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 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 章节名: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 页码:第10页
沈从文的“归队”,并不完全出于外在的压力,也不完全被动。我们首先注意到,沈从文是一个具有极强的承担意识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这是沈从文一切思想与行为选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观察、研究他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 他是不能想象自己永远被游离于社会、人群之外的,他觉得这样的游离状态,是“极离奇”的:“那么爱这个国家,爱熟与不熟的人,爱事业,爱知识,爱一切抽象原则,爱真理,爱年青一代,毫不自私的工作了那么久,怎么会在这个时代过程中,竟把脑子毁去?把和社会应有关系与自己应有地位毁去?” 对沈从文来说,这些“爱”,这些“关系”,这些“地位”,都是一种责任;不管外在力量怎样拒斥、孤立,他依然要“归队”,回到时代、历史潮流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公民的职责,即使社会不给他机会,他也要“等待”。他在从自毁的迷误中清醒过来以后说:“我明白了‘等待’二字具有什么意义”,“等待”成了他此后主要的生命词。
71人阅读
> 我来回应
豫宛—劉英團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页 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沈从文想起自己一生都是“完全游离于生活之外,作为一个旁观者”,这难道就是一种宿命?他觉...
-
第10页 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
第37页 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在沈从文看来,“文学在某一方面能做到的,比帝王或政治家所起到的好作用有时还更普遍、持久...
-
第70页 1949:废名“上书”
谁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代表?废名在“上书”里,也有明确的回答:“代表中国文化的是...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