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章节名:27
先前是黛玉见了宝钗和宝玉在一起,自己让开了,此时宝钗见了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自己也让开了。一个是避嫌,自己不想寻不开心,一个是避嫌,自己不想让那两位不开心。说来都是为了黛玉。先前是黛玉为了自己,此时是宝钗为了颦儿。 小红的伶俐在几个奶奶的话语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小红又一次受到了晴雯等人的奚落。批书人说得好,晴雯这样的,或许后来被逐出府里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小红的父亲是林之孝。而小红因为误以为自己的话语被黛玉听见而发愁,也说明黛玉在府里人的形象——抓人短处,并拿短处奚落人。而更严重的,这事情在明白人黛玉那里一定会看透小红的心思——对贾芸有意。而男女私情在府里是很忌讳的。况且还是一个丫头和公子。小红现在仅仅是有些争锋,在宝玉和凤姐面前主动就让一些人都记恨,如果她和贾芸之间的事情此时暴露了,岂不是更让人冷嘲热讽的。 面对凤姐的邀请,小红果然是伶俐,心里当然是愿意跟着凤姐,在宝玉这里是二等的,去了凤姐那儿,虽然依然也是二等的,但是上面的平儿是个平易近人的,再则跟着凤姐可以亲闻多少事情?比起在宝玉这里沏茶倒水什么的不是更好?她回答也是得体的。要是说愿意,显得自己对宝玉无情,也有些是对晴雯秋纹等的埋怨。而说不愿意,一则是违背了自己本心,二则是得罪了凤姐的好心。所以不如说自己不知道愿意还是不愿意,自己就是听上面的吩咐。都是侍候人。但是说得很清楚了,跟着凤姐,能有不少的见识。 宝钗假语黛玉偷听一事是宝钗为世人所不喜的重要的原因。也是她所谓残害黛玉的重要的证据。我看,要说宝钗有意陷害黛玉,也是言重了。当时也是急迫之下的灵机一动,虽然也是有心之言,但是又不是那种有意去陷害黛玉。她本意是为了让自己脱身——“金蝉脱壳”,并未想到自己说找黛玉会使得小红对黛玉心生疑惑来。为何宝钗没有说别人呢?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人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说出的是平日里最为亲近之人。这恰恰是说宝钗和黛玉关系好,而不是相反。我想从此时除了黛玉还真的没有人可以适合这个环境。这是在大观园里,除了三春、黛玉,李纨等,都是丫头婆子,宝钗把自己打扮成和人玩耍的情景,那么以宝钗的身份,和丫头们疯闹,有些不妥。而三春中,迎春和惜春和宝钗并不是那么熟的,和宝钗疯闹不合常情。探春呢?也看不出和宝钗关系有黛玉那么好。况探春是个有谱的主子,若真是说出探春,恐怕小红这一段时间都不得平静的。李纨是个清静之人,不会和这些姑娘们一样疯闹。所以只有黛玉是最合适的人。宝钗说出黛玉,也是一种情理。而小红会怀疑黛玉,则可认为是宝钗百密一疏。 探春说的那段话,虽然说“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她是很在意——“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虽说赵姨娘是有些为人处事上的让人怀怨的地方,但是假如探春真的不在意是庶出,她也不用显得有些刻意地和赵姨娘之间划清界限,刻意地避开赵姨娘乃至于贾环。贾环就没有躲着赵姨娘,而是来来往往的,也没有人怎么说贾环的。实际上倒是贾环显得在这件事情上比较坦荡。 黛玉的葬花吟真的是情凄凄,泪切切。里面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很多人引为证据,说这就是黛玉感到了贾府中对她的迫害。是不是呢?从过往的情节看,贾府中有人会迫害黛玉吗?没有的。黛玉是如同宝玉一样被贾母所宠爱的。吃穿用行哪一样不是好的?倒是黛玉今儿对这个说几句冷语,明儿对那个热讽几句,不管是下人还是宝钗宝玉,她都如此。而没有一个人是和她计较的(至少明着的是没有的)。如果此时黛玉还是感觉有人在迫害她,那么唯有就是黛玉自己有些太敏感了,而这种敏感是不是她潜意识感到了自己平日的态度有些太傲了而让人生了记恨呢?还是因为黛玉平日里的冷,使得众人对她有些近而远之,不敢接近,而这又使得黛玉所谓的受到了冷漠落实到了实处,使得她更是冷呢?所以黛玉是自怜自爱。 黛玉此作还有一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宝钗曾有诗云“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都是飞上天,但是宝钗的常被人认为是要做二奶奶。黛玉写的是落花,宝钗写的是柳絮。其实都是落情物。只是一个是婉约,一个是豪放,心境不同。宝钗心宽,本身就开朗一些。 此回的回目也有些意思: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比作杨玉环,而将黛玉比作赵飞燕。欧丽娟曾说,世人多对宝钗有成见,将宝钗比作杨玉环就是在贬责她。但是世人只见前半句,而不论后半句。而实际上,赵飞燕的历史形象并不比杨玉环好多少,甚至还更不堪一些。所以欧丽娟说,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比拟宝钗和黛玉,只是一种外在形象的比拟,没有任何的褒贬之意在里面的。这种看法是对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