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图表及说明
- 章节名:图表及说明
- 页码:第9页
图表说明 P9-13 本图表希望能给一般读者关于“扇子应用进展”得到个一目了然的概括印象。就生产主流,试分作六个阶段:一、先秦未定型时。二、两汉“便面”成为生产主流,具有独占趋势时。三、晋南北朝“麈尾”、“麈尾扇”、“羽扇”、“比翼扇”相继出现先后流行时。四、隋唐“麈尾”虽定型,使用范围已缩小,“纨扇”代替成为主要生产主流时。五、宋元“纨扇”仍占主要地位,但已多样化时。六、明清“折子扇”盛行占主要地位。但宫廷中则宫扇有代表性时。 至于图像时代排列或有错误,名称也许不尽妥善,是意中事。又限于个人见闻,已知材料一时又不易集中,代替的不一定符合理想,示例疏漏更难避免。这个小问题,主要企图是试用图像反映延长及二千三四百年间扇子应用发展大略情况,由于文献记载或侧重人物故事,佳话奇闻,多辗转抄引,难于征信,材料虽多,引例实少。因此试从图像作些比证探索,或可补充文献所不及。原拟选用一百图作例,后复陆续添换了些,已超过原定数字,且增添了些附图。本表前一部分图像较多,后一部分图像较少,则因明清以来传世实物以万千种计,且印有不少专册,故有节略。表中数字和图中秩序,也有不尽符合处,只能在今后有机会正式另印专刊时,再重新补充调整。又图中引例,虽涉及一些长柄扇子,但是自南北朝开始,或由崔豹作《古今注》影响,长柄扇发展成为帝王仪仗器物后,沿袭下来已约千四五百年,早失去原来“应用”意义。所以有意略而不提。 据本表所见,似乎还得分别作些补充说明,认识上才可望比较具体。又或涉及一些其他问题,有的或和断代相关,有的则近于“职业病”的反映,无助于对本问题的理解,势所难免。 (一)扇子应用,可能早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即在史前陶器出现以前,但图像反映实极晚。即图中东周战国部分,其中一、四两件长柄,在奴隶仆从手中,用途是可以肯定的。另二、三两件,为奴隶主手中物,是否为应用扇子,或只近于象征权威器物,还是待更多发现,才能证实。不过由后推前,归于扇类,大致不会大错。 (二)图中两汉部分起,由五到二十六,计廿二例,图表中引例却只十三件。内长沙出土实物二件,和江陵出土同式两把扇子,都是西汉前期生产。照扬雄《方言》卷五,“扇”或“箑”“翣”,同是一物。照《汉书·张敞传》称呼,通名或叫作“便面”。《杨传》称“方麯”注中直称“竹编方扇也”。据石刻图像大量反映,得知直至东汉末期魏晋之际,在各阶层广泛使用,均属“便面”系统。是两汉约四五个世纪的主要产品。材料一律用细竹篾编制而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都使用它。格式近于一律,变化不大,或与生产材料属于西南东南几个大区有关,但为《货殖传》所不载,则或因一般产品,价值过低有关。至于用绫绢纱罗糊成的纨扇,虽有一二出现,另外还有六七种不同扇形应用器物,反映于石刻画像上,所占分量都极少。而这种半翅状的“便面”,实具普遍性。汉末称“九华扇”,只是诗人曹植就制作精美的别立名目。至于形象,还是指这种不方不圆竹篾编制物而言。 (三)魏晋南北朝部分起,由图二十六到七十九,“麈尾”、“麈尾扇”等约二十六种,早期纨扇若存若亡,则和两晋禁令有关。晋武帝曾有禁绢扇令,东晋义熙时复禁纨扇。晋南北朝这一阶段,“羽扇”、“麈扇”、“麈尾扇”、“比翼扇”相继出现,成为主流。“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作成,后改用八羽十羽排列,且加长木柄,传世《斫琴图》所见,似已属较后式样。“麈”是领队大鹿尾,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尘尾有“领袖群伦”含意,《世说新语》叙述虽多,事实上却很少有人明白它究竟形象,更难明白它前后在约三个世纪中的衍进情形,及和其他扇子彼此影响情形。 “麈尾”经过衍进,一直沿用到唐代。“麈尾扇”则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成形以后,在图像上反映也较多,出于“麈尾”的简化,定它样式,似在纨扇上加鹿尾毛二小撮。“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上端由两簇鹿尾毛改成鸟羽,却和“羽扇”相混,实由于道家神仙传说和佛教迷信相互联系,转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升天下地翅膀的象征。但似乎仍有一定区别,即天神玉女手中可发现“麈尾扇”,世俗间人物却少用“比翼扇”。(直到明代宗教画中的天女,手中扇子,还保留一点云气纹痕迹。) (四)“纨扇”即“团扇”(不过后者使用材料或不尽属纱罗绫绢),纨扇主要材料是指竹木作为骨架用薄质丝绸糊成的,历来虽传说出于西汉成帝时,由于班婕妤《怨歌行》五言古诗咏纨扇而来,班固也即有《白纨扇赋》。说明用丝织品作纨扇可能早到西汉,但此诗早有人从文体上疑出于建安七子等拟作,图像也只在魏晋间才有较多反映(似可作《怨歌行》实晚出旁证)。纨扇真正流行实在唐宋二代。南北朝纨扇扇面较大,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近于由“尘尾”简化而成。开元天宝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到宋代,更发展成各种不同混合式样。比如在画迹中如《夜宴图》韩熙载手中物,与近年来镇江出土南宋周瑀墓中的两件实物,还有福建黄升墓中出土实物,在宋代,似均应名叫“竹丝扇”,或“棕丝扇”。实近于尘尾和纨扇的混合成品。近人论它的,引曹植《九华扇赋》中“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形容,以为即指此式。似可商讨。其实曹植《九华扇赋》序文形容描写,应当是半翅式“便面”形状。至于周瑀墓中扇子式样,在魏晋间图像中还从未发现。(又那个雕漆扇柄,制作方法红黑相叠,专名似应叫作“剔犀”,不叫“剔红”。) (五)“折叠扇”历来认为宋代从高丽传入,人无间言。据《高丽图经》记载,为北宋末宣和六年。(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时间稍晚数月。因为前四种是由高丽带回,或只作者见闻。后二种则为高丽报聘使臣私礼,因此数目只一半,内容却较详尽。)但据苏东坡、黄山谷、李建中、林逋诸诗人形容赋咏“白松扇”作品而言,时间或早约一世纪即已提到。四种高丽传入扇子,即包括有日本“倭扇”。“白松扇”也是日本产。日本称“桧扇”(亦有称杉扇者),均同一用白木板片重叠而成,上绘花鸟人物,不用扇骨。又《宋史·日本国传》:北宋初年端拱中贡物里即有“蝙蝠扇”二柄,应即“折叠扇”。日本学人作《扇史》,具相同意见。日本传世还有在泥塑佛像腹中发现纸书《法华经》折叠扇,字体纯是唐代写经体。但不明白塑像形象。日本对于古代折扇,又有“槟榔扇”名称,原以为或指扇骨花纹如槟榔。若据晋人嵇含《南方草木状》对于南方槟榔木叶的形容,有“如羽扇之摇风”描写,则得名由来,实此扇“形象”,不关“材料”。故宫画册曾有题作何充所作的一幅手执“折叠扇”道姑装妇女像,照邓椿《画继》汤垕《画鉴》等所说,何充是北宋苏州著名写真画师,且是当时七个写真画师最有名的一人,和苏东坡同时,东坡还有诗称赞过他。日本有一复本,因画上有一小小圆光作观音像,题作“马郎妇观音”,行笔细如元钱舜举。时代或略晚些。又有另一不知名画家作的《秋庭戏婴图》案上搁的那柄“折叠扇”,都可作北宋即有“折叠扇”例证。南宋人作《梦梁录》、《都城纪胜》,叙述临安市容,且提及“折叠扇铺”。照常情说,生产必已相当普遍,才会有专门店铺出售产品。这也可和故宫收藏宋人所作马远画山水小景折扇画面互证。不过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所画折扇总共还不到十件,元代且更少。和专售扇铺实有显然矛盾。目下只能作如下假定解释,即店铺生产品,或依然如北宋人笔记中早说到的,是用山柿油涂于纸面的“油纸扇”(作法和油纸伞相似),只供一般小市民使用,并不宜于上加绘画。即或同时还有琴光竹作骨的素纸折叠扇,照习惯,既还不曾成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只是当时执事仆人手中物,因之也不会成为知名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因之即到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下大量元代人生活情况,折叠扇还只一次出现于小市民手中,传世名家画扇总共也只四、五件。乾隆时,把宫中所藏元明画扇三百种,在圆明园由臣僚审定编排目录时,元代扇面还只保存两件。其余全是明代物。故宫现存元代折扇画面计四件,十多年前曾一度过目,记得均为小景山水画,有盛懋、朱德润等题款。惟制作材料制度,通近于明代棕竹细骨川扇。照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还属第二期产品。画面是否出于明初画师所仿拟?还值得重新作一回比较鉴定。因为折扇据《野获编》记载,事实上在明代才较普遍流行。先由宫廷,后及社会。南方使用还更晚。明永乐时先由宫廷仿倭扇于蜀中成都生产,每年将达两万柄。成都官府为阿谀宫廷,还另外有数千柄入贡。早期产品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扇面一般加有金箔,特别的给宫中嫔妃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如端午节)分赐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葬中,均出有贴金折子扇。大学士王赐爵苏州墓葬中,也出现过保存完整的贴金折扇。湖南万历时墓葬中除有贴金折扇外,还有在浑金扇面上用针拨划出山水人物画极近倭扇格式的折扇。都可以证实《野获编》记载符合事实。金地不另加字画,大致是表示对于皇上赏赐的尊重名贵。其实一般商品扇面加片金、雨金、满地浑金。在上面加名家书画,则已成习惯,传世的至今还以万千计。(至于加画正龙、侧龙或百凤,可能当时只限于皇帝皇后宫中专用,实物始终尚未发现。)明代权臣严嵩抄家时,有个财物底册《天水冰山录》,内中记载没收扇子即达三万件,川扇数量且占一半以上。此外还有“倭扇”数十柄。数量之多不仅反映这个擅权大臣之贪污为历史上所少有,同时也说明川蜀折扇生产量之大(苏州生产当不下于川中生产)。折子扇无疑已成明代生产主流,且影响清代约三个世纪。其他品种虽还多,实难于相提并论。这一时期折子扇,且有大量产品作为文化交流礼品或商品,转回日本的。日本学人曾<原文开始></原文结束>提及,中国记载却不多。 歌舞百戏用扇子作为道具,实由来已久,在东汉便面通行时,即已出现。唐宋“歌扇”且成为诗文中习用名词。但事实上文人属笔,虚实参半。即属写实扇子,种类也并不相同。惟杂剧人不分男女,腰间必插一扇子。中国戏剧发展虽在元代,戏剧中用“折扇子”作道具使用,以增加歌舞效果,早只出现于明代,木刻中小说戏剧插图均有反映。盛行于清代,则例不胜举。照习惯,大致女角多用小画扇,扮演大臣儒士,或衣冠中丑角、帮闲,多用明代常见中型画扇。武臣袍服大面黑头则用白竹骨大扇。(有长及二尺的,上加彩绘水浒故事的,还经常作为商标,悬挂在廊房头条灯笼扇子铺门前,引人注意。这倒和宋人作《岭外代答》记桂林人用大鹰全翅作“羽扇”表示武勇,长达三尺,有类同用意。) (六)清代宫廷尚宫扇,实包含各种不同式样。《雍正四妃子图》中一执折扇,一执宫扇即说明问题。如《红楼梦》一书中所说,元春派宫人分送宫花、宫扇,给住在大观园诸亲属的似占较重要地位,至今故宫还有大量清初产品。一般式样多上宽下略窄,如元代以来经常出现于羽流道士图像手中物。制作精美的,扇柄多用特别珍贵材料作成,羊脂玉、翡翠、犀角、象牙、虬角及名贵香木为常见。扇面还有用象牙劈成细丝编织成网孔状的,只宜当作特殊工艺品看待,近于帝王摆样子使用,已毫无实用意义。图中示例,只是据《红楼梦》小说中提及,反映于民间刺绣荷包上,得其形似而已。至于农民,则一律是破蒲葵扇,即《雍正耕织图》中雍正皇帝本人自扮的老农,也不在例外。(在著录中较早的,或应属东晋谢安为同乡推销蒲葵扇故事。)高级官僚则流行雕翎扇,贵重的一柄有值纹银达百两的。到辛亥后才随同最后封建王朝而报废。后来转到京戏名演员余叔岩、马连良扮诸葛亮手中揺挥时,大致从北京前门外挂货铺花四五元就可得到的!折扇外骨,明代已得到极大发展,象牙雕刻、螺钿镶嵌、及用玳瑁薄片粘贴、或剔犀、绮纹刷丝漆,无所不有。但物极必反,复曾一时流行绝不另加雕饰的水墨素骨竹片,至一柄值几两银子,且出了几个名家高手,时人以为“扇妖”。清代特别重用洞庭君山出的湘妃竹,斑点有许多不同名称,若作完整秀美“凤眼”形状,有值银数十两的。故宫藏品还以百千计。蒋廷锡、邹一桂等宫廷著名画师多于扇面作精笔花鸟,另一面常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封建帝王题诗。至于上贡折子扇,通常多四柄放一长扇匣内。似以苏浙生产占首位。同时也还有些来自英法的玳瑁镂花作衣骨,上附小丛羽毛玩具般“耍扇”,在宫廷中似亦无地位可言。“五四”以后在前门外挂货铺尚偶尔出现,时代少有过18世纪的。 表中说明和图像附注,和另一后记,详细不一,或可相互补充。
宽袖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9页 图表及说明
-
第11页 图表及说明
关于折叠扇一节提到南宋人作的《梦梁录》中提及有专售折叠扇铺,但两宋作画折扇传世实物总共...
-
第5页 扇子史话
P5-6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蚁、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