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序三(春妮作序)
SleepySleepyS
读过 清思集
- 章节名:序三(春妮作序)
- 页码:第6页
序三 文|春妮(著名主持人) 我是古董、艺术的“门外汉”,然而,将这本《清思集》捧在手上,几天下来就看完了,青铜器、陶瓷、古玉、现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描写并不难懂,作者由浅入深,分析的有理有据。 我常常逛书店,这类涵盖古今艺术类别的书籍很少看到,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畅销书总和成功学、经济管理有关,哲学思想的偶尔见到一些好书,但艺术门类的很少出现在畅销书的行列。读《清思集》,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常将艺术和人生摆在一起思考,人人都想有一个诗意的“艺术人生”,谁知这二者的关系并没有想像中那么亲近。 文中提及木心,让我想起说过的话“文集是一栋房子,序言是扇门”,我一边看婉京的访谈文章,一边想如何才能打开这道夹在艺术与人之间的门。陈丹青在此书收录的对谈中提及读者与木心之间的鸿沟,我认为这是由时代造成,同时也是交流造成的。人与人,正是因为产生了想了解彼此的欲望,才有了进一步的交流。 现当代艺术部分,提到了荒木经惟、李禹焕等日韩知名的国际艺术家,访谈中收入了希客、小汉斯等国际策展人的中文采访。这些人在很早以前已经蜚声海外,他们是欧美重要博物馆的常客,可放在中国就相对不那么知名。我对当代艺术了解不多,只是喜欢逛博物馆,尚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普及教育上存在的“时差”,“时差”作用下造成了“鸿沟”。 对于此类“鸿沟”,交流将成为核心的解决办法。文化向来没有优劣、高低、好坏之分,在面对文化输出、冲击和碰撞的时候,怀揣一颗包容的心更显得重要。将西方文化引入的同时,不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相呼应的地方,寻找独特性的一面。 《清思集》有一个有趣的出发点,在于它呈现“矛盾”的方式。东方与西方美学、古代与现代艺术、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与历史价值,这类对比鲜活地交错,透过收藏一事指出藏家的心态与目的。每个时代免不了有一些投机分子,但真正嗜古好古的人数量绝不会因为投机行为而减少。其次,伴随着“矛盾”而来的还有作者的笔下用意,她没有刻意吹嘘、迎合某个人或事情,反而将刻画的重点落在解决受访者与其收藏史的关系中。例如,在明式家具那一篇写有一段“误将珍宝养家禽”的故事,在南宋公道杯一篇讲述文人行酒猜枚的趣味,均展现了对比背后的思考——旧的东西何以更新?过去的事何以为现代人所用? 且看收藏,这是一件私人的事,有的藏品由几代人经手,藏家家中设有暗阁,外人恐怕连见识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古时读书人都是喜欢藏些东西的,闲来无事可与挚友分享,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生活、处世的态度。 当然,收藏离不开“痴”的成分,这有点像小时候分糖果、桃酥,一块要掰成几块,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拿出来,不舍得吃,闻闻香味,然后放回原处。 这种“痴”是要慢慢汲养、消化而成,直到将手中器物当成自己的亲人,为它着想、为它寻觅新的主人,这一辈子的相处才算画上了句号。把藏品让渡给下任,依我看并非坏事,人短短数十载的生命不比古董字画千百年的经历,相互陪伴就是最好的相守。这也是我推荐《清思集》的原因,如书中写道:“收藏是风雅之事,亦讲缘分,聚散有时,强求不得。收藏一时也终有转让的一刻,修炼的是藏家识物知天的心性。”
SleepySleepyS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序一(翟健民)
序一 文|翟健民(著名收藏家、古董经纪人) 不知不觉已经从业四十多年,四十多年,让我从一...
-
第3页 序二(冯博一)
序二 文|冯博一(著名策展人、评论家) 婉京是我在香港认识的90后作家、艺评人和记者。之所...
-
第6页 序三(春妮作序)
-
第9页 写在清思之外(自序)
写在清思之外 每到为自己写序之时,尤感到中文笔力之不逮,藤角纸上大字还未写几个,困意已爬...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