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 第二章 革命的文学同路人 尼古拉·克留耶夫一节
- 章节名:第二章 革命的文学同路人 尼古拉·克留耶夫一节
- 页码:第45页
正是在克留耶夫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方法的生命力。人们告诉我们,一个作家在他的个性形成时开始形成,这么说,他的创作的源泉就是其独特的灵魂,而非阶级。确实,没有个性就没有作家。但是,如果一个诗人在他的创作中只展示他的个性,那么艺术的解释还有何用?比如说,文学批评还有何用?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么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他自己无论如何会比他那位喋喋不休的批评家说得更好。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个性是独特的,那么,这却完全不意味着个性是不可分解的。个性是种族、民族、阶级、时代、生活诸因素的结合,——个性正表现在这结合的独特性中,在这心理与化学的混合体的比例中。批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把艺术家的个性(亦即其艺术)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关系。批评通过这样做使艺术家接近读者,读者也多少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灵魂”,只是它尚未艺术地表达出来,尚未经过“选择”,但它和诗人的灵魂一样,也是那些种的和类的成分的结合。由此可见,作为灵魂与灵魂间的桥梁的,不是独特性,而是共性。独特性只有通过共性才能被认知。人的共性受制于那些形成其“灵魂”的最为深刻的和无可争辩的条件:教育、生存、工作和交往的社会条件。在历史上出现的人类社会中,社会的条件首先就是阶级属性的条件。这就说明,为什么阶级标准在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很有用,在艺术中甚至更加有用,因为艺术时常反映着最深刻、最隐蔽的社会意愿。当然,社会标准并不排斥形式批评、亦即不排斥艺术的技术标准,而是与后者携手并进的。但技术标准也是用共同的单位来度量个性的,因为若不把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便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会有思维,不会有诗歌。 pp. 44-45. 引自 第二章 革命的文学同路人 尼古拉·克留耶夫一节
13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