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章节名: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页码:第1页
一、现实背景 在信息革命的发展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场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它可能改变的东西与一些最为基础的因素相关,包括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会因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变化而变得跟以往有所不同。其中的核心在于:如果说19世纪见证了货物传送的成本下降,20世纪见证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下降,那么21世纪将要见证的是,思想和信息的传递成本会急剧下降。 “氧气”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未来的信息网络会像空气一样,人们不可须臾或缺,与此同时,却又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一隐喻为我们预示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信息传递成本低到几乎为零的世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连上网络,距离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包含3个层面:个人化的内容、个人化的体验和个人化的服务。内容生产、传布盒使用(asess)的工具现已被交到个人手中,信息权力被大大分散了(一种极端的观念甚至宣称“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结果是改造了互联网、影响了政治、动摇了新闻业,并使难以数计的普通人有了发言权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肯定是一把双刃剑,在最坏的时候,它产生的是喋喋不休的妄语累积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经营了一种良好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氛围和环境。人们对这些传播方式的是与非尚在争论不休,但无可怀疑的是,越来越多的政治话语(political discourse)将以新的传播方式出现。这意味着一种更加个人化、两极化和充满争议性的对话,公共事务和繁复的私人意见在紧张的、快速流动的媒体中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 本书的研究范围特别集中于网络空间的私域和公域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新的传播手段把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流动于各种媒体之中的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在此情况下“公众”失去了原有的实体性的意义变得非实体化和无形化。新的公众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没有空间位置。构建它的社会的多样化空间中发生的公众谈话,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声音参与进来。借用沃尔特·李普曼1927年在著作中《幻象公众》的说法,公众现在成了一种“幻象”。 本书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变化和政治辩驳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我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如此共有媒体,即是指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本书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治理,谁受益?这些政治的经典问题在电控空间(cyberspace)里和在传统的自然空间里―样重要。 本书希望指出,与其说公与私是完全对立的,比如说在不同的利益和行动者的推动下,两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为了给“幻想化”的公众注入新的生命力,滋养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共空间,为了让普通人拥有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穿越和重新划定公与私、政治与社会的界限。
如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1页 空间 文化
空间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一部《网络社会的崛起》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