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 章节名: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1、大谷石
“它的表面有无数的小孔,很容易脏,而且这种石头材质很软、很脆弱,很容易碰掉角。而且上面还有土,散布着被称作点睛之笔的茶色污痕。” 引自 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赖特在设计前帝国饭店时,就选用了这种满身缺点的大谷石。就是因为它表面有这些小孔。“光滑的瓷砖显得过分强势。小孔具有弱化、软化物质,将环境与物质融为一体的作用。” 2、条纹面砖 东京大学建筑群的外墙上,使用了大量的条纹面砖。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东京大学建筑外墙上使用的条纹面砖的颜色,竟是各色各样的,甚至有些撞色。为什么不觉得乱呢?秘诀就在于小孔。小孔在瓷砖的表面制造出无数的影子。各色瓷砖的颜色与所有影子的颜色重叠在一起,调整了色调。” “孔洞能够向我们展示物质的纵深感。如果没有孔洞,我们就只能从正面看物质,只能将物质看做单薄的纹理... 孔洞的存在,就是为了使物质由纹理向存在物转化。格子窗和百叶窗是在制造孔洞,条纹面砖也是在制造孔洞” 引自 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3、石材与钢铁的编织物——Chokkura 广场 隈研吾希望做出比赖特更深更锐利的孔洞,于是他产生出这样的想法:“将大谷石和钢铁组合在一起,做成一种织物。”
“织物说到底也是孔洞,没有不留孔洞的织物。所以,织物可以慰藉身体、慰藉人类。这都多亏了孔洞。” 引自 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4、评价 在我看来,和之前的石材美术馆一样,这个作品也只能说是隈研吾的一次实验性的探索,他尝试着用石材这一厚重的材料来表达他对“粒子”、“孔洞”的追求。这也是他对“透明性”的一次无声的呐喊。这两个作品确实瓦解了人们对石材笨重、沉闷的主观印象,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从图像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来看,它们离他所追求的柔和的透明性还很遥远。或许,只要有粗大的石头这一物质实体存在,真正的透明性就永远也无法实现。又或许,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在照片时代,这种关联性的本质无法向人们传达”,只有去到现场,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两个作品的独特魅力。 最后,“怎样设定个体的大小?也就是首先要将砌块切割成多大来做基本个体,怎么组合它们才能形成既坚固又美观的整体。”这个问题也成为了隈研吾要一直面对的难题。
骑马逛沙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流水——水平建筑,然后是粒子建筑
第一章 流水——水平建筑,然后是粒子建筑 1、建筑师布鲁诺·陶特 1933年,纳粹掌权,陶特逃...
-
第二章 石材美术馆——割裂的修复
第二章 石材美术馆——割裂的修复 1、关于石头 “无论建筑多么庞大,在我和庞大的建筑之间,...
-
第三章 Chokkura 广场——与大地互相融合的建筑
-
第四章 广重美术馆
第四章 广重美术馆 “我所向往的,是那片森林中空气的质感和光的状态。直耸如天的杉树,互相...
-
第五章 竹子——万里长城的冒险
第五章 竹子——万里长城的冒险 “我对竹子感兴趣,或许是源于儿时后山的那片竹林,那儿曾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