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页
- 页码:第79页
我们还是先给情节下个定义吧。我们已经给故事下过了定义:对一系列按时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情节同样是对桩桩事件的一种叙述,不过重点放在了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了。时间的顺序仍然保留,可是已经被因果关系盖了过去。我们还可以说:“王后死了,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之死死于心碎。”这非但是个情节,里面还加了个谜团,这种形式就具有了高度发展的潜能。它暂时将时序悬置一旁,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跟故事拉开了最大的距离。对于王后的死,我们听的若是个故事,就会问:“然后呢?”如果这是个情节,我们会问:“为什么?”这就是小说这两个侧面最根本的不同之所在。你不能给哈欠连天的穴居人或是苏丹暴君讲什么情节,对他们当今的子孙——电影观众同样也不成。要想吸引他们不至于睡着,只能依靠“然后如何,后来怎样”,他们有的只是好奇。可情节却要有脑子有记性才欣赏得了。 先说有脑子。有脑子的读者不像那些一味好奇的读者,只会用眼睛扫过那些新鲜事儿,而是用脑子一件件把它们捡起来。他从两个方面来看它:孤立地看,再将它与前面读到的其他事实联系起来看。他或许并没有弄懂它,可他并不期望所有的事件都能一目了然。一部结构高度严密的小说(如《利己主义者》),其中描写的事件往往必然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理想的观察者绝不会妄想瞬间将它们一览无余,他知道要等到最后,等他登高望远时才能总揽全局,理清所有的脉络。这种意外或者说神秘的因素——经常被粗率地称为侦探因素——在情节中意义重大。它的出现会造成时间顺序的暂时悬置或者说延宕;一个谜团就是一个时间上的空洞,它有时突然出现,比如“王后因何而死?”的情况,有时则通过犹抱琵琶的姿态和含混其辞的话语展现,相应地也就更为微妙,其真正的含义只有留待下文方能大白。谜团对情节而言必不可少,而没有脑子则无法欣赏其中的奥妙。对于一味好奇的读者来说,它不过是另一个“后事如何”;若想欣赏其奥妙,读者必须分出一半心思琢磨推敲,不能一味被小说裹挟着随波逐流。 这也就自然带出了我们要求的第二种素质:有记性。 有记性和有脑子本就密切相关,因为除非我们有记性,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具备理解的能力。如果等到王后死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还有一个国王的存在,我们也就永远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害死了王后。情节的编制者期望我们要长记性,我们则期望他有始有终,有伏线就必有照应。论说情节中的每个动作每个字眼都应该起到一定作用;情节应该是简约、紧凑的;就算是一个复杂的情节,它也应该像个活的有机体,不能有一点死相。情节可繁可简可难可易,可以而且应该包含谜团,但不该产生误导。而且当情节展开之际,情节之上应该始终盘旋着读者的记忆(记忆是心智中昏黄的光晕,而智慧则是耀眼的高歌猛进的锋刃),而且这记忆还将不断重新组合、再三思量,发见新的线索,发见新的因果链条,最终的感觉(如果这是个精巧的情节的话)将不会只是线索或因果链的杂陈,而应是一种在美学意义上紧凑简洁的整体,这种结果本来可以由小说家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只不过如果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就一点都不美了。我们在其间邂逅了美——这还是自打我们开始考察小说以来的头一次:对于这种美,小说家绝不该孜孜以求,但只有成就了此种美他才算真正成功了。稍后我再专程将美送至她应该停驻的地方,眼下只需将她当作一个完美情节的一部分接受即可。她对自己竟然待在这里略显惊讶,不过美是应该看起来略显惊讶的;这种情感最适合她的脸庞,波提切利就深谙此中三味,你只看他如何描绘美神自海浪间升起,和风习习花团锦簇,那就是了。一个丝毫不显惊讶之色的美人,一个以自己的美为理所当然的美人,就显得太过做作,像是歌剧女伶了。
judetheobscur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89页 五 情节
在情节跟人物进行的这场蚀本的战斗中,情节经常也会卑怯地暗施冷箭作为报复。几乎所有小说在...
-
第87页
福斯特论哈代 有时情节的取胜未免过于完满。在每次转折关头,人物的个性都不得不暂时悬置,要...
-
第79页
-
第74页 四 人物(下)
批评家总是比读者更爱挑剔。他们急于为小说确立显赫的高位,未免就过于热心地为小说寻找只为...
-
第68页
简•奥斯丁的人物每次出场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新鲜的乐趣,而狄更斯的人物给我们的乐趣却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