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本 价值观
momo
在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 章节名:下半本 价值观
第十章 死亡的坏处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不考虑分离的坏处和对于生者的坏处) 坏处分为本质的、结果上的、相对的三种,根据剥夺解释理论,死亡的坏处在于相对地剥夺生活中本应得到的美好事物 1.伊壁鸠鲁 a.①死亡的坏处从时间上不可考,②所有事实都从时间上可考→③死亡没有坏处 ②不可靠 b.①只有你存在,事物才会对你坏处,②你死后不存在→③死亡没有坏处 ①可反驳,作为存在性必要条件不解释为激进的“你和那个事物同时存在”,而解释为稳健的“你在某时存在过)” 2.卢克莱修 ①出生前的永恒不存在没有坏处,②出生前、死亡后都是永恒不存在→③死亡后的永恒不存在没有坏处 ②不可靠,出生前、死亡后的永恒不存在是不同的,我们更在乎未来而非过去,剥夺而非“或得”
第十一章 永生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问题1:死亡的坏处(剥夺解释理论)是否表示永生是好事? 需要本可以拥有的生命总体上是美好的 问题2:我们该如何面对永生?活得越长就会越好吗? 过长的生命可能会像填鸭式地吃巧克力,带来无聊;若进行渐进的失忆或彻底的人格改造,我就已经不是“我”(见第六章)
第十二章 生命的价值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美好分为实用性的(实用价值)、本质性的(内在价值)。 1.中性容器理论:活着的价值取决于生命这一容器内的价值总和 (版本之一的享乐主义错把内在感知的满足当做唯一) 2.有价容器理论:活着本身具有价值,分为保守的(活着具有一定的、可以被超越的价值)和理想的(活着具有无限的、无法被超越的价值)
第十三章 死亡的其他特征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必然性、普遍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无所不在;生而后有死
第十四章 面对死亡而活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1.事实影响行为的方式分为直接改变和提供理由从而间接改变。思考死亡在这两方面都会影响我们,我们应该思考死亡,也应该注意是特定的时间场合。 2.恐惧成为恰当情绪需要三个条件:恐惧对象不好,发生几率不可忽视、不确定性,并且应当适度,故恐惧死亡是不合理的。愤怒亦然,需要感到愤怒的对象不好,还需要两个附加条件:指向施事者,施事者错待或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悲伤亦然。 3.相对于我们众多的、复杂困难的目标,我们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在选择、执行目标时小心谨慎。 4.考虑到生命是美好的,应该充分利用,有三种对策:价值小而容易达成的目标,价值大而不易达成的目标,组合目标。应注意生命质量最重要,数量也重要。 若认为生命不是美好的,死亡不是坏事,不存在自我,也不存在消亡,则不需进行以上讨论。
第十五章 自杀 引自 下半本 价值观 1.自杀的理性问题:某些情况下合理 2.自杀的道德问题:某些情况下合理。自杀并不是违背上帝旨意,生命也并不是需要偿还恩情的赐予物。 3.他人的自杀要考虑同意原则:自愿、知道(可能的)后果、心智正常、理性,有充分的理由收授意别人。
mom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半本 形而上学
第二章 二元论和物理主义 问题1:我的本质?人的本质? 问题2:存活(survive)的本质? 问题...
-
下半本 价值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