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1
- 章节名:1
- 页码:第1页 2016-01-09 21:39:04
从小就想完完整整地读一次《孙子兵法》,可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却一次也没有落实过。我小时候买过一本《孙子兵法》小册子,其中只有原文和注解,连译文也没有,对于仍是小孩子的我来说,读之难以理解,整个过程就变得索然无味,也就没读几页。上研究生了时间多了,想读书,买了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此书又厚又大,让我每每想读确都望而却步。直到遇到了这本《华杉讲解《孙子兵法》》,读了几页便不能释手,便第一次完完整整地读下了《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这只能算作其中万千精华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国与国的争斗中,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永远是下下之策,因为战争劳民伤财,古时候打一次大仗对国家和人民的损耗远超过现代战争,持续的征战可轻易把一个强盛的国家拖垮。所以,欲胜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要首先考虑从政策和外交上击败对手,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动兵。而对于用兵,孙子又说了,不是一件想打就可以打的事,首先得看“五事七计”,这“五事七计”就是分析这场仗如果打的话,我们的胜算几何?孙子是一个不轻易打仗的人,史书上也并没有留下孙子百战百胜的战例,孙子认为,打仗,只打必胜之仗,就是经各方面权衡,此仗必胜无疑,然后才去打。这一观点,我以前并不了解,我觉得这天底下哪里有必胜之仗呢,古时候那么多著名战例,将领用兵如神,大部分都是势均力敌,更有不少以弱胜强的战例,孙子这样说,是不是过于保守呢?然而,经过阅读之后我才发现,孙子的观点才是大智慧。一名将领带兵打仗,正常情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速胜,而是要在最大程度保全自己的情况下获胜。如果一味进攻,就算胜了,也可能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我们在史书上读到的一些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他们为什么会著名,因为这样的战例很少,是难以复制的。在书中的解读中,提到了飞将军李广,李广是汉朝名将,威望很高,和战士们称兄道弟,打了很多胜仗,属于传奇人物,但后人想要模仿他的作战方式却是很难,因为模仿他的人不是李广,就很难到达他的效果,而“李广难封”,李广最后也没有好的结局。而作为对比,跟李广同时期的另一名将领,名气较小,他带兵军纪很严,不轻易用兵,但只要用兵,都是胜多败少,最后官拜大将军,在军中地位远胜李广。作为皇帝,为什么要用不知名的一个人而不用李广呢,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原因,也因为把兵交给另一个人更靠谱,战争不是过家家,要有把握之后再战才能百战不殆。 这里边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出战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忍耐,在等待时积极练兵,积极备战,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们对这句话的使用往往是侧重于后半句,然而前半句才是基础,没有千日的养兵练兵,要用兵时兵从何来?然而养兵练兵却是最乏味也看不到功劳的事,人往往急功近利,因而此事最难。忍耐就是不出手,不出手也可以被理解为不作为,作为一名将领,不作为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会让人深陷焦虑中,我虽没打过仗,但这种焦虑却也是深有体会的。要能做到处变不惊,静待时机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这也是为将者的必修课。 另外,本书在对《孙子兵法》的讲解中引入了一些辩证思考,即如何避免纸上用兵。兵法是一样的兵法,然而除了兵法,任何两次战争都不会完全一样,这就引发了一些困惑:我知道兵法,对手也知道兵法,我怎么知道对手到底是“声东击西”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声东击东”能?这就却要为将者要尽可能地多掌握战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进行判断,切不可死套兵法,酿成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很多,不能一一写完,而且我觉得很多智慧我并没有完全消化,个别部分还需要精读,以后准备找另一些解读本来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