是实证的地理知识,只不过它和传统的客观的地理知识不一样,而是存在于与这地理区相关的“人”的心灵体系内之“主观的地理知识”。换言之,每一地方的地理知识都包括两大类,即“客观的地理知识”及“主观的地理知识”。 P6 ……但地理感为人的“理性的感性行为”,地理感是人透过其感官机能而对环境的认觉和产生经验,继续依据经验的概念对环境产生评价功能,最终依据所评定的价值观去回应环境,整个地理感的流程存在于“人与环境在时空架构中互动的关系”里,因此,地理感虽因“人”之具有评价选择机能而对环境有不必相同的“感的回应”,但任何回应都是有理性意义的,地理感的感为“sense”,由识觉环境的感官(sensory organs)对环境产生价值意义,都是实在的和有地理学的意义…… “空间和地方”为地理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任何地理区都有“空间性及地方性”,传统地理学者搜索“地理区的客观的自然或人文地理资料”,说明地理区的客观的空间性和地方性。同理的,人本主义地理学者应搜集“人对地理区的地理感资料”,以说明地理区的主观的空间感及地方感,而问题就出于这些地理感的资料方面,地理感的资料存在于人的心灵之内,只有各个人的自省而心知肚明,不像客观的地理资料般显而易见,这使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比较困难。然而,所谓比较困难亦仅止于比较不直接运用地理区的资料而已,因为藏于人的心灵深处的地理感,都是他对环境经验所演化成的价值观,这价值观终必以行为表达在生活环境之中,因为人绝不可能完全与实在的时空环境脱离关系也,而人本主义地理学者便可藉着“人对环境的价值回应行为所表达的资料而透视人的地理感”,从而阐说地理区的主观的空间感和地方感。而译者特别称这种人本行为为“地理性的回归”。在绪言中,段先生特别强调“经验”是本书的机制,由经验的研究而透视出空间感和地方感。…… P8 段先生以“体会实际环境的心情和行为”,去发掘作为人本主义地理学者之地理感的“灵感”,再由地理感而完全认知“环境的客观及主观地理知识”……P10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体系内的新范畴,与传统地理学相对应而有互补作用,就由于其为全新,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皆与传统地理学不同,如何去认识新知,最基本条件不是“被认知的对象是什么”,而是“能知的我们自己持着什么态度”,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功能就是提醒“人对环境的主体警觉性”…… 引自 译者序言
85人阅读
rachel718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页 绪言
“空间”和“地方”是日常经验中熟悉的字汇。我们都活在于空间中。……“地方”是安全的,而...
-
第8页 译者序言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