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页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 章节名: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 页码:第116页
这位朋友,尽管做不到深入研究,却积累了这么多的笔名,提供了材料,可供后人参考。也恰如孙殿起编纂的《贩书偶记》一样,其积累素材的业务功不可没,还是值得肯定的。 引自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陈梦熊先生这一章不点名提到的所谓“笔名大王”自然就是《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的编纂者陈玉堂。 其实从我摘录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陈梦熊先生对这位本家的研究可以说是瞧不太上的。实际上,在这一章节里,他对陈玉堂的攻击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猛。P113
在旧社会,旧书业是属于废旧货行业中的一支。它的利润和收益是很难预测的。如果从收破烂处购进,完好的旧书报刊都作废纸论斤收入,然而分类成套的书报杂志卖出,其利润是十分惊人的,所以有“黑吃黑”之说。我遇上的这位“笔名大王”,起初就是专做这种行当的人。 引自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这种春秋笔法,是不是太明显了啊! 后来又说陈玉堂的笔名卡片,源自上海旧书店组织油印的《笔名索引》,还参考了很多其他人写作的笔名录一类的文章。意思不过是拾人牙慧,没有什么原创性。又说他是靠着和上海社科院院长黄逸峰的关系(黄在文革中受到长期审查,陈因长女与黄的女儿相识,故给予黄种种照顾),调入社科院图书馆。P115
岂知他入图书馆后,不愿按规定每日上班,而要求按科研人员办法,每周上班两天,以便在家研究笔名。这样与馆方领导产生矛盾吗,也不安心于馆内工作。善于钻营的他,又与以前因买书而相识的当时文学所负责人攀上关系,要求转入文学所搞科研。负责人员同意了,但院的相关部门不同意,只好改用商借工作名义,便使他在文学所站住了脚。 引自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善于钻营”这种定语都给按上了。 又说陈玉堂找记者写报道宣传自己。有慕名而来的研究者找他探讨问题
交谈结果,问题无法解决,使来访者产生厌恶情绪,事后对我所同事说,倒足了胃口,今后再也不上门了。 引自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陈梦熊1979年调入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之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这种专业人士对陈玉堂这位半路插进来的野路子同事有所不屑,也属人之常情,但抨击火力之猛,还是出乎我的想象啊。不过毕竟是同事,想来所言必有所据,总不见得是凭空污蔑吧。
126人阅读
RM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79页 上海书肆回忆录
1967年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先生,请上海古籍书店派人去造纸厂,从废纸中抢救可用的图书。
-
第97页 上海书林梦忆录
购书者之好尚,常因时变易。光复以前之藏书家,大抵以《四库简明目录》及《书目答问》为主,...
-
第116页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遇上了“笔名大王”
-
第112页 我淘旧书的经历和故事·上海市旧书店的分布
在“文革”前,上海旧书店在总店的二楼设有内部供应处,要凭介绍信才能入内选购。由于我已是...
-
第136页 民国杭州旧书业
著名学者马一浮,曾不无感慨地为朱遂翔《抱经堂藏书图》提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世上应无...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