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孤独
- 章节名:孤独
- 页码:第1页
以下部分笔记来源于原书,不特别标注了。
(一句话总结:孤独不会消亡,世界上也不存在任何办法或科学来消除孤独,但是制造“关系”,保持“关系”,可以缓解这种”存在孤独“。并不是我们想的日常的和朋友和家人的“关系”,而是更深层次的”关系“,如下有详解。)
临床工作者会遇到三种不同的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 本章会集中讨论存在孤独。
什么是存在孤独?人常常与别人和自己的某些部分分离,可是这些分裂的背后有一种更基本、和存在有关的孤独——即使和别人有最愉快的互动,即使有圆满的自我认识和整合,仍然存留的孤独。存在孤独是指自己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也是指一种更基本的孤独——人与世界的分离。 死亡与存在孤独:没有人可以消除别人的死亡。即使是古代的陪葬,或是约定一起自杀,可是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死亡仍然是最孤独的人类经验。 在宗教背景中的善事可以抵抗终极孤独。但若是在今日俗世中,如无法活没有怀抱宗教信仰,就必须独自踏上死亡的旅程。 自由与存在孤独:
- 做自己父母的孤寂感:就一个人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言,是很寂寞的。责任的意思就是当自己的作者,放弃别人创造、保护自己的信念。自我创造的行动本然就有深切的孤寂感,开始了解宇宙无垠的冷漠。也许动物会有某种被看顾、庇护的感觉,可是人类受到自我觉察的咒诅,必然赤裸裸地面对存在。
了解自己的孤单和分离,在自然和社会力量前的无助感,都使人孤单的分裂状态成为难以忍受的牢笼。分离的经验会引发焦虑,它其实是所有焦虑的来源。分离意味着被切开,没有任何人类力量可以著力之处;分离意味着无助,无法主动紧握时世间的人世,意味着世界可以侵犯我,而我没有反应的能力。 当我们发现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形下,被放进自己无法选择的存在时,寂寞无助的感觉是可理解的情绪反应。
- 陌生感:我们不只组成自己的样貌,也以隐藏的方式组成了世界而不自知。
我感到惊吓,不是因为空无的宇宙 没有人类居住的星际。 它在我心中,如此接近原乡 惊吓我的,是自己的荒原。 当人陷入自己的“荒原”时,世界突然变得陌生。 当我们面对空无,就会产生终极的恐惧。其实没有东西、没有生命的空无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在这种时刻才会全然体验存在的孤独。
一个“去除认同”的简单练习:每个人针对“我是谁?”的问题,在卡片上列出许多答案,然后冥想放弃一个又一个角色的经验(例如,一个男人,父亲,儿子,牙医,散步者,读者,丈夫,天主教徒)。练习结束的时候,已经剥除所有角色,了解存有独立于所有饰品之外,就如尼采说的,即使在“现实消散到连最后一点模糊的影子也没有”之后,人仍然持续存在。有些人在练习结束时的想象(比如在虚空中滑翔、没有形体的灵魂),清楚显示角色的剥除把人推进存在孤独的经验。
孤独的经验,日常准则突然消失,都有力量引发诡异感——不存在世上的家。迷路的徒步旅行者、突然发现自己脱离轨道的滑雪者,在这些处境中的人常常突然体验到恐惧——无关有行威胁的恐惧——是一种孤寂的恐惧,好像一阵风吹过自己的荒原:存有的核心空无一物。 诡异感会造成社会的巨变,把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连根拔起,开始相信这些东西存在于我们自己之外。大屠杀、群众暴力,战争的混乱,都会使人感到恐怖,因为它们是邪恶的,可是它们也使我们震惊,因为它们告诉我们,没有一件事像我们原本以为的那样;支配我们的是偶发事件,每件事都可能与原本的情形不一样。我们以为固定不变、珍贵良善的每一件事,都可能突然消逝,并没有稳固的根基。这里、那里或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是我们的家”。 成长与存在孤独: 成长的过程是分离的过程,要成为独立的生命。 不愿分离代表不愿长大,分离和成长的代价就是孤独。这种两难必然会造成压力,这就是人类的“普世冲突”。“成为一个人就必须承担全然、根本永久而无法克服的孤独。” 脱离人际的结合,会把人推进存在孤独。令人不满意的结合状态,或是过早脱离,都会使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得面对独立存在必然会有的孤独。 害怕存在孤独是许多人际关系背后的驱力,也是情感转移现象背后的主要心理动力。 关系的问题也是结合与孤独的问题。一方面,人必须学会不要在关系中借着成为别人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独,另一方面也必须学会不要把别人变成对抗孤独的工具。
孤独与关系:人无法长久忍受存在孤独。潜意识的防卫会处理它,快速将之埋葬,使之脱离意识经验的范围。防卫必须毫不犹豫的处理,因为孤独存在人心,一直等待被人发现。就如布伯说的:“穹苍的浪潮一直呼喊,可是我们多数时候都把接收器关闭了。” 人如何保护自己逃离终极孤独的恐惧呢?把一部分孤独接纳到自己里面,勇敢地承受,至于其他部分,就会放弃独自一人,进入与他人的关系,对象可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或是神圣的存有。所以,对抗存在孤独的恐惧,主要的力量就是关系。
本章的侧重点在于探讨如何纾解基本而普遍存在的孤独感。 关系无法消除孤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孤独的,可是借着爱弥补孤独的痛苦能分担寂寞。 “美妙的关系可以冲破孤独的障碍、压制它的严厉规则,在自我与自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跨越宇宙的恐惧深渊。”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承认自身存在的孤独处境,毅然面对,就能深情地转向他人。相反的,如果我们在寂寞深渊之前被恐惧征服,就无法向别人伸出双手。
什么是关系?(无所求的爱)最好的关系是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相处,可是,怎么可能爱一个人却不要求对方付出呢?我们怎么能爱而不利用、不求回报,没有痴迷、欲望、羡慕或自私呢? 马丁布伯:“关系是一切的起源。” 他认为关系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倾向,每一个人在母亲子宫里就知道自己和宇宙有联系,出生时却遗忘了。 布伯认为基本的存在模式是关系。存在始于关系的出现。人一开始并不在关系里,而是孤独地在一个诡异的地方,受到攻击、感到害怕,大声呼喊,期待得到回应,心脏停止跳动。梦反映出根本的孤独,认为我们的存在始于孤独、寂寞、呼喊、着急地等待回应。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人本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有许多共通之处。 马斯洛的基本主张之一就是:人的基本动机是导向deficit或是growth,他认为精神官能症是一种deficit的疾病,归因于生命早期缺少某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包括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爱、尊重、重视。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即是成长导向的人,能实现自己与生俱来的潜力,达到成熟和自我实现。成长导向的人能自给自足,不太依赖环境来得到强化和满足。管理他们的决定因素不在社会或环境,而是内在的因素。 以成长growth为动机人:不会依赖他人,比较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爱慕,比较不担心面子、名声和回报,不需要频繁的满足人际需求,甚至可能有时觉得被他人牵绊,比较喜欢独处。因此,以成长为动机的人并不会把他人看成供给的来源,而能视之为复杂、独特、完整的存有。 以匮乏deficit为动机的人会从效益的观点来看他人,对于他人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若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之为干扰或威胁,于是爱被转变成某种别的东西,类似我们与“牛、马、羊,还有仆人,计程车司机,管理员,警察或是其他被我们使用的人”的关系。 “存有之爱”或叫做“无私的爱”,存有之爱的人彼此较为独立,更为自主、较少嫉妒或威胁、较没有要求、较为淡然,可是同时也更为热切地帮助对方达到自我实现,更以对方的成功为荣,更为利他、宽宏、鼓励。广义来看,存有之爱能创造伙伴,提供自我接纳和值得被爱的感觉,进而强化持续的成长。 佛洛姆:《The Art of Loving》 佛洛姆的出发点是人类最根本的关怀在于存在孤独,孤独的觉察是“所有焦虑的来源”,我们主要的心理任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服孤独。 爱并不能移除我们的孤独,这是存在的既定事实,只能面对,无法消除。爱是我们处理孤独之痛苦的最佳方式。布伯、马斯洛和佛洛姆都得到蕾丝的构想——无所求的爱。 佛洛姆认为“被爱”等于依赖状态,人在其中会保持渺小、无助或乖巧,人的报酬就是被爱;而“爱人”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状态。 幼稚之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被爱而爱人”,成熟之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爱人而被爱”。 不成熟的爱会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会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佛洛姆认为爱是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这一点对临床工作者非常重要。 病人抱怨寂寞、不被爱、不讨人喜欢,可是丰富的治疗总是探讨相反的范畴:他们没有爱的能力。爱是一种正向的行动,不是被动的情感;是给予,不是接受;是站立其中,不是落入其内(迷恋)。 无所求的爱才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
成熟、无所求的关系有什么特征:
- 喜欢另一个人的意思是以无私的方式建立关系:放下自我意识。在关系中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不要问他怎么看待我,或我有什么好处,不是寻求赞美、崇拜、性解放、权利、金钱。在那一刻只与对方的人有关系——必须没有真实或想象中的第三者在观察两人的相会。换句话说,必须以整个存有与对方建立关系,如果有一部分在别处(比如,考虑关系对某个第三人有什么影响),就可说关系已经失败。
- 喜欢另一个人的意思是尽可能彻底了解、经历对方。如果能无私地建立关系,就能自由经历对方的所有部分,而不是符合功利目标的部分。把自己延伸到对方身上,承认对方是有感情的存有,同样组成了关于他自己的世界。
- 喜欢另一个人的意思是关怀对方的存有与成长。以真实倾听得来的完满认识,努力帮助对方在相会的那一刻充满生机。
- 爱心是主动的。成熟之爱是爱人,而不是被爱。充满爱心地为他人付出,而不是“迷恋”他人。
- 爱是人在世上的存有方式,并不是与某个特别的人之间独占、逃避世界的奇妙连结。
- 成熟的爱会从人的丰富流出,而不是来自人的贫瘠;是出于成长,而不是需求。爱并不是因为人需要他人才能存在、变得完整、逃避可怕的寂寞。以成熟的方式爱人的人,有时也会满足这些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涌向婴儿的母爱。过去的爱是力量的来源;现在的爱是力量的结果。
- 爱是相互的,人真的“转向他人”时就会改变,当能把对方带进生命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充满生机。
- 成熟的爱并不是没有回报,人会改变、变得丰富、实现自我、存在孤独会减轻。透过关爱,自己也将得到照顾。可是这些回报来自真诚的关爱,并不是刻意去做。借用法兰克的说法:回报是自然产生,无法追逐而得。
存在孤独与人际精神病理学如果我们无法发展面对存在孤独的内在力量、自我价值感和稳固的认同感,无法说“事实就是如此”,不能接纳焦虑的话,人就会以拐弯抹角的方式努力寻找安全感。下面是一些寻求安全感的方法和临床表现。
1.活在他人的眼中:
2 融合:煞费苦心地妄想融合,然后宣称其实:我并不孤独,我是别人的一部分。于是软化“自我”的界限,成为别人或某个超越个体的团体的一部分。 当人的主要方向是趋向融合时,通常会被称为“依赖”。他们会隐藏自己的需求,试图找出他人的期望,然后当成自己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避免触怒别人,他们选择安全感和结合者,甚于个体化。 融合包含了与他人融合、或是与团体、理想、大自然或宇宙的融合,都必然牵涉到自我的丧失。
3 虐待狂:寻求融合的人是依赖、谄媚、自我牺牲的人,虽然承受痛苦,却因为能驱散孤独而以痛苦为乐,愿意为了得到结合的安全感为别人做任何事,这种人有一种奇怪的互补对象。喜欢支配他人、嘲笑他人、使别人痛苦、想要完全掌控他人的人,似乎与依赖的寻求融合者完全相反。不过,佛洛姆指出:“两种倾向都是一种基本需求的结果,这种需求来自无法承受孤独和自己的软弱……虐待狂的人需要对象,就像受虐狂需要对象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融合别人,一个是被别人融合;一个借由被别人吞没来寻找安全感,另一个则借吞没别人来寻找安全感。这两种情形都能减轻存在孤独,一个是透过丧失自己的独立和孤独,另一个是透过吸纳别人而放大自己。受虐狂和虐待狂,他们是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
4 性与孤独: 性可能会被用来压抑死亡焦虑。Ellen Greenspan的研究显示罹患严重乳癌的妇女,和年龄相同的健康族群比起来,具有较高比例的不正常性幻想。 强迫的性欲也是孤独感常有的饭反应。杂交的性向寂寞的人提供一种强大却短暂的缓解,短暂是因为彼此缺乏关联,只是一种拙劣模仿的关系。冲动的性打破所有真诚关爱的规则,把别人当成工具,只使用一部分的对方。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关系,表示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性,而且越快越好,并不是把性视为更深关系的表现,或是为了促进关系的深化。性冲动的人是绝佳的例证,他们并没有与对方的整个存有建立关系,而是只与符合其需要的部分建立关系。 更重要的是,性冲动的人并不了解伴侣,事实上他们常常宁可不了解对方,也把大部分的自己隐藏起来,只去表现和看见有利于诱惑和性行为的部分。性异常的特征之一就是不与对方整个人建立关系,而只与他人的一部分建立关系。 所以,性冲动的人既不了解他人,也没有投身于他人,也总是在看自己,他并没有存在“中间状态”,只是一直注视自己。布伯把这种情形称为“倒影”,为这种性关系叹息,因为双方并没有投入完全真诚的对话,只是活在独白的世界,一种镜中倒影的世界。 因此,人爱上激情、刺激和战利品,以“命运的火焰”温暖自己,却没有真诚地与他人建立关系。 5 其他失败关系的形式: 我们试图以各种方式逃避存在孤独的痛苦:软化“自我”界限,试图与他人融合;向别人拿取某种东西,好使自己觉得更大、更有力量、受到珍惜。 各式各样企图里常见的人际主题,就是没有与另一个人在一起;反而只是把别人当成提供一种功能的工具。永远无法产生互相滋养的关系;反而产生某种错误的结合,造成关系的失败,阻碍成长、引发存在的内疚。下面描述少数几个临床工作者常见的模式: (1)借他人提升自己: 人不是“找到”一个关系,而是“形成”一个关系。 真正有机的关系是相互的,“我”眼中的对方并不是不变的,“我”在相会中改变,对方(你)也会改变。 市场取向的爱是毫无道理的,投入与他人的相处,会使人更丰富,而不是更匮乏。 (2)房间里有几个人? 在成熟、关怀的关系中,会以自己的整个存有与他人建立关系。如果为了观察关系或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像而隐藏部分的自己,就无法建立真正的关系。 以一部分对他人,而一部分对想象中的他人,这种方式无法建立成功的关系。 人的每一种关系都会反映出他的其他关系,我相信很少有人可以用不真诚的方式对待某些人,却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其他人。 全然关怀的关系是向着另一个人的关系,而不是向着任何过去或现在的无关之人。情感转移、情绪失调的扭曲、隐藏的动机和目标,全部都必须加以扫除,才能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
-------------
第九章:存在孤独与心理治疗
认识人际关系:
充满孤独焦虑的人会极力从关系中得到帮助,他们向关系伸手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而是不得不然;所产生的关系是为了求生存,而不是基于成长。悲惨的讽刺是,如此需要真诚关系带来安慰和快乐的人,却正是最无力建立真诚关系的人。
治疗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病人辨识和了解自己如何对待他人。
案例:
有些病人住进精神病房后,很少主动与人接触,别人对他们说话才说话,尽可能待在自己的房间,满心想的是理清脑袋里的思绪。病人对这种退缩行为提出许多理由(比如忧郁、怕被拒绝、和别人没有共通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觉得不值得把力气花在某种会逐渐消失的事情上。有一位病人说,与其它病人的关系不可能持久,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他却忘了大家共有的圈子:地球、生命周期),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投入呢?还有人说自己无法忍受失落,宁可只建立可能成为长期友谊的关系。
安娜是一位边缘型人格的病人,因为作态要自杀而住院,她是位特别孤立、充满怨恨的年轻女性。她不断寻思一个根本的疑问:“人要的是什么?”她不愿投入团体的其他成员,因为她拒绝沉溺在肤浅关系的虚假里。每当她与其他人接触,或是表达任何心情时,内在的声音就提醒她:自己其实是个骗子,因为她说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感受。安娜觉得寂寞、恐惧,她总是像个旁观者走在寒冷、阴暗的街道上,观察、羡慕别人家里温暖的灯光和舒适的聚集。在小团体,我不断鼓励她参与,劝她:“不要分析、不要自我反省,只要试着向别人伸出你的手,试着加入他们所经验的世界,试着尽可能敞开自己,而不要问为什么。”在一次特别强烈的团体聚集中,安娜深深专注于几位成员,还为其中一位成员流泪,两人哭成一团。团体快结束时,我请安娜描述过去这一个小时的经验(有效运用治疗的此时此地,总是会包括两个过程:纯粹的经验,和接下来的检视经验),安娜发现这一个小时充满活力,点燃了生命,参与别人而没有注意自己和自己的孤寂感。她在这一个小时活在生活之中,而不是从外面透过冷飕飕的玻璃窗观看生活。
安娜在团体中的经验,为自己的问题“人要的是什么?”提出答案,她能暂时体会关系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我虽然确知她很快就会放掉这个经验,并称之为虚伪,可是她已经体验到关系会如何在孤独的深渊上架起桥梁。人透过与另一人的相会而改变,即使只是短暂的相会。人会内化这种相会,成为内在的参考点,不时提醒我们真实相会的可能性与收获。
为什么因为关系没有未来的真实性,就剥夺现在的真实性呢?其实只选择少数关系的人,通常是最难投入他人的人,他们会非常害怕孤独,以至于放弃关系的可能性。相反的,能一直扩展自己、以真诚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人,让别人住在内心世界,就能淡化存在的焦虑,以爱向人伸出双手,而不是在困顿中抓紧他人。
面对孤独的病人:
治疗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病人直接讨论存在孤独,探讨它,投入失落和寂寞的感觉。病人必须在治疗发现的基本事实之一,就是虽然人际相会能减轻存在孤独,却无法消除存在孤独。在心理治疗中成长的病人,不只学到亲密的收获,也学到亲密的限制——了解他们无法从别人得到什么东西。“认识我与人再怎么亲近,仍然必须孤独地面对生命。”
孤独当然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面对它,找出一种接纳它的方式。与他人的交流是主要的资源,可以减轻孤独的恐惧。我们都是黝黑大海上的孤独之船,我们看见其他船上的灯火,虽然无法碰触这些船,可是它们的存在和相似的处境,却能提供莫大的慰藉。我们了解自己是全然的寂寞与无助,可是如果能打破我们没有窗户的斗室,就会了解面对相同孤寂恐惧的他人。我们的孤独感会因为对他人的悲悯而退开,不再如此恐惧。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把参与相同经验的人连结起来,可能是在某个时空共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就读同一所学校),或只是某件事的听众之一。
可是悲悯和同理心,需要相当程度的平衡,它们无法在恐慌中建构。人必须开始面对孤独、忍受孤独,才能运用这些资源,更彻底处理自己的存在处境。
Alfred North Whitehead:“宗教是个体在孤独中所做的事……如果你不曾孤独,就不可能虔诚。”
治疗师的部分任务包括帮助病人面对孤独,这种做法最初会产生焦虑,但最终会催化个人的成长。
Clark Moustakas: “孤独的人,如果允许自己孤独的话,就会在孤独中认识自己,创造一种与他人有根本关系的连结或感觉。寂寞并不是与他人分开,或是造成自我的分裂或破碎,而是扩展个体的完整性、觉察力、敏锐度与人性。”
在超越孤独之前,必须先经历孤独。
卡缪:“当人从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他的痛苦独处,如何克服逃脱的渴望,就没有其他需要学习的东西了。”
Robert Hobson: “作为一个人就意味着孤独。持续成为一个人,则意味着探索如何以新的方式在孤寂中安住。”
心理治疗的病人在孤寂中痛苦的翻滚,而不是安住。问题似乎在于丰富的人益加丰富,而贫瘠的人更加贫瘠。能面对和探索孤独的人,就能学会以成熟的爱与人建立关系;然而只有已经与人建立关系,达到某种程度长大成熟的人,才能忍受孤独。
来自关爱、彼此尊重的家庭的人,比较容易离开家庭,忍受成人初期的分离和寂寞。
治疗师建议病人花24小时独处,远离所有让她分心的事(人群、电视、书籍等等),那段时间只做一件事: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结果对病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她了解自己可以平静地忍受孤独。
自我成长受孤独催化的程度。
禅修提供了另一个觉察孤独的管道。虽然禅修老师很少用这种方式来说明禅修的益处,可是我相信禅修引发成长的基本因素之一,就是让人能在降低焦虑的状态下(也就是减轻焦虑的肌肉放松、姿势、呼吸、净化心灵),面对并超越孤独的焦虑。
孤独和病人与治疗师的相会:
关系产生疗愈:
2个座右铭:“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让病人能做出自由的选择”和“产生疗愈作用的是关系”。这是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必学之课。
每一位治疗师都在临床工作中一再观察到,相会本身就是病人的疗愈,重要性远超过治疗师的理论取向。关键在于治疗师跨出自己的专业角色,以深刻人性化的方式对待病人。与病人发展真诚的关系而得到疗愈。
治疗关系如何产生疗愈:
病人——治疗师的关系:阐明并促进其他关系。
病人、治疗师和每一个人在人性和无法改变的孤独中,都是患难与共的同道。
帮助另一人展现,并不是透过指导,而是借由“相遇”、“存在的沟通”。治疗师并不是指导者、塑造者、而是“发现可能性的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