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世家(齐鲁燕管蔡)
- 章节名:周本纪;世家(齐鲁燕管蔡)
2015/10/17
《周本纪》《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
武王伐纣革殷命,然后处理好与前朝有关的各项事,又追思五帝,后分封功臣。武王分封众人,而太史公一共具名记载了五个人,依次为太公、周公、召公、管叔、蔡叔,而余者一笔带过。在这句之前,太史公也道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尙父为首封”,说明这个次序是有含义的。翻回前文,在文王逝去之后,太史公也有写到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续业。”这个次序也与武王分封时的顺序有所对应。由此看来,依照武王的判断标准,太公的才干是高于周公的,然而在后文的发展中,太公除了在成王少时,奉命征伐之外(参见《齐太公世家》),似乎并没有辅佐成王太多。与之相应的是,周公摄政。我觉得这段关于周公摄政的历史很有意思,想在此探讨一二。
读武王崩这一小段,发现武王并没有指明谁来辅佐新王,而接下来周公摄政的缘由是“周公恐诸侯畔周”,也就是说这是周公一人的想法和决策,如果成王年幼,暂且不计,那么太公和召公在哪里?《齐太公世家》中有写到武王分封,太公“东就国”,似乎太公早早的前往了自己的封地齐,然后修内政,直到成王年少,管蔡之乱时,才奉命征伐。然而,《鲁周公世家》也有叙述太公报政于周公这一段,周公反问中的“疾”字,可见太公就国和周公摄政之间的时间相差并不多,那么太公究竟是在武王时就已就国还是成王初初继位时才就国?《史记》中的记载,似乎有些模糊。再看《燕召公世家》这个时间段的记载,太史公写道“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那么从分封排序上逆推,另外两个只能是太公和周公,再接下来,“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似乎太公在成王继位时,并没有担任什么职务,背后的原因不清楚,可能太公已就国。但是,由此句推之,又可知,就算没有太公,召公是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的。再之后,“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似乎周公摄政是并没有与召公商量的,而且翻查字典,“践”字既可以解释为履行,又可解释为就位,能让召公疑,似乎周公摄政并不仅仅是代理朝政,甚至就王位了,但这只是猜测,《史记》也没有明说。周公后来以伊尹等贤臣自白心愿,才使召公安心。然而奇怪的是,在《燕召公世家》中,就再也没有其他与管蔡之乱、成王命召公相太子有关的事情了,召公是一直在专心“治西方”么?虽然这与“自陕以西,召公主之”相符,但似乎并没有在成王时起到大作用。
再看回《周本纪》,周公摄政后,管蔡“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而《管蔡世家》中虽然没有与《周本纪》的描述矛盾,却补充了两个细节,太史公写到“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一是突出周公之“专”,二是补充说明管蔡疑的原因为“不利于成王”,似乎在这里,管蔡尽管在作乱,是有原因有道理的,太史公究竟想表达什么?
虽然反反复复阅读了这几段相关内容,我始终觉得周公摄政这里描述模糊,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读《周本纪》和《鲁周公世家》可见周公对成王呕心沥血、功劳甚多,而太史公却没有大加褒扬,太史公在否在写作中用春秋笔法在周公摄政这一段遮掩了什么?而且,太史公之前一直褒扬太公之谋,为什么太公在成王之时选择就国而非辅政?如果周公真的是“专王室”、“当国践祚”七年,是不是在君臣的关系上并没有把握好度,而太史公由此认为,就算周公出于好心,仍在德行上有所亏损呢?
-----------------周本纪
前四本纪涉及的帝王都出生有神异,似神灵而非人
后稷、不窋、亶父、季历先后积德于昌,西伯的封地多让而诸侯归附
武王伐纣,指责纣听妇人之言,引用牝鸡无晨,革殷命,分封并迁都。
周公辅政成王
穆王为一己之私出兵而使荒服不至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来自于厉王和召公的谈话,厉王逼太子,召公以其子代太子死。召公、周公辅政,开纪年号“共和”
幽王褒姒成祸,平王东迁,即为东周
齐桓公、管仲;晋文公;楚庄王问九鼎
崔杼弑君、田常弑君、三晋灭智伯;韩、魏、赵继而封侯
秦灭周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召公主陕西之政,有疑周公。
太史公记载燕国的历史主要是燕后期的。
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秦女)私通,在齐、燕之间角色转换,子苏代为相国子之谋。
太史公在这里有评论禹传位益的故事,说大禹获得了传位给益的名声,然而却也任由启培养自己的党朋,给启夺位的机会。有人劝燕公放权,让位子之,实则任用太子的党羽为吏员。然而子之专权。
齐帮太子平继位,为昭公,与百姓同甘苦。
子惠公迫乐毅亡赵。诸侯伐燕。
秦赵战后,燕趁危伐赵,赵使廉颇为将,逐燕五百里。秦赵再战,燕再伐,又败。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燕斩丹献秦。
---------------管蔡世家第五
管蔡挟武庚作乱。管蔡疑周公作乱,为什么挟武庚(殷余民),他们如何看待哥哥武王伐纣的性质?
周公成王善待蔡子,复封于蔡。
蔡的记事也是偏后,主要篇章在秦封诸侯以后。
蔡哀侯和息侯是连襟,他们都娶了陈女,息夫人路过蔡时被哀侯调戏,息侯大怒请求楚文王伐息,使息求救蔡,而楚文王得以伐蔡。楚文王答应了,并掳哀侯至楚。蔡姬又惹恼齐桓公后蔡侯另其改嫁。致使齐桓公伐蔡。
蔡的历史总与楚国相连,最后被楚惠王灭。
另有一页半历史是记录武王弟弟曹叔的后代。
---------------伯夷列传第一
此篇伯夷的记述较短,而太史公的评论占据大部分的篇幅。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太史公问怨耶非耶,是帮伯夷叔齐问还是自问?
太史公在前文的叙述中一直究因果,出现过很多XX不平,XX怨,之后......的叙述。如果怨,则何如?不怨,何如?
太史公在评论中有对孔子的话作出回应。
----------------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
鲍叔子孙多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太史公写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管仲的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今日看十分合理,在当时是非主流的。
晏婴的车夫与妻子的故事。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田穰苴卑贱,立军法,斩庄贾。
宣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五帝本纪
2015/10/11 (2017整理文档发现,放在豆瓣存档) 我曾经有一个疑问,中国的传统都是后一个朝代...
-
周本纪;世家(齐鲁燕管蔡)
-
年表;世家(陈楚卫鲁)
2015/10/31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陈杞世家》《楚世家》《卫康叔世家》《鲁周公世家》 ...
-
年表;世家(吴周赵)
2015/11/07 《吴太伯世家》《鲁周公世家》《赵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 我曾经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