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节:叙述手法是有讲究的
- 章节名:第一章第4节:叙述手法是有讲究的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流畅编译版--------
第一章第4节:叙述手法是有讲究的
“隐含作者”往往身处一个制高的观察点来讲述故事。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有可能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的哈克那样,以他的视角展开,他不知道在自己视野之外的地方正发生什么;也有可能是像《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那样,他就像安娜肚子里的蛔虫,能听到安娜在想什么,又像是超人,不买一张票就能从莫斯科瞬间飞到圣彼得堡。在现代小说中,“作者我”隐藏了起来,产生了一种“代表讲话和思想”的文学技术。比如在简·奥斯汀的《劝说》中,“安妮对父亲和姐妹的幸福会有所怀疑吗?她也许没有,但她肯定会悲叹父亲感觉不到这种堕落。”安妮的话从奥斯汀嘴里说出来了。
学术写作中也有与此对应的技巧。科学家爱说:不是我这么说,是事实本身如此。曾经,福斯特尔·德·酷朗哥在巴黎大学发表就职演说,台下观众热烈鼓掌,他却伸手以示安静,说道:“不要为我鼓掌,正在讲话的不是我,这是历史之声通过我的口发出来。”于是他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
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科学家,常常把自己当作真理的代言人,从而可以不为自己的论断提供论据。这就像在文学作品中,读者无法去质疑第三人称叙述者说话的可信度:托尔斯泰是怎么知道安娜脑子里的想法的?因此科学家一般不会采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那样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他们需要把自己藏在第三人称的叙事里,假装只是在陈述事实。
社会学家迈克尔·马尔凯在研读生物学家的科学争论的通信时,写下这么一条笔记:“在通信中可以使用个人化的风格……但在正式文本中要尽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别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始终在仰望着一堆实验、数据、观察和事实。”历史学的叙述手法也采用类似的技巧,在经济学里,这种技巧更是普遍。
日常诗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第2节:为“修辞”正名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流畅编译版-------- 第一章第2节:为“修...
-
第一章第3节:学术作者也须树立自己的“形象”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流畅编译版-------- 第一章第3节:学术作...
-
第一章第4节:叙述手法是有讲究的
-
第一章第5节:风格不仅仅是风格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流畅编译版-------- 第一章第5节:风格不...
-
第一章第6节:经济学也会利用格言警句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流畅编译版-------- 第一章第6节:经济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