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renard dit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读过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 页码:第1页 2015-12-08 08:25:26
以上是《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计篇》的内容,概括说就是“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五事七计”,是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得到“七计”,七个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胜了才打,没有胜算就不打,就韬光养晦,继续准备。准备什么?还是准备“五事七计”,把自己那七个方面的分数打上去。 所以这“五事七计”才是兵法的根本。赢了再打,庙算算赢了,再兴师动众,到战场上去见个分晓。 上了战场,“兵者,诡道也”,才开始阴谋诡计的发挥,“多方以误之”,想办法引对方失误,这就有“十二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有三个地方被人误读最多的,一是《计篇》,前面说了,“计”是计算衡量,不是奇谋巧计,不是诡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问题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都想贪巧求速,奇袭得胜,实际上孙子的“以奇胜”、出奇制胜,虽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但这是分战法的排兵布阵,不是讲奇袭。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引自第1页
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