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全书
- 章节名:全书
- 页码:第1页 2017-02-19 22:23:54
文艺青年大多数喜爱文学作品,可是看完一本本后,大多数人主要注意到故事情节和人物,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好事活着坏事,让他们欢笑活流泪少有人注意的是,那种效果如何产生,这个人物和谁相似,我以前在哪儿见过这个情景来着,这话是不是但丁说过,
如果你会提问这些问题,通过这些视角分析一部文学作品,那你是在用一些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学,并由此收获更多乐趣
我们走过最长的路,总是作者的套路,就让托马斯.福特斯带我们拨开云雾,解释文学界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吧
旅程=追寻
一场追寻包括的5个因素
1.一位追寻者
2.目的地
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
4.路上遇到的考验和挑战
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大多数某人去某处做某事的故事都是如此,比如一位骑士,一段凶狠的旅程,一个圣杯,至少有一条恶龙,一位邪恶骑士 一位公主。
圣餐礼
有时候吃饭只是吃饭,但是有时候吃饭不止是吃饭
只要人们一起吃饭喝酒,就是举行圣餐礼
请某人共餐就是说“我和你时一伙的,我喜欢你,让我们互结盟好”而这也算做一种形式的圣餐仪式,文学中的吃饭也是表达友好之意
作家在必要原因时才写吃饭,这一原因得与表现人物的相处情况有关,时融洽和谐还是剑拔弩张
通过圣餐礼,可以展示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可以通过吃饭表现饮食男女,也有作者利用吃饭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紧张感,并通过对食物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相信那场宴会的真实性,同时如果一顿饭搞砸了,就代表坏兆头。
关于吸血鬼的故事
鬼混和吸血鬼的故事从来不是只讲鬼魂和吸血鬼
吸血鬼故事的本质是:一个代表坠落陈腐价值年长人物,一名白璧无瑕的年轻女子,年长的男性人物对女子青春/精力和美德的掠夺,自身生命力的延续,年轻女性的死亡或毁灭
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否认他人的生存权,将自己的欲望,尤其是丑恶的欲望置于别人的需求之上,说到底,这就是吸血鬼的行径
只要人类还自私自利,吸血鬼会一直存在
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就妙在有14行组成,几乎每步都是五步抑扬格,大多数诗每部10个音节,和十四行诗差不多:正方形
一首诗有很多方式迷住读者,意向的选择 语感乐感 ,思想内容,巧妙的文字游戏,如果这种魅力来源于十四行诗的话,那就是形式。
一首诗尚有可观指出,他的基本单位应在句子,所有的文体皆如此。大部分十四行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8行组,一部分6行组,分别用不同的韵式联系到一起
莎士比亚倾向于把诗分为4部分,第一行四组,第二四组,第三行四组,和最后只有两行的一组,叫对句或偶句
十四行诗有很多变形,也有的并不押韵,叫做“素体”
我在哪儿见过他来着
辨认文学模式部分靠天赋,但是大部分靠练习,如果你看书够多,思考够深入,能够在反复出现的情景中渐渐归纳出模式和原型
事件根本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
大脑中闪过的五花八门的零星片段,童年时的经历,以前读的书,看过的每一部影片,上周在电话上和推销员的争吵,简而言之,潜藏在他头脑深处的一切,进行融合 最后创作出来。
哪个文学或历史原型走近小说,赋予其形式和目的,随着不同叙事层面开始显现,都会从以往作品中获得某种共鸣,于是故事不在停留在表面,开始有了深度。
我们在读这类东西时,学着像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教授那样,学会发现那些熟悉的意向,就像在连点成线之前就能看到大象一样。
我们辨认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开始进行比较,发现相似性,结果可能会很奇妙,或互相矛盾,或很有悲剧,或任何可能,我们一旦开始这样,我们的理解就开始改变,不再被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
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
18世纪到21世纪期间所有时代的文学作品,你就会惊诧于这诶大诗人独霸天下的魅力
他无处不在,存在于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文学形式,他的面目无从雷从,每个时代的作家都在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莎士比亚
引用沙翁会显得我作家更聪明,会更有权威(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 是同等份量的)
莎士比亚无所不在的特点是因为他的台词,喜剧和场景之美,他的权威性来自他人所公知的特点,只要你引用他的几句话,人们便会如遇故交,会心颔首。
莎士比亚是作家的一个源泉,其他作家与之碰撞,形成灵感
当我们辨认出戏剧间的互动时,就在与作家携手创造意义,阅读是一种想想活动,而这种想象不只是作家一个人的事情,再者,我们越是可以听到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入,深刻
我们看到新作品的意蕴,同时也重新构架我们对先前作品的想法,即便这种重构只是细微的
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
花园,蛇,瘟疫,洪水,分开海水,面包鱼,四十天,背叛,否认,奴役,逃亡,肥牛,牛奶,蜂蜜
作家也会常常引用圣经,一个童真失落的故事,也就是人的坠落,亚当与夏娃,乐园,毒蛇,禁果,其实每一篇关于童真失落的故事都是个人对失去上帝恩宠的再次体验。许多现代和后现代的文本基本上都有反讽意味,使用圣经典故不是为了强调宗教传统和当代的延续性,而是为了阐明他们之间的不一致的分裂
圣经往往以很多方式出现在文学中,但是当我们感受到那种共鸣,沉重却光华灿烂,闪耀着希望和预兆,这总是以为这这个说法是从别处借来的,预示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迷失在森林里的的孩子-也可能来自格林童话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其他作品中衍生出来的
假如你想借鉴别的作品为你的故事增加血肉,如果你借鉴一部喜剧,百年之后,人们还会记得一部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篇吗。假如你想引起话题上的共鸣,借鉴热门电影或电视剧可能效果不错,但是时过境迁,这样的作品很难有持久影响力
莎士比亚虽然是黄金标准,但是他可能会吓跑一批读者,认为你故作高深
读者知识储备不同,掌握但知识五花八门,那作者可以用什么东西进行对照/类比/参考/组织情节,又保证大多数读者都知道尼:“儿童文学”
借鉴一本故事,你该用“先行文本”中的细节,结构等内容来增加你故事的深度和质感,揭示主题,使某种说法具有讽刺性,灵活应用读者对童话故事根深蒂固的了解,用多用少,随心所欲。实际上也可以简单一提,唤醒整个故事。
当你坐下来读一本小说的话,你需要人物,故事,想法这些常规的东西,其次,你就会寻找某些熟悉的的鳞光片羽,:嘿,我感觉这像我知道的什么,出自(爱丽丝梦游仙境)那为什么要把他和红桃皇后类比尼,为什么 总是要问 为什么?
我们的故事需要有陌生感,也需要有熟悉感,我们希望一部新的小说不要和以前读过的东西雷同,但同时又在寻找我们读过的作品的相似性,从而那些以往的阅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这部新作品,如果他两者兼得,即陌生,又熟悉,作品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一种伴随故事主旋律的弦外之音。
这样,作品就具有了深度和完整性,就会产生共鸣,这些弦外之音有可能来自圣经,莎士比亚/但丁/弥尔顿,但也有可能更通俗和亲切的文本
文学很希腊
神话-塑造和维系故事的象征力量
圣经神话几乎涵盖人类大多数境遇,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来世,所有关系,不论是个人境遇还是政坛起伏,
人生的众多体验,-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精神探索,但是无论是莎士比亚的世界还是童话故事的世界,基本也都涵盖了这一切。
一般而言,神话能解释化学等学科解释不了的东西,那些解释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着,这些故事根植于我们的记忆,塑造我们的文化,反过来又被文化所塑造,我们以这种方式解读世界,最终解读自己,神话是所有故事的总和,
古典神话的用处之一:为诗,画,戏剧和小说提供明显的创造素材
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还有荷马神话
荷马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的四种伟大斗争,与天斗,与神斗,与人斗,与己斗
说到底,人生的意义,不就是通过这四者争斗证明我们自己么。
当作者利用神话时,有时我们能心领神会,我们自己的现代故事也因继承了神话的力量而意义非凡
雨雪风霜总关情
作家为什么想让大风呼呼刮,大雨哗哗下,让庄园,茅舍或疲惫的旅人遭受风吹雨打尼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背景,而天气是背景代组成部分,除了这个,天气不止是天气,雨绝对不止是雨
溺水是我们最深的恐惧之一,雨水唤起最深刻古老的故事,所有关水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
1.设计策略,需要雨促使某件事情发生
2.气氛因素,比起其他天气,雨天可以更神秘,阴郁,让人更孤立。
3.雨干净,雨水自相矛盾的一点是,它下降时那么清澈,可一落到地上,又让地面变的那么泥泞,所以如果要让一个人物得到象征性的洗礼,让他冒雨走到什么地方去,等他到达目的地时,就已经洗心革面,他身上的象征性的污点,已经清洗掉。可反过来,假如他跌倒,身上会沾满污泥,比以前更脏,你怎么写都行
4.雨水有复原的作用,这主要因为雨水和春天有关系,雨水可以使世界恢复生机,重新生长,使世界从心披上绿装,
雨是春天的组成部分,春天也是希望和觉醒的季节
5.雨和阳光交汇,便会出现彩虹,
雾
预示着某种混乱,多数读者通过雾来描述人物看不清楚状况,事态不明,前途未卜。
雪
雪与雨一样意蕴丰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雪冰冷,僵硬,严厉,却又像厚厚的毛毯一样温暖,拒人千里又诱人靠近,即细腻滑稽又令人窒息,刚落下一片洁净,过一段时间肮脏污浊。
作者真是这意思吗
作家映射这部令人费解的作品,运用那个象征,作者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的
作家无论是在设计情节,构思小说结尾,还是表达诗歌中的观点,都要天马行空的调动大量素材,
阅读更多作品,才会变的妙确横生
暴力,不只会伤害你
暴力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是另外一种隐喻
第一类:作者让人物之间实施暴力以及某些人物的自相残杀,包括枪杀,刺死,另一类是所有人物都承受的陈述暴力
这是指作者的暴力,出于情节发展或主题发展的考虑而引入作品中的死亡和痛苦,这些行为由作者而非人物负责,
当作品具有超出表面意义时,我们就能觉出更大的份量或深度。暴力是象征性行为,比如宠儿,暴力的背后可以反映一个种族对他某种可怕历史遭遇的诉说
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提出:这类不幸代表什么主题,它与哪种著名或神话中的死亡相似,为什么是这种而非别的暴力,答案可能关系到心里,精神危机或历史,社会 政治方面的考量。
这是象征吗
那它有什么意义,代表什么象征尼
比如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讲人生的抉择
那你该怎么办,你不能只是说,这是条河,因此它指的是甲,这是摘苹果,因此指的是乙,但是你可以说,这个时候指甲或乙,甚至丙,那我们先记着,看有没有合适的,哪一个合适,任何过去读过的河流或劳作也都有可能助于理解,然后你把手头的活儿分成小步骤,自由联想,集思广益,做笔记,然后你就可以阻止各种想法,分门别类,看这些想法和意思是否可行,作出取舍,就文本中提出问题,作者要用这个意向,这个东西,这个动作表达什么,这种叙述或抒情活动可能暗示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能感觉到他象征什么。
一切皆政治
大多数作品在描述他们特定领域时所用的方法可以称作为政治性的,作家往往是关注哪些周围世界的男女,这个世界包含很多东西,而在社会的层面上,就包括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权利结构 阶级关系,正义与权利,不同种族之间,性别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作家创作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多少了解点只会有助于理解作品,不是因为环境控制作家的思想,而是当时作家正处于这样的世界中。
不从 他也是基督的化身
1.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手,脚,肋旁和头部都有伤
2.忍受痛苦
3.自我牺牲
4.受孩子的欢迎
5.会用面包 鱼 和水和酒变戏法
6.33岁辞世
7.做过木匠
8.以使用简陋的交通方式而著名,喜欢步行或者骑驴
9.据信,曾在水面上行走
10.在画像中曾伸展双臂
11.据说曾独处荒野之中
12.据信 曾经和魔鬼交锋,可能被引诱过
13.最后一次出现时和小偷在一起
14.创造过许多警句和预言故事
15.被埋葬,但是第三天又起死复生
16.又信徒,最初12个,大多数忠诚,又一个出卖了他
17.宽宏大量
18.来到世间拯救一个不值得拯救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恰好属于某个年龄段,展示出某些行为,导致某些结果,或遭受某种苦难,你的文学触角就要竖起来了
比如 这个单子,符合以下情况就可能是基督式任务
1.33岁
2.单身或者是独身
3.手 脚或肋盘有伤痕或者记号(有荆棘王冠额外加分)
4.以某种方式为逼人牺牲自己(最好是牺牲生命,牺牲也未必出于自愿)
5。置身于某种荒野,受到诱惑,被魔鬼勾引,
我们感兴趣的是象征意义,也不一定耶稣做什么,人物就做什么
要想看到所有可能性,就的发挥想象力,对故事进行解读,不然就是讲解一个人的故事而已。
当我们读一篇故事的时候,除了故事和情节,其他的一切,比如意义,象征,主题,含义等等。
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物的牺牲和基督的牺牲有相似之处,便会加深对他所做的牺牲的理解,也许作者想以此强调救赎和奇迹,也许这一切是使用反讽的方式进行。
乘着想象的翅膀
飞翔便是自由,象征逃离或者自由,解放等
一切皆为性
高大的建筑,男性性欲,起伏的田野 ,女性性欲,楼梯,性交,性行为不必看起来像性,其他物体和行为可以代替性器官和性行为
长矛 刀剑和枪还有钥匙,用作阳具的象征,圣杯酒杯 还有碗用做女性性器官的象征
谈性非为性
对米勒来说,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象征行为,是为向习俗争取个人自由,向审查制度争取创作自由,他赞美解禁,而且描写火辣辣的性爱。
性可以是愉悦,牺牲 屈服,反抗 兀那,恳求 操纵,启蒙,保罗万象。
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
文学作品中人物总是搞的湿淋淋 有的淹死啦,有的只是搞的像落汤鸡,有些又冒出水面,这些有什么区别吗
除了表面上的意义意外,往往还有深刻的情节意蕴。
比如被人打救可能暗示着被动,幸运和受惠于人,一块浮木与运气 巧合 意外发现有关 而于计划无关。
浸入水中,有的时候象征洗礼,但是有的时候知识象征出生,新的开始,没有精神方便的意义。
重生/洗礼有许多共通的死路,但每一次溺水却要达到各自的目的:揭示人物,发展暴力,表达失败或负疚的主题,增加情节复杂性,或提供结局。
地理很关键
大多数作品都以比较具体的地方为背景,但是地形本身也可以做背景之用。
山丘,小溪,沙漠,海滩,纬度,诸如此类的东西。
文学中的地理有很多含义,她可以揭示作品中的一切因素,象征,没问题,情节,毫无疑问 。
地理可以描写周围事物或者放大事物的效果
地理可以定义人物,使人物得到发展 ,比如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环境被迫主角出走等
地理还可以定义情节
高处有什么,低处有什么, 低处:水洼 人群,雾气,黑暗,田野,暑热,不悦,人,生命,死亡,
高处:雪,冰,纯洁,稀薄的空气,清新的视野,孤立,生命,死亡。
照着这个单子可以编写无数个故事。
地理不是北京,而是使我们想到,历史,内在动力的地点,空间和地形。
季节也很重要
季节与年龄有关
喜怒哀乐也有相应的季节
春天代表着童年,青年,夏天代表着成年,恋爱,成就和激情。
秋天代表着衰退,中年,疲倦,但也意味着收获
冬天代表着老年,怨恨,和死亡,
但是我们不要在季节上寻找简单答案,比如夏天代表x,寻找一套灵活多变的应用模式,有些讽刺或颠覆。
插曲唯一的故事
故事,升华,原型,宗教故事,文学整体,与我们同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借鉴他们,那个一直发生的故事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包括读者和作者,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之所以都相互理解,知道自己是神话的结构,理解象征的逻辑,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同样的故事源泉,只消在空中一抓,摘下一片就是。
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
文学作品中的外貌特殊,往往大有深意,有时也反映故事中其他人但性格,比如脊背弯长在查理三世身上,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的道德和精神同他的背一样扭曲
如果人物与常人不同,或有出乎意料之处,这样就能表达人物与与众不同,这样,就能作家就会有很大的实战空间。
有时候,畸形和伤疤只是身体残缺而已,但常见的是作者通过身体上的记号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表达某种心理或主题,毕竟,塑造完美无缺的人物更容易些,你在第二张写道一个人瘸腿,拿第二十四章就不能追火车。残疾,或者缺憾,他很可能是要表达些什么。
失明总是有原因的
如果事故中出现失明,一定是涉及到重要问题,因为作者要塑造一个失明人物,就要引发很多问题都要适应失明这一情况,如果作品中讨论的是洞察力和盲力的问题,也会反复提到失明
琼斯准则:如果你想让观众知道某件事对人物,或者整部作品很重要,就要在用到执勤早早介绍,如果突然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突然害怕起蜜蜂来,你会买账吗?
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
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病能比心脏病更好,更有诗情画意 。
心脏除了是维护我们生命的压力泵,自古以来还象征着人类各种情感的源泉,可以表达钢铁般的心脏,或者意志坚强,甚至于铁石心肠。我们恋爱时,心里充满爱,我们失恋时,心都要碎了,当我们心情激动时,觉得心里满的都要爆炸了
常见的情况是心病以心脏病的形式出现,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两方便看问题,如果小说或喜剧中出现心脏病,我们就开始寻找含义,一般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找到,反过来说:如果看到人物心里有事,结果情感问题演变成身体疾病,也不用大惊小怪
有的作家把心脏病最后变成心不好,也做到首尾呼应。
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
1.疾病并非生而平等,比如霍乱和梅毒等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比较少。
2.这种病要有风情 比如肺痨会让人有病态美
3.病应该有神秘感 又比如痨病
4.这种病应该富含象征或隐喻 比如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可以指患者日渐消瘦,也可以指英年早逝所导致的对生命的浪费。l
但是最有效的疾病常常是作者编造的,发烧——非罗马热的发烧,在过去具有奇效,一个人物刚刚发了烧,卧床几天,过一段 时间死了,具体时间长短视情节而定。
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
不要用你所在的2000几年的定角度来阅读,相反,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角,将文本当作特定社会,历史 文化 和个人背景的产物来理解它
也有一种不同的专业阅读模式,即解构,将怀疑论和疑心推倒极致,分析者几乎怀疑小说和诗歌中的一切,从而使作品分崩离析,以证明作者对他的材料并不真正了解,这些解构者的目的,是要展示作品是被作者所处在动价值观和时代所控制,其价值也因为这些偏见而降低,这种阅读方法是不可取的,既然我们选择读一本书,就要认同作者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去读。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
有些读者很难接受无情的讽刺,所以,反讽并非对所有人有效,反讽具有多重含义,我们可以同时听到不同的声音,那些习惯于语言意义明确的读者,也许根本理解不了反讽中的多意性,但是那些能够理解多义性的读者会大有收获,反讽有时候别扭,令人费解,他给文学的美食增添了丰富醇厚的滋味,他另我们精神振奋,迫使我们深入挖掘层层可能的含义和相互矛盾的意蕴,我们必须记住,反讽压倒一切,换句话,只要讽刺一进门,本书的每一章都会溜出窗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