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全文脉络
- 章节名:全文脉络
- 页码:第1页
全文脉络: 译者前言 (这位译者对全书的梳理做的忒好了!所以下面我会借用一些他的语句,添置到自己的全文脉络。) 作者前言 想了解或考问社会学的人,是这本书的预设读者。这本书邀请读者去神游一个精神世界——社会学。因而,这本书里所谈到的理论,大致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而这些经典著作对社会学发展,就像传统一样重要。 当然,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因为本书平等的口吻所迷惑,认为社会学好像就这么简单,读了这本书好像就可以做独立研究似的。社会学是一种“王者游戏”,那种连多米诺骨牌都不会玩的人,不可能应邀参加国际象棋的争霸赛(想要提高自己水平,可以参考:社会学入门导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249018/)。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以严谨的治学方式去理解社会,社会学家对人的所作所为感兴趣,而且兴趣非常强烈、永无止境。社会学家注意的焦点,不是人所作所为的终极意义,而是行为本身。因而,社会学家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人如何互动?”“他们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在机构里是如何被组织的?”“推动人和机构前进的集体观念是什么?” 社会学家在寻求具体的答案时,当然不得不对付其他学科的问题例如政治、经济,但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和其他科学家迥然有别——社会学家的工作场所是整个世界。在大多数时候,社会学家活动的领域是他熟悉的领域,而且是社会上多数人熟悉的领域。这不是发现全然陌生的东西,而是发现他熟悉的东西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因而我们可以说,社会学的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透过社会学,我们将会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非常熟悉的世界。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如果思考“社会”一词的含义,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就显现出来了。“社会”一词指明了社会学的实质。当社会学家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它指的是互动的、相互关系的和你来我往的性质。根据马克斯 韦伯对“社会的”定义:人们的行为以彼此的关系来定向。由这种相互定向产生的由意义、企盼和行为举止构成的网络,就是社会分析的对象。 不过,上述区分还不足以显示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我们需要将社会学和其他关注人类行为的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比较,或许可以更加显示其独特性。与经济学相比,社会学所研究的是人的一切活动,但并非这些活动的一切侧面都能够构成他的题材。社会互动并非人们的互动某一个特别的部类,而是所有互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律师相比,虽然律师研究的范围包括几乎任何人类活动,但和社会学不一样,后者不从法律和先例中演绎出来,后者的探索可以说是原初的、底层性质的,因而社会学家提问的时候总有一个预设:提问者有兴趣透过平常被接受的或法定的人类行为的目标去察看更深层次的意义。社会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它有一部分潜藏在各种表面之下,而社会学的视角有一个“看穿”社会结构外表的机制。 透过社区生活的政治组织、新教会的“管理体制“、工厂工人间的关系、男女婚姻的过程一系列例子,我们会发现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未必是所谓的”社会问题“。社会学的问题不是社会问题,不是权威部门认为”出错“的事情,相反,社会学问题首先是整个系统如何运作、有何预设、靠什么结合为一体的问题。 因之,社会学具有揭露真相的母题,就是穿透言词的烟幕,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而且常常会使人不愉快的行为动机。有了这样的视角,社会学就会对现实有种不敬的态度,它不仅能看穿对现状的幻灭感,而且看穿了对未来的虚幻的期待。这种不敬的态度,将会让你从原来的生活抽离开来,让你获得一种潜意识:自己的文化,包括基本的价值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相对性。 就这样,社会学将会赋予你一种世界意识:无论你多么依恋自己的城市,你都会在思想旅程中周游世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动脑筋思考,即使你的身体和情感不一定轻松自如,至少在心里会感到宾至如归。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在上一章里我们尝试证明,在以“选择”为特征的文化情景中。社会学意识就可能兴起;在所谓的“选择”,是在不同甚至矛盾的意义体系之间进行抉择的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们将要尝试描绘社会学在观察人类生存的视角方面的一些关键特征。不过,进入主要论题之前,我们要驻足片刻去审视“选择”的现象,我们将略微偏离大道探访小路,看看这一现象对个人理解自己的人生阅历有何重大意义。这一章补记可能会进一步澄清:社会学意识不仅是迷人的历史幽灵,可以让你从中受益;它还是一种对生存的选择。你可以借此整理人生阅历,并使之井井有条、富有意义。 我们都在玩弄永恒的消遣,都在重写历史,修正自己的命运。我们意识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信仰,并为此感到惊恐万分。这种经历就是所谓的“选择”(颇像人面对无数镜子时的感受,每一次潜在的改变都是镜中映像的变化),它必然导致晕头转向的感觉,在人生无数相互交叠的视眼里,人们必然会患上形而上的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症。 社会学不是这种恐惧症的特效药,不过对于在世界观相互竞争的丛莽中觅路的人而言,社会学家能够提供简易实用的洞见。这个洞见是:相互竞争的世界观全都根植于社会。略微变换一下方式就可以说,每一种世界观都是一种密谋。密谋者构建着一种社会情景,使他那种世界观成为此情此景中理所当然的世界观。身处其中的人越来越容易分享其中的基本预设。换句话说,当我们从一种社会情景进入到另一种社会情景时,我们的世界观会发生变化。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或罕见的天才能够用独自一人栖居在一个意义世界里。我们大多数认为你都从他人处获取意义,并要求他人给予忠实的支持,以便使自己周围的一切意义都令人信服。 社会学意识的参考框架使人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去感受自己的经历:人的生活阅历是在若干具体的社会环境里流动的,所有的社会环境都附带着具体的意义体系。这样的社会意识当然不能够解决何为真理的问题,但它使我们不那么容易掉进人生旅途中遭遇的每一个传教团设置的陷阱。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译者前言) 这章介绍“社会决定论”的观点: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迪尔凯姆曾说:社会外在于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物”,从内到外都给人定位,界定人的角色和身份,决定人的命运。在社会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人是被动而无助的。 这一章有五个主题:“自我”的社会定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分层、社会情景和制度。 人的社会定位使人处于被动的地位。本章列举的社会控制的机制有:暴力、初级群体、社群、机构、职业系统和个人生活圈子。暴力作为控制机制不言自明,毋庸赘言。社会控制机制犹如一张罗网,谁也逃不掉;又好比是一个个同心圆,谁也无法突破重重封锁;亦好比是重重大山,压得人难以动弹。初级群体的控制机制包括规劝、嘲讽、议论、羞辱和放逐;社群的控制机制包括道德、风俗和礼节;机构的控制机制包括“辅导”“指导”和“治疗”;职业系统的控制机制包括升迁、开除和经济惩罚;私人生活圈子的控制机制包括非难、威信扫地、讥讽和鄙视。 本章的第三个主题是社会分层,伯格提及的社会分层有阶级体系、种族体制、种族制度,这是读者很熟悉的领域。 本章的第四个主题是社会情景。在人与社会情景的关系中,人是比较被动的。这个术语是芝加哥学派的主将威廉 托马斯提出的。有关社会情景对人的压力,伯格以婚恋和人生仪式为例加以说明。 本章的第五个主题是制度。“制度”是德国社会学家阿诺德 盖伦提出的。伯格说:“制度是一套特色鲜明的社会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阶级、婚姻、有组织的宗教构成了社会制度⋯制度是一种调控机制,像本能引导动物行为一样疏导人的行为。换句话说,制度提供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人的行为模式化,被迫沿着令社会满意的渠道前进。 总之,社会是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社会不仅仅能影响外界的事物,更能深入到人的内心;社会不仅控制我们的外在行为,而且塑造着我们的身份、思想和情感。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我们来到人世之前,禁锢我们的围墙就已修好了,但却由我们自己来重建。 在这章中,作者介绍了三个理论来为什么人能承受社会对他的种种塑造: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群体理论。角色理论认为,人的身份是被动接受的,不是主动选择的,这就能解释人的”囚徒“和”木偶“困境;知识社会学认为,人的世界观由社会决定;参照群体理论是知识社会学和角色理论的桥梁,是上述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一个相对简单的连接点,这种理论认为,你挑选与之打交道的人时,你就挑选了一个要生活与其中的世界——你选择游戏伙伴时就选择了自己的神祗。 透过上面的理论,我们能发现,社会对人的塑造不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内心中的。并不是监狱禁锢了我们,而是监狱在禁锢我们之后,我们再重建了监狱。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上述两章讲的社会决定论,势必会让一些人感到惶恐,难道人就没有一点自由了吗? 自由是不可能通过经验手段验证的。在社会科学的框架里,你面对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预设了的先验条件:人的世界是一个因果关系封闭的系统。如果不是这样,你的方法就不是科学方法。自由是一种特殊的原因,所以它预先就被排除在这系统之外了。 为了让人在困窘的生活境地抹上一丝亮色,下面有两个思路应对这种困境。第一,尝试证明内外部控制机制或许并不像它们看起来的那样不会出错;第二,我们将步出狭窄的科学参考框架并假定自由的真实性,然后我们就从这个假设的有利角度来考察,社会模式像什么样子。 对于第一点,我们需要认识到如果控制机制不会出错,社会变革就不会发生。然而,事实是,社会变革在历史的进程中从未间断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一个悖论:社会界定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当我们用“社会合作、共谋”的观点看社会,而不是用被社会压制和制造的观点看社会,社会看上去就很脆弱。 对于第二点,社会学家向哲学家学习。伯格指出的逃生隧道是:变革、超然和巧妙利用。 在本章结尾,伯格用两面神的比方说明社会生存既自由又不自由的悖论。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社会学视角并不有助于我们形成登高望远的观点,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对一般文化对社会现实的解释进行去魅。 关于社会问题的澄明见识,尤其有助于获得控制权,而只有理解游戏规则的人才能欺骗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学,每一位社会学家都是潜在的破坏者或骗子,都可能是想象中的助纣为虐者。不过,就像马基雅弗利主义也好,政治也好,社会也好,只不过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本身在伦理上是中性的。 社会学是中性的看待社会的方式,但社会学能够使人在养成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受到一定的教化。”社会界定人,人反过来界定社会“,这个社会学悖论从根本上触及了人的境遇,必然带有伦理意义。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学本身并不会导致人道主义,然而社会学的认识可以成为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感知是现代独有的,有独特的怜悯之心,可以成为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为什么? 因为社会学的知识使人产生相当程度的清醒意识,能够认识到社会规则具有游戏性质。除非游戏规则能保护活生生的人,除非游戏规则培育真正的人的价值,否则你就会拒绝认真对待游戏规则。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从一开始,社会学就自认为是一门科学。本书开篇不久就探讨了这种自我理解的方法论后果。在本书结尾时,我们关注的不是方法论,而是社会学这一学科里隐含的人文意义。在前面几章里,我们试图描述社会学视野何以有助于洞悉人的社会存在问题。在上一章”补记“里,我们简略地考问了这种视野中潜隐的道德命题。在这一章里,我们再次审视作为一门学问的社会学。 我们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明开化的心灵必须要接触社会学,这是心灵文明开化的一部分内容,因为社会学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很合时宜的批判性思想形式。在这样的思想追求里,有些人未必能够发现他们想找的守护神;然而通过这样的接触,即使这些人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死守偏见了;对他人的承诺,他们可能会怀抱一点儿怀疑的态度,在社会的旅程中,他们可能会多一点怜悯之心。 社会科学因而是人文学科,因为它让人从木偶戏中走出,让人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们的那一套”木偶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