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页 百年印象
- 章节名:百年印象
- 页码:第196页
前二章,似读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变迁。胡适自称幼时勤奋谦谨,趁年轻激情,紧随潮流。 胡适青年时的学者思维多过政治,可此学者思维愈演愈怪。他讲到《天演论》,
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 引自 百年印象 这种形而上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今日中国的文化青年之中,可以解释很多政治正确但不很舒服的文化现象。 还有他讲到自己和梁启超先生的主张时始终带着时代性,这倒是谦谨的学者态度。梁启超先生的主张从革命变为革新,也是一样,但同样是很少人能了解这种变化在思想(哲学)上的贡献。 变化容易,永恒最难。已经变了的再想变回去简直是不可能。传统文化在50年的俩“革”以后早已如舶来品一样陌生。中国文化向传统的回归也要走创新的路子,不能形而上学或生搬硬套。比如,对文化个体的盲目崇拜就是最好的负面例子。 这里的讲法也是学者思维。儒家中庸之道,理学格物之法。用到政治会挨骂。
可胡适挨骂又与学者思维无大关联。如季羡林所谈之怪圈。
书读毕。
后一半不仅无味,已让人生厌。其实,从白话运动起,便叫人生厌了。哪有这样的自评,简直是诋毁他人来抬高自己,并显是得便宜卖乖。名利尽揽,还总似推托不去而受之。
书末名人评点,模棱两可便是不肯定,更不必提那些骂声。其中,我觉得直指要害者有三。
蒋介石: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目‘狐仙’,、、、 章太炎: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郁达夫:我们中国的新闻杂志界的人物,都同清水粪坑里的蛆虫一样,身体虽然肥胖得很,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有几个人将外国书坊的书目来誊写几张,译来对去的瞎说一场,便算博学了。有几个人,跟了外国的新人物,跑来跑去的跑几次,把他们几个外国的粗浅的演说,糊糊涂涂的翻译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 引自 百年印象 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清水蛆虫,无根之伪哲人。换作今日之白话文称作‘混子’。体会一下。
24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