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第九章 古代官僚政治的运行原则、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一、国家行政结构中的高度中央集权
- 章节名:第九章 古代官僚政治的运行原则、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一、国家行政结构中的高度中央集权
- 页码:第234页
……起源于战国,推行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新、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皇帝以“天子”和“君父”的身份,汇最高权力于一身,牢牢地控驭和支配着官僚的行政活动。中央官僚行政的联系,最接近权力源头——皇帝,最能体现皇帝与官僚行政的联系。宰相为首的中枢组织协助皇帝进行最高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活动。九卿六部等负责的朝廷政务管理,又指导和带动着全国行政管理体系的运作。地方官僚的行政管理,是通过部州方镇行省督抚、郡州府县、乡里保甲三个层次来实施的。郡州府县是地方政务的主要执行者。……乡里保甲组织又采用与宗法制结合,行政支配与土著自治相参,什伍连坐等方式,充当了官僚行政管理的社会统治网络。部州方镇行省督抚,代表中央监督地方牧民官,是历代朝廷控制地方的关键所在。……这个体系的实质就是:在专制君主的操纵和控制下,一大笔职业官僚组成庞大的官僚机构,把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在官场的等级秩序中,按照王朝法规从事各种专门化的管理活动。他们只向君主或上司负责,不受民众监督,往往可以将手中的权力极度扩张,用作支配社会、奴役百姓和牟取私利的工具。这就是所谓古代官僚政治。
所谓“中央集权”,……核心内容是:地方各级官府无独立性,统一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律、法令、政策、指示和命令。……
……李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所贯彻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政策,表现有五:
第一,去见面推行职业官僚任职的局限制,较彻底地摒弃封国制,……不允许同性或异姓贵族拥有独立封国及领民。……多数情况下实行军民分治,不允许地方官府统一掌握军事、民政等,也是削弱地方官权力的常见方法。
第二,加强对地方官府的监察,将地方置于垂直监察系统的控制之下。……
第三,中央政府直接掌管地方官吏的任免、考课和迁调。……另外,地方官定期迁转,不得久任一地,严格实行任职避亲、避籍等,也在唐宋以后成为固定制度。地方官吏的去留升降,悉听朝廷,难以在某一地区植根立足和发展私人势力,……
第四,利用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等中央派出机构,加强对郡县官府的督责。……尽管派出机构或因大权独揽,容易走向反面,蜕变为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如魏晋的州刺史和都督、唐代的节度使等。然而,两宋以后,朝廷才区了分司治事、群官署押、彼此牵制等改进措施,从而使路、行省、督抚等设置,较紧密切依附于朝廷,听命于朝廷,长期发挥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有力工具的作用。
第五,儒家“大一统”“天下会于以”理论的广泛运用。……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作用,不但体现在赋予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理论性意义,而且哺育和教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僚士大夫,使他们在担任中央和地方文武官职时,多数能忠君奉上,恪守臣节,不敢有闹独立性的邪念或奢望。即使发生藩镇叛乱之类的社会动荡,多数儒生士大夫还是能忠于王室。……
流星飞绊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17页 第八章 胥吏、幕僚与行政管理 一、胥吏
……再如官员的考核,地方官考核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其赋税的征收情况,上级衙门的书吏往往...
-
第224页 二、幕僚
……清代,督抚成为固定性的正规的省级行政长官,但仍不设佐贰官,因而聘用幕宾佐理政务已发...
-
第234页 第九章 古代官僚政治的运行原则、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一、国家行政结构中的高度中央集权
-
第238页 一、国家行政结构中的高度中央集权
首先,中央对地方官府权力剥夺过多,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稍重要的政务,地方官府必须上奏...
-
第241页 二、皇帝、官僚间严格的支配与依附关系
皇帝对官僚的支配和主宰,主要表现为皇帝对官员职权的我任意予夺和皇帝在行政中的绝对权威。 ...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